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疾病 > 孤独自闭 > 不要抱怨孩子语言不好 这些都教了吗?

不要抱怨孩子语言不好 这些都教了吗?

2018-09-25 来源:星儿家长有约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是让孩子在周围环境观察、理解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提问的,而不是让孩子死记硬背。不要为了训练而训练,训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孩子的能力,帮助孩子更好的融入社会生活。

孩子具备了发音说话的能力之后,可以开始向主动性语言过渡。那么什么是发音说话的能力?也就是听到别人说“XXX”他(她)可以跟着去重复,当有这个能力后,我们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帮助孩子主动表达。

语言理解能力训练

一.听懂常用动词指令,并做相关动作

例如:

对常用动词拿、指、扔、走、跑、搬、抬、拧、拍、跳、蹲、站、搭的理解。

在生活中常用的动词短语有:

拿杯子,拿书包,拿衣服,拿碗;

指空调,指鼻子;

扔垃圾,扔球;

跑一圈,走一走,跳一跳,请蹲下,站起来;

搬椅子,抬桌子,拍衣服;

拧瓶盖,捏鼻子,拉耳朵

梳头发,洗洗手,刷刷牙,擦擦脸,冲冲水;

提裤子,脱衣服,请躺下,盖被子等。

目的:

(1)对动词的理解;

(2)接受性地运用、执行外在信息的主动性。

要求:在生活化情景中,在少量的手势提示下完成。

备注:孩子能够执行指令是建立在其对指令理解的基础上的,而孩子对指令的理解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得来的,因此,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锻炼孩子的理解能力,将会对孩子理解能力、执行指令的主动性及参与互动意识的提高都有较大帮助。看不见课堂的训练才是最好的训练。

二.对“××在哪里”的问题做出正确反应

例如:

利用家庭环境引导孩子寻找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电视在哪里?让孩子通过空间内搜索找到相应的物品,并可表达出“电视在这里”。结合日常生活中不同的情景,可让孩子随机去寻找所需的不同物品,如:

起床时可寻找的物品有:

毛衣、裤子、鞋子、帽子、羽绒服

洗刷时可寻找的物品有:

水龙头、牙刷、牙膏、毛巾、香皂、面霜

吃饭时可寻找的物品有:

碗、勺子、筷子、杯子、餐巾纸、垃圾桶

看电视时可寻找的物品有:

电视机、遥控器、沙发、椅子、薯片等

出门前可寻找的物品有:

钥匙、包包、手机、鞋子

目的:(1)视觉观察能力

(2)视、动、口能力统合

要求:情境中完成

备注: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让孩子去实践和经历,因此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放手,让孩子尽可能的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如:在家可以以求助的口气让孩子帮助大人找物品,比如出门换鞋时可以说“宝宝,帮妈妈找找鞋子吧,妈妈找不到鞋子了”,在锻炼孩子视觉寻视能力的同时也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三.对含有“什么”的问句做出正确反应

例如:

这是什么?——这是××那是什么?——那是××

你有什么?——我有××你拿的是什么?——我拿的××

你在干什么?——我在××这个能干什么?——能喝水/××

等等

目的:(1)对一般疑问句的理解

(2)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孩子思考问题的能力

要求:运用他人示范的提示逐步过渡至主动回答。

备注:对于这样的问题,更要在生活场景中结合当前所做的事随机进行,如果孩子不能很好回答时,可先把重点放在让孩子理解场景上,不可一直纠结于一个问题不放。

四.理解描述状态的词

例如:

快一点

慢慢的

轻一点

用力

等等

目的:(1)理解相应的词汇

(2)积累词汇量

要求:能够在少量提示下根据描述做出相应的反应并在提示下能够在生活中运用词汇。

备注:对于这些较抽象的词的理解,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应多以是示范、诱导为主。

五.理解三种常用的疑问句(选择疑问句、正反疑问句、是非疑问句)

例如:

可结合生活情景运用实物对孩子进行以下提问:

如可指着苹果问

(1)选择疑问句

“这是苹果还是衣服?”——苹果

“这是衣服还是苹果?”——苹果

(2)正反疑问句

“这是不是苹果?”——是苹果

(指着衣服问)

“这是不是苹果?”——不是,是衣服

(3)是非疑问句

“这是苹果吗?”——是苹果

(指着书包问)

“这是苹果吗?”——不是,这是衣服

目的:(1)思维转换能力

(2)思考能力

(3)理解能力

要求:结合情景诱导下回答

备注:此项内容训练除了锻炼孩子的思维转换、理解能力外,还和孩子的视觉转换,视、动、口的统合有很大关系,因此,如果孩子在回答问题有困难时(尤其是选择疑问句),可以先做快速指认或表达卡片的训练,以提高孩子的视觉转换和视、动、口的统合能力。

六.根据实际情景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回答相关问题。

例如:

下雨了怎么办?——打雨伞

地上脏了怎么办?——扫地

水洒了怎么办?——拿纸擦

口渴了怎么办?——拿杯子喝水

流鼻涕了怎么办?——擦鼻涕

饿了怎么办?——吃饭

等等

目的:(1)语言理解能力

(2)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能够在生活中出现常见问题时,在少量的提示下做出适当反应并简短语言表达。

备注:这项内容侧重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孩子思考问题的意识。

七.理解简单的因果关系。

例如:

因为渴了,所以喝水。

因为饿了,所以吃饭。

因为冷了,所以穿衣服。

因为小朋友摔倒了,所以小朋友哭了。

因为下雨了,所以打雨伞。

等等

目的:(1)思维理解能力

(2)社会性规则的理解

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渗透进行

备注:在孩子对以上问题简单地了解之后,大人可运用逆向思维向孩子提问,如“为什么要喝水?”——因为渴了

“为什么要打雨伞?”——因为下雨了/下雪了等等

切记:是让孩子在周围环境观察、理解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提问的,而不是让孩子死记硬背。不要为了训练而训练,训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孩子的能力,帮助孩子更好的融入社会生活。

八.理解人物常用表情与手势。

例如:

生气的表情、哭的表情、高兴的表情、辣的表情

摇头表示拒绝、点头表示接受

嘘表示安静、招手表示打招呼等等

目的:对非口语信息的理解

要求: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渗透学习使孩子能够正确理解他人的表情、手势,并进行简单运用。

备注:孩子对非口语信息理解的程度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孩子对他人意图解读的程度,因此,加强孩子对非口语信息理解能力的提高也是帮助孩子与人沟通的一种方式。

功能性语言的激发

一.表达自我需求

例如:

我要xx,我吃xx,我玩xx,我吃xx,

洗脸,刷牙,吃饭,荡秋千,骑木马,

写字,画画,敲鼓,搭积木,玩插棒,串珠,

洗手,看电视,睡觉,坐椅子,开窗户,

关门,背书包,搬椅子,扔垃圾,开灯,

扫地,拖地,穿衣服,打雨伞,打电话,照相,

踢球,骑自行车,洗澡,尿尿,盖被子,拿钥匙等。

备注:在生活化情境中,可用多种方式诱导、激发孩子表达,且注重在每个生活化细节中诱导,用分散式学习的方法,培养孩子主动表达的意识。

二.礼貌性语言的运用

例如:早上见到阿姨说“阿姨好”。

放学要走了说“阿姨再见”。

想让别人帮忙说“帮帮我”。

要答谢别人说“谢谢你”。“不客气“等。

备注:在生活中可采用2对1的形式,训练孩子用礼貌性用语,一个大人以孩子的身份代替孩子说出情境中孩子该说的话,并让孩子复述,另外一个大人则扮演与孩子沟通对象的角色。

自我介绍

例如:我叫xx,我x岁了,我是女孩。我在康达上学,

我喜欢xx,希望大家喜欢我。

备注:一句一句来教孩子,让孩子慢慢把句子连贯起来,然后再引导孩子向他人做自我介绍。

表演儿歌

例如:《小板凳》,《小花伞》,《乌龟娃娃》,《春天来》。

《小积木》,《小星星》,《我的好妈妈》等。

注:让孩子多向他人展示自己,在团体中表演儿歌时,先做自我介绍,再表演,使孩子得到更好的锻炼。

描述自我状态

例如:我在xx,我看见xx了,我饿了,我瞌睡,我肚子难受,我头疼等。

备注:在生活化情境中,多引导孩子来说,当孩子捂着肚子,表示肚子难受时,引导孩子说“我肚子难受”等。

三.简单动词的使用

例如:拍桌子,捏鼻子,拉衣服,摆摆手。

跺跺脚,伸伸臂,梳头发,拿书包等。

备注:采用分散式学习的方法,穿插在游戏中,和孩子互动玩起来,从让孩子参照大人做动作,逐步过渡至听指令做动作。

四.对不想做的事用“不xx”回答

例如:“不喝水,不尿,不吃了,不荡秋千,不找阿姨,不拉队,不扔垃圾”等

备注:比如当让孩子喝水,孩子不想喝,手推杯子,表现出反抗的表情,这时引导孩子说“不喝水”,平时有意设置情景让孩子来说,逐步过渡至主动表达。

五.描述一般性事物

例如:“这是苹果,汽车来了,我的衣服,我有汽车”等

备注:平时多引导孩子向他人展示自己的东西,如给阿姨说我有汽车,引导孩子找到阿姨,然后表达“阿姨,我有汽车”等。

以上几项内容,需要根据孩子的语言基础来做,根据孩子情况,逐步加长句子,例让孩子表达荡秋千,可以分几个步骤。

“——秋千——荡秋千——我荡秋千——我要荡秋千——我可以荡秋千吗?——妈妈,我可以荡秋千吗?”等。

根据孩子情况逐步消退辅助,如刚开始让孩子在复述下完成。然后到语言提示,手势提示,眼神提示等,要结合生活情景来做。避免孩子混淆,出现“自言自语,鹦鹉学舌“的现象。要每天坚持来做。让孩子的语言越来越多,就要让孩子多说,多在生活中练习,更好的在生活中运用。

在每天的例行性活动中,要多给孩子做描述,引导孩子来说,让孩子多练习。下面是几个例子。

一些日常生活用语

如:“手脏了,要洗手”,“我饿了,想吃东西”,

“我想出去玩”,“作业写完了,想看电视”

“汽车坏了,修一修”,“插棒掉了,捡起来”

“有点热,打开窗户”“把书包捡起来”

“把书包捡起来”“困了,要睡觉”等

(在与别人说话的时候,要让孩子看着对方,培养孩子的有意注意能力。)

六.向他人描述正在发生的事情

如:“妈妈在做饭,爸爸看电视,弟弟在睡觉,姐姐在荡秋千,爷爷在浇花”

“门开了,阿姨来了,衣服掉了,有人敲门”等。

(能够做到眼睛看着对方,手指着所描述的对象,嘴巴说。)

能向他人传送分享物品

如:把饼干给阿姨送去——找到阿姨,表达“阿姨给你”,当阿姨说“谢谢”时,回答“不客气”。

(可以教孩子来分辨人物,能认识经常见面的几位阿姨或小朋友,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可以泛化到家庭环境中来做,如“把杯子给爷爷送去”,“拿饼干给爸爸吃”,让孩子与他人分享的同时,提高孩子的沟通能力。)

要让孩子的语言变得更加丰富,能自发性的应用语言和他人沟通,在生活中家长要多创造缺失的环境,激发孩子的动机,建立交流情景,多引导孩子来说。

例:

★只给孩子一只鞋子让孩子说“少一只”,”我要鞋子”等。

★孩子想喝果汁,就给孩子倒一点(再加一点、我还要)

★要坐下但没有椅子(搬椅子、坐椅子)

★有意让桌上的东西掉下来(掉下来了)

★要写字,只给纸,没有笔(我要笔)

★吃饭的时候不给孩子勺子(我要勺子)

★洗澡时故意把水放凉一点(水太凉、热一点)

★回家站在门前不开门(妈妈拿钥匙,开门)

★不给孩子系扣子(帮我系扣子)

★故意给孩子不想要的东西(不要、拿走)

★把好吃的放到高处(抱抱我、我想吃)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