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病分类 > 精神障碍 > 精神科危机事件的处理方法及技巧

精神科危机事件的处理方法及技巧

2018-09-26 来源:精神科护理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自杀是指自行采取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在精神疾病患者中,自杀率远高于普通人群数十倍。因此,防止自杀是精神科护理尤其是住院精神病患者护理的一个重要任务。

精神科危机状态是指精神疾病患者突发的,个体无法控制的,危机生命或财物的一种状态。既可以威胁病人自己的生命,如自杀自伤,也可能威胁他人的生命,如暴力行为。精神科危机状态导致的后果极其严重,处理起来也非常复杂。因此,精神科危机状态的护理也是精神科护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精神科护理人员必须对精神科危机状态的防范工作有清晰的认识,以高度的责任心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当危机事件发生时力争对事件立即作出有效的处理。

一、暴力行为

暴力行为通常是指对他人的攻击或对物的攻击行为。是一种十分严重的紧急情况,必须立即处理。在工作中除对已实施的暴力行为立即处理外,还应对潜在的或可能的暴力行为有所认识。暴力行为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酒精药物滥用、人格障碍、病理性激情等患者。

暴力行为的先兆有:

精神症状突然加重或波动;

拒绝接受治疗、拒绝合作、拒绝执行病房规定;

病人突然激动、情绪不安、高声大叫、言谈具有威胁性、固执强求等;

眼睑部及手臂的肌肉紧张,动作增多,捶打物体;

对周围的人或特定的人员持敌对态度,并以杀人相威胁。当病人有冲动行为时,当班护士应立即呼叫其他工作人员,通知医生,疏散围观病人,并适当的用简洁的语言稳定病人的情绪。紧急处理的原则是安全第一。在对暴力行为紧急处理时,首先应考虑人员安全,包括暴力行为者的安全和其他病人的安全。护理措施包括言语劝诱、制服病人、身体约束、药物治疗。预防暴力行为的措施有减少诱发因素,去除安全隐患,提高自控能力,控制精神症状,及时去除躁音、强光刺激,减少环境的刺激作用,应满足患者的合理越需求,提高或推迟一些可能造成患者不安的治疗或护理项目。

二、自杀行为

自杀是指自行采取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在精神疾病患者中,自杀率远高于普通人群数十倍。因此,防止自杀是精神科护理尤其是住院精神病患者护理的一个重要任务。

自杀护理的措施:

1、预防自杀:对有精神疾病患者伴有自杀意向者,医护人员的责任是防止他们采取自杀行动。正确诊断,积极合理的治疗和科学合理的护理是最好的预防措施。在治疗未起作用前,需要护理人员和亲属对患者进行严密监护。

2、环境安全:患者生活的环境中杜绝可用于自杀的物品,如刀、剪、绳、玻璃、药物等。吊扇、电灯开关等生活设施应增加安全设施,以免成为自杀工具。

3、严密监控:对有严重自杀企图的患者应采取适当措施,加强监护,必须把病人置于医护人员的视线之内,每10—15分钟巡视病人一次并作好记录,对高度自杀危险者应专人护理。

4、心理护理: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供支持性心理护理。鼓励病人表达他的不良心境,自杀的想法,使内心活动外在化,可产生疏导效应。

5、其他护理措施:保证病人遵医嘱服药,确保治疗顺利进行。应注意防止病人藏药,以防病人悄然积存药物用于自杀。在无禁忌症的情况下也可采用电休克治疗。

三、出走行为

出走行为是指没有准备或是告诉亲属突然离家外出。对精神疾病患者而言,出走行为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未经医生批准,擅自离开医院的行为。出走会令家属、院方感到意外和惊慌不安,而且会到处寻找。由于精神疾病患者自我防护能力较差,出走可能会给病人或他人造成严重后果。

出走病人的表现:

意识清楚的患者多采用隐蔽的方法,平时创造条件,遇有机会便可出走。如常在门口附近活动,窥视情况,乘门前人员杂乱或工作人员不备时出走,四处寻找可出走的地方,如不结实的门窗、围墙等。

处于朦胧状态或意识不清楚的病人,不知避讳,会旁若无人地从工作人员身边走过。其出走无目的、无计划,一旦出走,寻找困难,故危险性较大。

部分患者出走前表现焦虑、频繁如厕、东张西望、失眠等。

出走病人的护理措施:

1、加强入院指导,主动介绍住院环境和周围的人物,使患者尽快熟悉环境,减少或消除不适应感。

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了解患者的心理反应及有无出走企图。对不安心住院者,加强沟通,给予安慰与解释。

3、患者外出活动、做检查要专人陪护,禁止单独外出。

4、丰富病人住院生活,鼓励参加集体活动。

5、加强工作人员责任心,在进出病房时注意防护,避免病人伺机出走。

6、工作中医护人员要善待患者,避免激惹或刺激患者。

7、加强与家属的联系,鼓励家属探视,减少患者的孤独感。

8、当病人已经出走时,应立即报告上级部门并与家属联系,组织力量寻找病人。

四、噎食

噎食是指食物堵塞咽喉部或卡在食管狭窄处,甚至误入气管,导致呼吸窒息。精神病人发生噎食窒息者较多,其原因主要是服用精神病药物发生锥体外系副反应时,出现吞咽肌肉运动不协调所致。表现为患者在进食时突然发生严重的呛咳、呼吸困难、出现面色苍白或青紫等危象,甚至窒息死亡。

预防噎食的发生:

1、严密观察病情及有关药物副反应,注意观察咽喉肌功能。对有严重锥体外系副反应的患者,除按医嘱给予拮抗药物外,还应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2、加强饮食护理,对药物副反应较重,吞咽困难的病人,应专人守护进食或喂食,必要时给予鼻饲流质饮食。

3、加强饮食管理,对抢食及不知饥饱的患者,应单独进食,分量分次进食,或专人喂食。对暴饮暴食者,逐步改进不良的进食习惯。

噎食的急救处理:

1、就地抢救,分秒必争,立即清除口咽部食物,疏通呼吸道。

2、抠出食物后病人仍无缓解,应立即将病人腹部俯卧于凳子上,让上半身悬空,猛压其腰部迫使膈肌猛然上移而逼迫体内气体猛然外冲。如重复多次不见效,应尽早行气管切开。

3、如心跳停搏,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同时给予对症抢救处理。

五、木僵状态

木僵不同于昏迷,病人一般无意识障碍,各种反射存在。患者通常双眼睁开,并注视和跟踪周围人或物。木僵解除后病人可回忆起木僵期间发生的事情。木僵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短的可几个小时同,长的可达几年,也可逐渐消失。部分患者可突然进入兴奋状态或与兴奋状态交替出现。木僵的表现:轻者为言语动作明显减少,或是呆坐不语、刻板动作、模仿动作、违拗等症状。严重时出现不语不动、不饮不食,双目凝视,面无表情,推之不动,呼之不应,甚至针刺也无反应。大小便充盈也不去排便,口腔有唾液或食物不往下咽也不吐出,任其顺口角流出。全身肌肉张力增高,并可出现“蜡样屈曲”或“空气枕头”等。呼吸脉搏变慢,血压偏低,嘴唇和肢端发绀,瞳孔缩小,对光反射迟钝。患者虽然对外界环境没有反应,但一般可有正确的感知,有的患者在木僵解除后能够清楚说出病中的经过。在安静环境中,与病人小声耳语,有时可获得回答,有的患者在夜深人静时,可在室内走动,解小便或寻找食物等。不过一遇到外界刺激又立即陷入木僵状态。

护理措施:病人一般安排在隔离室或护士易于观察的床位,保持环境的安静、光线柔和、温度及湿度适宜。因为木僵病人失去防御能力,要防止其他病人的干扰和伤害。同时也要防止病人突然转为兴奋而出现冲动伤人行为。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