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病关注 > 案例解读 > 母亲倒是想放手父亲得要接得住呀

母亲倒是想放手父亲得要接得住呀

2018-09-09 来源:心灵的圈子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无论怎样,自称牺牲者的父亲,形式上在其位,功能上却缺位了。他们也许能为孩子养育出健壮的翅膀,却无法教会孩子飞翔。

我忘了话题是怎么开始的,因为结尾太重要。

咨询师聚会,总是遵循着非结构性团体的调调——重要的话题总会自发地涌现出来。我们可能谈到了比较常见的青少年环境适应不良的问题。

我们可能说起了一些老僧常谈,如母亲对孩子过度保护、干预、控制、溺爱等等。总之,母亲必须放手,孩子必须在心理上走出与母亲的共生关系,才能更成熟的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

可能最近这些年心理圈谈母婴关系、谈母亲实在太多了,终于引起了大家的乏味感。

于是,忠德心理医院的心理治疗师向薇“无须再忍”的说:母亲倒是想放手,父亲得要接得住呀。如果母爱如大地,包容而厚重,那父爱应如天空,引导与飞翔。

这句话当时击中了每个在场的咨询师。根据大家的咨询经验,发现无法让自己获得成功的来访者可能是受困于“俄期冲突”并不是难事。

但是,到底是母亲和孩子潜意识共谋,把父亲踢了出去;还是父亲离岗渎职,使得母亲不得不对子女教养大权独揽。这因果关系确实暧昧难辨。

我们都扪心坦白,自己接受的大部分未成年来访者是母亲送来的,甚至父亲持支持态度的都不在多数。于是,我们的话题集中到了“父亲缺位”这个点上,一切变得有趣起来。

时间不是问题,自尊才是问题

当一个父亲以时间不够用,拒绝“子不教,父之过”的责任时,从逻辑上可以顺着推演出以下推论:父亲在时间上是个穷人;父亲是没有自由的奴隶。

即使,某人确实如此身不由己,也无法避免孩子心中形成推论。孩子无法通过父亲看到什么是有意义,什么是幸福的人生。

即使,这个孩子对逻辑完全无感,他也会很感性的明确,父亲的人生模型我不想要。由此带来的人生观分歧,奠定了无法沟通的基础。

由于能够感受到自由,是自尊的一个相关性指标。

所以,跟孩子说自己没时间,就相当于跟孩子说自己自尊受损。因此,我们可以观察到,一边说自己没时间,一边又爱高高在上的说教的父亲,最容易收获一个顶嘴的孩子。

而一个自尊稳定的父亲,即使确实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在有限的相处机会里,会更多的展现出平和、支持、鼓励。

一个不吉利的例子是:早年失去父亲的孩子,依然可以通过父亲充满尊严感的故事里,获得力量和勇气。

而个人自尊建立不良的父亲更容易以没有时间为借口。同时,还会以害怕孩子受伤和犯错为借口,对孩子的行为设立诸多界限。夸大孩子的弱小,其实是自己弱小、不自信的投射。

父亲象征规则和权力,也象征资源

古今中外,父亲这个角色象征规则和权力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然而,这并不是这个角色的全部象征意义。它也可以象征资源。这个资源包括力量、勇气、智慧等等。

自弗洛伊德在论述3到6岁儿童心理发展阶段时引用了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神话,使很多人误解了同性亲子为对立关系。

其实,弗洛伊德引用这个神话的重点,不是弑父娶母,而是“不知道”——俄狄浦斯并不知道死者是父亲,妻子是母亲。

就是说,当幼儿把力比多投注在这被他称呼为父母的一男一女身上时,他并不全然知道什么是父亲什么是母亲。

另外,即使同性亲子关系里包含了对立成分,俄狄浦斯情结也不是亲子关系的全部。我们单说父子关系,父子之间的竞争,也不是父子关系的全部。

在其它的中外神话故事里,父子间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合作关系,一种可以用“上阵父子兵”来陈述的关系。

可以说,在人类繁衍过程中,父子之间更多的是一种背靠背的合作关系(把自己的盲点,即弱点,交由对方来保护)。

在心理咨询实践中,如果一对父子从来没有合作过,甚至是鸡毛蒜皮的小事,那讨论谁阉割了谁,可能对这个咨询全无益处。或者说,俄狄浦斯冲突所暗示的那种面对面的关系模式,可能只有用发展背靠背的关系模式才可化解。

而背靠背的关系也预示着:我的弱点可以被对方看到,并且信任对方能提供保护。想象一下,在这样的关系里,孩子从父亲那儿获得的,难道不是力量、勇气、智慧、支持吗?

可是,回忆一下现实状况,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敢让父亲看到自己的弱点,可能都是登天的事情。

所谓的自我牺牲,是孩子飞翔的牢笼

有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一个男人有了孩子,就沉浸在牺牲者的角色里无法自拔了。他们的日子变成了周而复始,生活变成了单调狭小。

当然,我并不否认这在现实世界里是合情合理的。只是同样是为了孩子做出了牺牲的男人里,有的人开始出现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失去兴趣和勇气。

也就是说,一个对未知还抱有开放心态的父亲,不会沉浸在牺牲者的角色里,更不会以一个牺牲者的面孔来对待自己的孩子。

而一个明示自我牺牲的父亲,很可能已经把固步自封写进了自己的生存策略,并且会很愿意将这种生存策略传递给孩子。

当前,一个有趣的矛盾现象是:一方面家长已经足够开明,声称希望孩子能知道自己真正的梦想所在;一方面又不太支持孩子在中学阶段尝试新鲜事物。

这没吃过多种食物,又怎么知道自己爱吃什么呢?看来与其说家长们希望孩子们拥有梦想,还不如直言希望孩子拥有自我驱动力,省得家长费力。

当然,这个矛盾就是常现于对未知心怀恐惧的父亲身上。

更有趣的是,这样的父亲可能在大家眼里还是个很重视孩子培养的人,并且还可能很推崇因材施教。而且,他们的因材施教往往提的非常早。

殊不知提出因材施教的孔子,并不收15岁以下的学生。而他自己也是15岁志于学。

在此之前,多多尝试,以知己长,以明己志。这也非常符合现代发展心理学的观点,只是年龄从15岁推迟到了18岁。

无论怎样,自称牺牲者的父亲,形式上在其位,功能上却缺位了。他们也许能为孩子养育出健壮的翅膀,却无法教会孩子飞翔。

最后说明一下,本文的父亲,是指能为孩子提供父爱的人。

而父爱,是一种能承接母爱带来的安全和包容,建立在自尊的基础上,能提供力量、勇气等资源,并教会孩子飞翔的如天空般的爱。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