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疾病 > 孤独自闭 > 自闭症孩子语言干预技巧总结

自闭症孩子语言干预技巧总结

2018-09-18 来源:星儿家长有约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很多孩子的仿说是纯粹无意义的“鹦鹉学舌”,他们完全不知道自己仿说的语言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具体交流功能,有什么存在意义。

很多孩子的仿说是纯粹无意义的“鹦鹉学舌”,他们完全不知道自己仿说的语言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具体交流功能,有什么存在意义。一些家长也只是一味地让孩子填鸭式学习掌握词汇,却不知孩子根本不懂如何正确运用。在孩子仿说的道路上,家长如何因势利导,正确进行干预,让孩子从单纯的仿说到语言认知。现在由中国孤独症网家长学校师资级语言训练师崔锦老师来给我们具体支招讲述。

1.先破再立

首先把大段仿说的语言分解成小块,增强理解,然后重新组合。比如孩子不停说“打开柜子拿出饼干打开抽屉拿出勺子“,家长需要分别演示每个步骤:

“打开柜子”,

“拿出饼干”,

“打开抽屉”,

“拿出勺子”,

每一步到底是什么意思,帮助孩子理解。之后还可以把物品换位,再次排列组合,确保孩子的理解正确,比如改成“打开抽屉,拿出饼干;打开柜子,拿出勺子”等等。

2.调动各种感官帮助增加理解力

通过照片,实物,录像等渠道,只有理解力增强了,孩子才能建立自然语言。比如理解颜色,可以用实物和文字来辅助:

比如学习分数,可以加入这样的视觉帮助:

很多家长觉得视频辅助有效。把抽象的概念在自然情景中表演出来,对自闭症和语言发展迟缓的孩子很有帮助。不少家长已经是自制视频的高手。好莱坞明星JennyMcCarthy为了支持患有自闭症的儿子,拍了系列视频,帮助了不少家庭。近来不少明星的孩子遇到这样的情况,开始积极倡导公众对自闭症的意识。这位明星妈妈多走了一步,让人佩服。

3.遵守“少即是多“的原则

多鼓励结构简单的功能性的语言。哪怕语法不对,磕磕绊绊,词序颠倒都没关系,只要是有意义的沟通。功能性的语言不在句型有多复杂,词汇有多丰富,有效的沟通有时连话都不需要说。我非常理解大家盼孩子说话的心情,能说三个字?了不起!能说八个字?绝对应该开派对庆祝!孩子的语言出来了,恭喜!代表他进入到下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我们兴奋之余,还要保持冷静,仔细听他说的什么,因为内容永远比形式重要。

4.避免冲动地替孩子讲话

孩子在重复你的话的时候,其实是在分析、处理信息。请耐心等等,多给他一些时间。不要一着急全替他说了,剥夺了他锻炼的机会。

5.避免使用孩子的名字

比如老师常说“好棒,明明!”你会发现孩子重复“好棒,明明!”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把名字去掉,改用拍肩膀,微笑等方式来赞扬。告别时,可以把“再见,明明!”改成“再见!”“下次见!”

6.练习初期,避免问句

看到孩子伸手够火车,如果你问“你要玩火车吗?”你得到的回答很可能是”你要玩火车吗?”这时候你应该示范:“我要火车”。对于程度高一些的孩子,可以采用选择问句:“你要火车还是飞机?”如果孩子伸手拿飞机,你示范说“我要飞机”,等他重复“我要飞机”,然后再把飞机给他。

7.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在同一水准示范

也就是说,按照你期待孩子讲话的方式来示范语言。举例:

妈妈:“你吃苹果吗?”

孩子:“你吃苹果吗?”

妈妈从孩子的视角示范:“我要苹果”

孩子重复“我要苹果“

妈妈把苹果给他

注意:妈妈没有说“你要苹果”,而是说”我要苹果”,这样做的目的是当孩子仿说的时候,我们正好提供了他要说的话。

8.台词的辅助与淡出

比如开始练习问句时,你提出问题,不要等孩子仿说,马上把答案连着一起说出来:

"你要吃饼干吗?要!"(这个“要”是辅助,以后逐渐淡出)

"你要吃饼干吗?Y...."(不说“要”这个词,只说提示音)

“你要吃饼干吗?(不发音,只给予“要”的口型提示)

以此类推,逐步淡出台词辅助,直到孩子可以独立回答“要”。

仿说是学习语言的必经之路,那么什么情况是正常的?什么情况应该找专业人士帮助?孩子在一岁到两岁之间,“鹦鹉学舌”是很正常的;

两岁的孩子应该开始发展自己的语言,组织比较复杂的句子。过了三岁,孩子就不应该太需要仿说了。如果孩子三岁以后,大部分语言还是仿说,建议家长咨询专业人士。

9.增加和创造交流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因为孩子很少说话就不再对他说话。恰恰相反,要更多地寻找与他说话的机会。例如:在带孩子去洗手时不要拉着他就去,可以先问他:“手脏了怎么办?”“——洗手”。孩子还不能回答的时候,家长可以自问自答,给孩子模仿的榜样。最好还能在做事情之前,用图片给孩子描述一遍,让他接受新的词汇和指令。在洗完手之后再问:“刚才干什么了?”“——洗手了。”

10.每一个动作环节伴随语言描述

对于完全没有语言表达能力或者表达意愿很弱的孩子,可以在开始的阶段用简明的话说出来(不提问题),即在每一个动作环节上伴随语言描述。如:“洗手去”、“打开”、“搓一搓”、“冲一冲”、“擦手”、“毛巾”、“挂起来”、“回去”等等。这是孩子通过直观的动作来理解指令的最佳方式,这样的过程可能要重复数次并伴随家长的身体示范,孩子最后才能实现听到指令做动作的效果。

11.日常生活中找与孩子语言交流的机会

尽管在初始阶段,往往是家长在“自问自答”,但这正是让孩子认识语言作用的开始。当看到孩子的手脏了的时候,就应当看着他的眼睛,说:“手怎么了?”然后等待他回答:“脏了。”也可以在等待几秒钟后提示他或告诉他“脏了”。

这个提示可以是口头,肢体点出,也可以是图片示意。

然后问:“脏了怎么办?”等待他回答:“洗一洗。”(提示原则如上)

然后再问:“在哪里洗手?”等待回答:“在厕所。”(提示原则如上)

然后指引厕所的方向,让他走在前面,去洗手处。

在洗手时,遵循同样的原则,问“洗手要先干什么?”一“拧开水龙头。”

“还要干什么?”一“打肥皂。”

“打肥皂后怎么办?”一“搓一搓。”

“手上有什么?”一“泡泡。”

“泡泡什么颜色?”一“白色。”

“现在要干什么?”一“冲一冲。”

“然后做什么?”一“关上水龙头。”

“然后做什么?”一“拿毛巾。”

“然后做什么?”一“擦一擦。”

“最后做什么?”一“放回去。”

“洗完手去哪里?”一“去客厅。”

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机会,不管是语言还是认知,只要父母认真观察,都会找到很多,可以让孩子在生活中、不经意间各项能力有很大的提升!这过程中,最需要的是家长们细致的观察,耐心的互动,以及最重要的,反复的坚持。加油!

如果您在孩子语言干预方面还有疑问,可以关注今晚家机构最新发布课程主题:无语言儿童前期语言训练,今晚课程和答疑详情如下↓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