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疾病 > 孤独自闭 > 面对自闭症强化物使用误区你踩了吗?

面对自闭症强化物使用误区你踩了吗?

2018-09-23 来源:星儿家长有约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在这里强调一下怎样抓住自闭症儿童表现好的情况。比如在没有特意教的时候他们突然表现很好,那么家长应该放下手上的事,及时强化。很多家长说,我的孩子会无意识地叫“妈妈”“爸爸”等,而要求孩子叫时却不会叫。

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中,“强化物”的运用是非常普遍的,父母在必要的时候会给予孩子一定的鼓励或者奖励,以此来强化他的一些正确行为,消除一些行为问题。但是,如果“强化物”运用的不恰当,很容易会变成“贿赂”,反而对星儿的康复不利。

99%的星儿家长强化物使用误区

“儿子要先玩儿手机,才肯训练”

唐女士的儿子丁丁(化名)是一名患有自闭症的小男孩儿,平时只对手机上的各种游戏特别感兴趣。最初每当丁丁完成某项训练任务时,妈妈就会拿出手机让他玩儿一会儿,后来丁丁不愿意上学或者不愿意配合训练的时候,妈妈就跟他讲:“丁丁乖,如果你愿意听妈妈的话,等会儿就可以玩儿手机”。这样的方法屡试不爽,每次丁丁都会乖乖的听话,但近来唐女士发现以前的方法都不奏效了,丁丁总是哭闹着伸手拿手机,不给就躺在地上不愿意训练,这样的状况让唐女士很头疼,她不明白儿子为什么会越来越不听话呢?

“强化物”不等于“贿赂”

类似丁丁的这种问题,在大多数自闭症家庭都会出现,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家长将“强化物”无形之中变成了一种贿赂孩子的形式。所谓强化物,指的是可以使得行为在今后发生频率保持或者增加的“刺激”。比如,当孩子有进步时,家长立刻给予孩子一定的奖励,目的是让孩子明白这样的行为时正确的,以后可以经常做。强化物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支持,比如口头夸奖,拥抱,亲吻等。

而“贿赂”则指的是用物质的东西来导致孩子行为的变化,比如条件式的“如果你做了,就能得到什么”之类的。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以为我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得到回报的,将配合老师或家长的训练当做达到目的的条件。

巧用“强化物”,助力星儿康复

在平时的训练中,家长需要巧妙的运用强化物来告诉孩子什么是对与错,什么是可行以及不可行的行为。与星儿沟通的过程中,尽量不要用乞求或者讨好的语气来跟孩子交流,或者向孩子保证什么。因为这个讲条件的过程很容易让孩子把注意力放在结果上,而不是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在自闭症孩子的家庭训练中,许多父母都会发愁没有强化物。但更多的时候家长可能错误的运用了强化物,导致家庭教育与康复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因此正确理解强化物的含义,正确运用强化物是非常关键的一步,父母要谨防将“强化物”变成“贿赂”,才能正确引导星儿康复发展。

物质强化物的使用一定要遵循严格的规则,如果孩子很容易产生依赖和滥用,家长可以引入代币系统。孩子每次完成任务之后能获得代币而非实物,累计代币数可以兑换不同实物奖励。这是一种很好的降低孩子对物质强化物产生依赖的方式。

怎样夸奖孩子才能到最好的效果呢?

夸奖要具体

在夸奖星儿的时候,你要尽可能的说明你是因为什么在夸奖他,避免用“很好,不错”这样的笼统字眼,这样可能会让孩子觉得迷茫,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得到了妈妈的奖励。比如,孩子学会了穿衣服后,妈妈可以跟孩子说:“你会穿衣服了,真棒!”

夸奖要分等级

不需要什么都夸,如果孩子做了一件他早已经会做的事情,这个时候就不需要再夸奖,不然会让夸奖变得“不珍贵”了。因此,父母也要学会有等级的进行夸奖,比如星儿第一次做了以前不会做的事情时,父母就要把最大的夸奖与表扬留给孩子,让星儿感觉到自己很了不起。

要边做边夸

有些家长可能会觉得当孩子完成了某项训练任务之后再进行夸奖,孩子会更加的高兴,其实不然,努力过程中的夸奖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过程中的夸奖可以鼓励孩子继续坚持,另一方面,即使孩子最后没有完成这项训练任务,父母仍然需要夸奖,让星儿明白,只要努力了,父母就会高兴,否则容易打消孩子的积极性与自信心。

对于一项全新的技能来说,如果强化物能够紧随行为之后出现,那么强化效果是最好的。因此在教自闭症儿童学习新的内容时,强化物一定要给得及时,不可耽误。这样强化的效果会更好,儿童会更加容易接受。

比如,一个从未叫过“爸爸”的自闭症儿童某天突然叫了一声“爸爸”,为了保持他的这个行为,爸爸必须马上给予强化。

不过,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应马上给予强化。对于自闭症儿童已经掌握了的学习内容,强化物可以不必立即出现,甚至可以不出现。比如,对一个已经能熟练地叫出“爸爸”的自闭症儿童,就不必每当他叫时都立即给予强化了。

在这里强调一下怎样抓住自闭症儿童表现好的情况。比如在没有特意教的时候他们突然表现很好,那么家长应该放下手上的事,及时强化。很多家长说,我的孩子会无意识地叫“妈妈”“爸爸”等,而要求孩子叫时却不会叫。

那么家长应该反问下自己,我们有没有在这种无意识情况下进行了及时强化?比如你也可以跟着孩子模仿发声,这也是一种强化的表达,表达你对他们的肯定。因此,一定要把握好强化的时机,在学习新内容时,给予强化应快;在练习或复习已掌握的内容时,则不必那么快。

强化物对调动自闭症儿童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学习效率很重要。家长要科学合理地使用强化物。家长在开展家庭干预训练时,一定要仔细分析自闭症儿童的行为,发现可以增强学习动机的增强物,并在互动中不断地寻找和更换可以引起自闭症儿童动机的新的增强物,以进一步维持或提高自闭症儿童适应学习和社会生活的能力。

要用心夸奖

夸奖孩子绝不是敷衍了事,例行公事,而是需要你去用心去表达的。一些家长可能正忙于手中的活,就会边忙边跟孩子说:“呀,真棒!”,但是眼睛却自始至终没有看孩子一眼。这样的夸奖让孩子感受不到妈妈的激情,想让夸奖变为孩子进步最大的强化物,妈妈就要立刻停下手中的活,走到孩子面前蹲下故作惊讶的说:“你学会了穿鞋子,真厉害!”,然后再给孩子一个拥抱或者亲亲孩子的脸蛋,这个时候孩子自然就能感受到妈妈的表扬,他会非常高兴的。

如何找到合适的强化物?拆招锦囊送给你

“我孩子只喜欢吃奥利奥”

[强化物单一]

星爸星妈都会了解到,星宝们的特点之一就是兴趣单一,以至于能利用作为强化物的选择很少。怎么办呢?看看下面两个案例:

1.丁丁喜欢吃香蕉,讨厌喝奶制品(比如:酸奶)。丁妈觉得膳食不够合理,很苦恼,于是心生一计。

?拆招锦囊:把强化物分成小份,改变饮食次序

丁妈把香蕉切成很多个小块儿,把酸奶也量化。跟丁丁说:“必须吃完一口酸奶才能吃一块香蕉。”开始时要注意量的控制,让丁丁吃一勺酸奶就吃一个香蕉块。当丁丁已经可以完成得不错时就慢慢地提高要求,逐渐过渡为吃三勺酸奶再吃一个香蕉块。这种间歇强化的方式可以帮助“吃酸奶”的行为得到维持。这其实就是任务分解(把一瓶酸奶分解成一勺一勺喝)和强化物(用孩子喜欢的香蕉块来鼓励孩子尝试新食物,强化进食行为)的作用。这个方法不仅可以适用于饭桌上,还可以用来丰富孩子的游戏行为和玩具选择。用在游戏和玩耍时,原理一致:找到孩子喜欢的玩具或者活动,将它们和孩子不感兴趣的玩具或者活动搭配起来,先后有序(先尝试一下不喜欢的,再玩喜欢的)。久而久之,不感兴趣的玩具或者活动就会或多或少“沾染”上点强化的属性。

2.冬冬只喜欢妈妈,做什么事情都要妈妈在身边,妈妈就是全世界。在学校里,只要是妈妈陪读的时候,冬冬就是老师们喜欢的明星学生,配合度极高。只要妈妈没空陪读,换成了奶奶,冬冬的情绪问题就全都出现了,分分钟变成了“熊孩子”。

拆招锦囊:让其他家庭成员成为正向行为的SD(区别刺激)

其实冬冬对妈妈的依赖是非常可以理解的。需要解决问题的时候(寻求负强化物)会找妈妈,想要吃的玩的的时候(寻求正强化物)也会找妈妈,完成任务、配合教学了会得到妈妈的奖励。只要有妈妈在的时候,正向行为都会得到强化。换句话说,妈妈成为了冬冬正向行为的SD(区别刺激)。这个时候,需要让其他家庭成员也成为正向行为的SD(区别刺激)。如何做呢?

一方面,家庭成员们需要意识到,大部分问题行为的产生和持续都是因为有人在有意或者无意间强化了它们。是不是冬冬闹情绪的时候,奶奶一味安抚,却没有停下来想一想冬冬闹情绪的原因(也就是行为的功能)是什么?是不是冬冬一撒娇,奶奶耳根子一软,就不想“强迫”冬冬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了?换句话说,奶奶可能因为无意间强化了冬冬的不恰当行为,从而变成了不恰当行为的SD(区别刺激)。这个时候,就需要和专业老师们沟通,看看如果不恰当行为出现了需要如何处理。

另一方面,家庭成员们需要多肯定孩子的努力和进步。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是很多家庭的共性。但是,再高的期望也需要有个度,需要把孩子的实际能力考虑在内,多做纵向比较(把孩子的过去和现在做对比)。只要孩子做得比之前好一点,就不要吝啬表扬和奖励。

“我孩子吃的无所谓,玩的也无所谓”

[孩子需求已经被满足,没有需求动机]

很多星爸星妈照顾孩子生活起居都极其的用心,因为孩子不能很好地表达需求,就什么都给孩子准备好,希望孩子想吃的食物随时可以吃到,想玩的东西随时可以玩。基本做到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二十四孝好爹妈。其实这恰恰是问题的所在,当老师嘱咐家长要在生活中多教孩子合理表达需求的时候,家长往往不知从何入手。

拆招锦囊:制造小障碍,控制强化物

▲吃饼干的故事

因为小宝自己打不开饼干包装袋,宝妈之前的习惯是把饼干一股脑倒出来,堆在茶几上的盘子里。小宝可以随拿随吃。为了用饼干作为强化物来教孩子提要求,宝妈把放在盘子里的饼干倒在透明的罐子里,并且把罐子放在小宝看得见却够不着的柜子上。

小宝想要吃饼干,这时宝妈就趁机教小宝说:“我要吃饼干”(这里星爸星妈根据自家孩子语言能力“要饼干”、“吃饼干”、“饼饼”都可以),只要小宝表达了他的要求,就立刻取下罐子拿出一块饼干给他。除此之外,宝妈还把“要饼干”拆分成很多个提要求的机会。比如:“我要罐子”(对实物提要求)-“妈妈打开”(对动作提要求)-“要饼干”(对实物提要求)。慢慢地,小宝就会明白想吃饼干要找妈妈要,打不开饼干罐子要找妈妈帮忙。星爸星妈还要注意:饼干要注意量,一次给一块或几块,但不能整瓶都给孩子。

▲小宝要出去

在小宝要冲出房间的时候,宝妈可以“很巧合地”移步到了门口,也挡住了小宝的去路。这时候,基于小宝想出去的动机,可以教小宝说:“我要出去玩”(这里星爸星妈根据自家孩子语言能力“要出去玩”、“出去玩”、“玩”都可以)或者“妈妈让开”。小宝表达要求后,宝妈移步,放他出门,让自然强化物发挥作用。

这些愉快地小玩耍其实就是教孩子提要求的过程,“饼干”和“出去玩”都是强化物。星爸星妈要把握住生活中的小细节,合理运用身边的强化物。另外,在发现身边强化物的过程中,星爸星妈只要选择一部分合适作为强化物的控制起来,并不是要控制孩子所有的物品,还是要给孩子一些空间。

“我孩子一听说要个训就炸了,什么强化物都没用了”

[反应要求削弱动机]

谁会无缘无故的崩溃呢?比如:给一个刚刚上高一的学生做高三的模拟试卷,又或者,让一个跑了四百米就要晕倒的胖子去参加马拉松。

其实,我只是想说:和我们一样,孩子也会有畏难情绪,这些畏难情绪可能会让本来准备好的奖励无法发挥强化物的作用。

拆招锦囊:从孩子的实际能力出发,逐渐的提高要求

辰辰的安坐能力很差,每次坐在一个地方不到五分钟就要起身到处转转,“活动一下筋骨”。这个时候要求他坚持一口气上完一节40分钟的个训课,就太为难他了,问题行为也会接踵而至。

怎么办呢?我们可以悄悄地降低任务的难度,开始的时候,完成五分钟的教学就让他休息一分钟。这一分钟的休息时间里,可以让辰辰去玩喜欢的玩具或者进行其他喜欢的活动。这时候大人也不要闲着哟,可以和辰辰一起参与,增加泛化训练和自然情景教学的机会。如果辰辰在五分钟的教学时间里坐得住,配合度也高,就可以逐渐增加教学的时间(也就是行为分析里所说的反应要求)。比如,每七分钟休息一次,完成很好的情况下就再增加至十分钟休息一次,依此类推,逐步塑造孩子的行为。

“我孩子常常一个人发呆,啥也不干”

[自我刺激行为的强化刺激竞争]

星爸星妈们常常觉得只要是自我刺激行为都是不正常的,需要被干预。这里把自我刺激行为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正常的同龄人身上也有的、暂时不需要重点干预的自我刺激行为。这种自我刺激行为往往表达了一个孩子的“玩心”。比如:孩子因为喜欢水就把整个卫生间都弄得湿淋淋的,又或者孩子喜欢把手放在米缸里乱搅和。

第二类是优先需要被干预的自我刺激行为,它们的频率或者程度已经明显影响到了孩子的日常生活。教学活动一直有,可是因为自我刺激行为,孩子往往停滞不前。对于这一类行为,可以先了解一下自我刺激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直观感受(比如:视觉刺激、排解焦虑、消除疼痛),再根据孩子的感官需求找合适的替代行为或者想办法减弱动机。

第三类是需要被干预但目前干预它不是“刚需”的自我刺激行为,它们偶尔会发生,强度也不大,孩子在教学中依然能够稳定进步。

?拆招锦囊:丰富孩子周围的环境,帮助他发现兴趣点

乐乐妈很头疼乐乐没什么兴趣爱好,就喜欢一个人坐着发呆,什么也不干,谁也不理会。乐乐妈不知如何是好,忧心忡忡地咨询老师。

老师问:“乐乐发呆的时候,你在干什么呢?”

乐乐妈:“做饭,做家务。”

老师:“要不试一试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把他也带在身边吧!”

乐乐妈遵照老师的建议,做沙拉的时候把乐乐叫到旁边(安全起见,不建议在用明火的时候带孩子在身边,除非孩子已经有了一些的安全意识)。

“乐乐,绿油油的这个是什么?”

“生菜,跟着妈妈念。”

“想尝一尝生菜是什么味道吗?你自己掐一点。”

“这是甜丝丝的味道。来跟妈妈说,‘甜’。”

“乐乐,这个是沙拉酱。张开嘴,尝一下。”

“你帮妈妈挤一点沙拉酱在绿油油的生菜上可以吗?”

乐乐妈不仅仅找机会教乐乐跟厨房有关的词汇,还练习了精细、听者反应等实用技能。总而言之,乐乐妈的目的是让乐乐“忙”起来,有事做,顺便还可以在生活中教学。

以上几个案例是自闭症孩子较为普遍的问题,家长和老师寻找强化物的过程中可以交叉使用,不必拘泥于一种方法。对于自闭症孩子而言,找到合适的强化物,无疑对行为训练十分有效,甚至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