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医生,不要讳疾忌医,精神科医生也是专业的。
近日,在网上看了人民日报发表的关于栈道游客突然解绳跳崖的报道,原来“现代人的崩溃都是默不作声的”。
在物欲横流、处处压力山大的今天,人们的精神状态到底是什么样的?
事实上,尽管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已经提高,但路怒、伤人、自残、自杀等情绪控制不良的噩耗此起彼伏,还有许多人在“默默崩溃着”,而这并未被提前意识到。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
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也就是说,一个人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健康的人。
精神医学是大医学中的一员,如同心内、消化、神经内等专业,不要只看到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问题,精神心理障碍同样也带来痛苦,甚至威胁生命。因此,精神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实在是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面对不堪的生活,好多人有“我抑郁了、我焦虑了”的口头禅。
来自精神科医生专业人士的建议是:如果自觉如此,请至心理门诊或精神科门诊就诊,有助于您了解情绪性质(正常的或病理性的),并给于相应建议。可能心理咨询、自我调节就能帮助你恢复身心的健康,但若诊断明确也可能需要药物治疗。
然而,在医生建议服药治疗时,很多患者或家属都会迟疑:需要药物吗?就是工作不顺心,或生了个气,或分手了,或者“我知道我的情绪来源于哪”才这样的,吃药有用吗?
同样是精神科医生专业人士给出的回答是:“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服药,有用!有用!有用!”(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抑郁症患者在发作前常常存在应激性生活事件,大部分在性格上也倾向于内向、认真、敏感、要求完美,但这些只是其发病因素中的一个。开朗的人、没有生活应激事件的人也会得抑郁症。它与基因遗传、脑部结构、生物化学物质(如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功能紊乱都有关系,导致大脑总是会传递到一些不愉快的信息。不良事件只不过是诱发因素,性格只被视为素质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
有的人外在表现开心、爱笑,但也有一种微笑抑郁,是以“微笑”来掩盖内心真实感受为典型症状的一种内因性情感障碍,属于抑郁症的一种类别,是非典型的抑郁表现形式,如同文章开头提到的。
一旦在专科门诊被诊断明确,心理治疗固然重要,但药物治疗是必须放在第一位的。
经常有患者说“你说的我都明白,但我就是打不起精神、做不到”,这种无助感让人束手无策。药物是跳过了产生情绪的外部原因,直接通过化学的方法来改变脑功能,也就是针对生物化学物质这一发病机制起作用的。
一些患者可以很清楚地表述服用了药物后的感受:那些让自己心烦的事还在,但是自己低落的心境却被药物给生生地提起来了。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辅助治疗方法可大大促进疾病康复。
医生的想法是这样的:
面对患者及家属,我们会很有耐心的普及抑郁症相关知识,分析发病原因,明确诊断以及治疗方案,尤其重点强调根据目前诊断药物治疗为首选,其次为心理治疗。当然也有仍然坚持不服药的患者,终于有一天坚持不下去了,带着进退两难的态度接受了服药建议。
我们是医生,从患者踏入诊室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开始陪伴着患者的治疗,除利用专业技术外,还要陪伴着患者面对用药、症状波动、药物调整、个人成长等诸多问题带来的不安与困惑,说实话有累的感觉,尤其是面对控制欲极强、欲把医生也拉进他的思维圈的患者,但病情的逐步好转直至最后的康复还是让我们激动不已的。
缓解精神的痛苦任重而道远,我们也相信这个专业会更好地维护人类的健康发展。所以,相信我们,不要避讳精神疾病,我们精神科医生也是专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