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病关注 > 案例解读 > 俄狄浦斯情结 爱与认同的关系

俄狄浦斯情结 爱与认同的关系

2018-10-07 来源:人格面具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客体爱很容易转变成(客体)恨。你喜欢对方,依恋对方,想占有对方,控制对方,如果对方不想让你喜欢,不想让你依恋,不想被你占有,不想被你控制,爱就会转变成恨。

俄狄浦斯情结是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以男孩为例,他“认同”父亲,与母亲形成“客体爱”(objectlove,也叫客体投注,objectcathexis,俗称“依恋”)。换句话说,认同和爱是不一样的,认同不是爱,爱不是认同。

有人说,认同不就是爱吗?如果你不爱一个人,怎么会认同他呢?首先要区分一下认同和认可。喜欢一个人,觉得他好,觉得他所做的事情是对的,叫认可。认同是精神分析的专业术语,意思是把对方内化,变成自己(也可以说是把自己变成对方),所以也叫仿同。模仿就是认同的一种表现形式。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只有达到神经症水平,才会爱。这是因为,神经症水平的人已经形成恒常客体,知道别人是独立的个体,和自己有区别。他爱对方,就是因为对方和自己不同。还没达到神经症水平的人往往把别人当成自己的一部分,人际界线不清,他“爱”别人其实是“爱”自己。

另外,爱和性是密切相爱的。爱总是包含性的成分。如果真有柏拉图式的爱,那也是压抑的结果。文化对性有很多限制,不被社会接受的性就会受到压抑。于是,性没了,爱还在,弗洛伊德称之为升华,其实就是“意淫”。一旦被解禁,性就会冒出来,所以爱很容易“性欲化”。反之,一种关系如果性欲化了,它一定是爱,而不是认同。

如果非要说认同也是爱,那也是另一种爱,干脆新造一个词,就叫“认同爱”。

认同不只是内化,内化是认同的一个环节。内化也叫内摄,就是把他人(客体)“吸收”,变成自己的一部分。这个“自己的一部分”还不是自己,而是“异物”,叫客体表象或内在客体。只有把它变成自体表象,才是认同。举个例子,一个人很喜欢某个明星,做梦都会梦见明星,说明他已经把明星内化。有一天,他把自己打扮成明星的样子,把自己变成明星,这才说明他向明星认同了。当他以明星“自居”时,明星已经变成了他的自体表象。

客体表象主要视觉的形式储存在脑子或“心理空间”中,所以可以“看见”或者梦见,也可以“想象”出来,自体表象主要储存在身体里,可以“感受”到。人的大脑里有很多镜像神经元,可以把客体表象转换成自体表象。通过有意识的模仿,也可以促进客体表象向自体表象的转换。但是,对于成年人来说,自发的转换是不太容易发生的(小孩除外)。所以,成年之后内化的客体表象通常继续以客体表象的形式存在,最典型的例子是超我。超我是父母的内化,发生了6岁左右,它一直以客体表象的形式存在于脑中,作为“它者”监视着个体的一举一动。

克莱因认为,超我在1岁的时候就开始形成了。1岁的孩子会把客体内化,形成客体表象,但由于人际界线不清,客体表象很容易转换成自体表象,不会保持超我(客体表象)的形式。科胡特支持弗洛伊德的观点,6岁以前形成的客体表象会自动转换成自体表象,变成“自我”,6岁以前形成的客体表象不容易转换成自体表象,而以客体表象的形式储存,形成超我。

1岁的孩子也分不清客体和客体表象,把客体当成客体表象,把客体表象当成客体,所以会有投射性认同。

把客体表象当成客体,客体爱就变成了自体性欲,弗洛伊德称之为自恋。所以,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如果太爱自己,就没有能量去爱别人。

科胡特认为,力比多有两种:客体力比多和自恋力比多。客体力比多本来是指向他人的,如果转向自己,就是自体性欲。自恋力比多本来就是指向自己的,如果指向别人,就是自恋移情。自恋移情和客体爱的区别在于,自恋移情与性无关,客体爱包含性。但是,科胡特又认为,自恋移情也会性欲化。如果真是这样,那就是客体爱,而不是自恋移情。

自恋移情分三种:反映性移情,理想化移情,另我移情。反映性移情就是把别人(自体客体)当成粉丝,最后会把别人内化,自己肯定自己。理想化移情是把别人当成理想化父母,最后把别人内化,自己崇拜自己。另我移情是把别人当成知己,最后把别人内化,自己理解自己。这叫转换性内化,是科胡特的观点之一。按这个观点,自体客体仍然是客体或客体表象,与客体爱无异。

科胡特还有一个观点,认为在自体客体的协助下,夸大性自体得到修改,从古老的全能的自体变成成熟的自体。这样的话,自体还是自体,不会产生客体爱和性欲化。所以,我比较认可这个观点。

除了古老、全能的夸大性自体,自体还有一极,叫理想化父母影像。既然叫理想化“父母”影像,那就是客体表象,是可以产生客体爱和性欲化的。所以,理想化移情会转化为客体爱,导致性欲化。科胡特也认为,理想化移情是自恋和客体关系的桥梁。

自恋移情导致性欲化还有一个原因是,自恋移情严重受挫,导致自体破碎,产生性欲化和攻击性(自恋性暴怒)。

通俗地说,自恋是“成为更好的自己”,所以本质上就是“认同”。

重申一遍,认同是“成为”或“是”,客体爱是“占有”(拥有)或“有”;认同与性无关,客体爱包含性。

很多人认为认同也是爱。“认同爱”是欣赏、羡慕、效仿,客体爱是喜欢、依恋、占有、控制。“认同爱”是把自己和对方等同,希望成为对方那样的人,或者把自己的某些特质投射到对方身上,像欣赏自己那样去欣赏对方,而客体爱的前提是承认自己和对方不同,在对方身上看到自己所没有的东西,想与对方“结合”,取长补短。如果只是想从对方身上吸收自己所没有的东西,那就是认同。

客体爱很容易转变成(客体)恨。你喜欢对方,依恋对方,想占有对方,控制对方,如果对方不想让你喜欢,不想让你依恋,不想被你占有,不想被你控制,爱就会转变成恨。

“认同爱”也可以转变为恨。想把别人内化,想学别人,内化不成,学不来,就想把别人毁掉,这就是羡慕嫉妒恨。另外,内化成功了,自己变成了别人,别人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就把对方消灭,这也是“认同恨”。在俄狄浦斯情结中,男孩模仿父亲,想成为父亲,想把父亲杀掉,就是“认同恨”。

中文的“嫉妒”或“妒忌”既可以形容客体恨(嫉妒自己所爱的人),也可以形容“认同恨”(嫉妒自己的竞争对手),容易造成混淆。作为日常用语,混淆也无妨,可以根据语境进行甄别,但作为专业术语,是不能混淆的。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热文排行

用药指导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