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思考的bug
每个故事的开头,都有一个“很久很久以前”,那么这是人类思考bug的一个故事之一:
有一个犹太裁缝勇敢地选择在当地的反犹太街区开了一间裁缝店。一群坏小子经常到犹太人家门口大喊“犹太人!犹太人!”,犹太人不胜其扰。
后来,他对这群小子们说,只要以后你们天天来我家就这么喊,我每天给你们一块钱,坏小子们很高兴,喊得更加起劲了。但是第二天,犹太人只付给他们五毛钱,理由是他们喊得不如昨天那么好。
然后每天都找各种理由降低他们的报酬,到最后居然只给一分钱,坏小子非常生气,大声地说:
“你把我们当傻瓜啊,一分钱就想让我们喊”,结果他们就愤愤不平地离开了。
当你看到这里,你可能会心地笑了:“这群小子好傻呀,就这样被人忽悠的当初为什么喊叫都忘了!”。也许这群小子直到现在也不觉得当初的决定有什么问题,毕竟,不给钱凭什么让我们干活嘛。
这个例子看起来很荒诞,然而现实远比这个故事更精彩:自己的想法被他人改变,但完全察觉不到,反而会认为是自己真实的想法。
每天都有人试图改变我们的想法和信念。我们每天阅读的微博、微信、头条等等,都在向我们推销各种各样的观点和想法(#对,包括本文也是一样)。
同样,想法和思考被改变和控制的事情也天天在上演,只是大多数的人浑然不觉而已。(如果您读到这里,微微地点头,那说明你被我成功的影响了)
指出一个人思考的问题要远比指出一个人性格的问题难得多。
当我们新的观点和信念形成时,我们会认为自己是深思熟虑、仔细斟酌过的,然而我们的深思熟虑过程本身出了问题我们却很难意识到。
为何我们的思考如此脆弱呢?
丹尼尔.卡尼曼(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与他同事在几十年的研究生涯中都在探讨一个问题:
人类的思考有怎样的BUG?
他们发现,我们的大脑思考问题时遵循着“经济性原则”,“直觉”是我们思考的首选方式。但是,我们的直觉是有缺陷的,思考过程有很多的问题。
经过数十年的研究,他们发现了我们思考的数十个BUG,而影响最大的,也就是会导致我们的思考受控的BUG为下面三个。
01.相似性判断倾向
试想一下,假如你见到一个动物,你需要做出判断这是不是一只狗。你的思考过程可能是这样的,你会把头脑中存储的狗的形象调出来,然后进行比对,评估这个动物和狗的形象的相似程度,然后做出判断(当然这个过程是非常快速和自动化的)。
相似性判断对于人类的生存是非常重要的,在复杂且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我们需要快速地做出决策,而相似性原则是最快的。但也正是这种相似性原则导致了我们的想法有可能被别人控制的风险。
我们在头脑中不仅存贮简单的事物形象,也存储着复杂的价值观和信念等。本文开头的例子,犹太裁缝正是判断出那群小子有这样的信念“给钱我才干活,没钱就不干活”,才能影响到他们的行为。
大脑判断的相似性原则让我们容易被生动、鲜活的描写所打动,这是因为我们以形象化的方式来存储事物。
所以,我们喜欢听故事,喜欢看描写细致的案例,然后从一个生动的个案来推测整个群体。所以,我们会从一次详细的飞机失事的报道中推测出坐飞机比做汽车危险程度要更高,我们从明星出轨的事件中推测出明星是出轨率最高的群体等等。
02.单一因果谬误
因为只要我们相信原因是唯一的,那么我们总能将胜利或灾难归结到一个人身上,将其贴上“应负责任者”的标签。这种寻找—个替罪羊的愚蠢狩猎极适合权力的行使——也是人们几千年以来直在玩的游戏。
——罗尔夫·多贝里《明智行动的艺术》
我们总会为一件事情发生归纳出一条理由来。
我们其实都明白,很多事情的发生可能不止一个原因,但我们在真正行动的时候却总是试图将事情归结到一个原因上,特别是当我们争论的时候。
很多吸引眼球的文章充分利用了我们喜欢单一因果解释的bug,把复杂的问题用一个简单的问题来解释,例如《几乎所有的焦虑都源于这么一个小问题》、《碎片化阅读正在令你变得越来越愚蠢》……
简洁、单一的原因会让人觉得深刻和富有洞察力,如果这个原因再和我们内心的信念吻合,那么这种解释几乎具有完美的杀伤力。
记得若干年前,我去参见过一次陶老师的戒“网瘾”公开课,上课的父母把教室挤得水泄不通。
在震耳欲聋的《走进新时代》歌声后,陶教授走到舞台中央,目光如炬,迎着台下千名父母期待的眼神,声如洪钟(可能是话筒音量故意调的很大):
“你们的孩子为什么会有网瘾,那是因为他们不懂得感恩。”
台下掌声雷动,甚至有人哭了,他们此刻已经深深地相信,他们的孩子之所以要上网是因为不懂得感恩。
03.解释偶然事件的偏好
试着思考以下的问题:
1.你觉得一个人会一直有好运气吗?
2.你觉得第一次打麻将的人手气会更好吗?
3.你觉得一个好人更容易买彩票中奖吗?
4.你相信因果报应吗?
我问过很多人(包括我自己),答案大致是这样:一个人是不可能一直好运气的;确实第一次打麻将的人总是能抓到好牌;买彩票这个事情不确定;相信因果报应。
人的大脑似乎有一种强烈地探索事物之间关系的倾向,而且去解释背后的意义。而且,人们总是相信自己能控制偶尔的事件。
心理学家艾伦.兰格做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实验:
他安排两人在公司派发彩票,一部分人的彩票是由派发者随机抽取发给他们的,另一部分是让他们自己选择的,但是这两部分人中奖的概率都是事先控制好,保证他们的中奖可能性是相同的。
第二天,这两人找到这些拿到彩票的人,说愿意用一定的价格来回收他们昨天的彩票。
结果发现,那些自己选择彩票的人要求的回收价格是那些随机分配的人价格的四倍。兰格把这个称之为“控制错觉”,人们似乎很难接受个人能力无法对随机事件产生影响的这个事实。
知道吗,商家是研究成果最积极的实践者。
据说,现在电视节目和商场中流行的砸彩蛋,以前是由工作人员来砸的,结果发现效果不好,后来改为让顾客自己来砸,结果参与的人数大大增加了,这就是利用了我们对偶尔事件的“控制错觉”。
如何提升思考力
思考比感觉更辛苦,理智权衡比依赖感觉需要更多的意志力。
——罗尔夫·多贝里《明智行动的艺术》
我们每天要做出很多的判断和决定,例如“他喜欢我吗?”,“我这么做对吗?”,“如果我这样做,会有怎样的后果?”,“我应该听从他的意见吗?”。
尽管无论我们怎么做,可能都无法确保你发现任何事物的所有真相,但良好的思考至少可以让我们更近一些。
提升思考力是一个很难的事情,因为这意味着我们要抑制我们的“直觉”,要越过思考的“BUG”,采用“慢思考”的策略,需要消耗我们的注意力和意志力资源。
根据卡尼曼等人的研究,仅仅意识到我们的思考BUG,我们就可以很好地改善我们的思考力。
例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如果能意识到自己的相似性判断倾向,你可能就会拿起笔来计算一下事物发生的概率,而不是只依赖自己的直觉。
同样,如果我们已经了解了事物原因的复杂性,你对任何的单一原因解释就会更加谨慎;如果你知道了随机事件或者偶然事件不能控制,你就不会期望自己亲自动手就能改善你的运气。
不过,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因为习惯对我们思考力的限制更加难以察觉。
01.克制自我中心倾向和群体中心倾向
自我中心倾向和群体中心倾向是我们的痼疾,会直接窄化我们的思考,如忽略掉和自己信念不同的观点,会排斥群体外的人的意见等。
克制自我中心和群体中心需要我们经常反思自己的偏见,对自己有“客观”的看法,保持公正的思考,这样我们才能接收到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洞察自己的自我中心倾向和群体倾向也有助于我们察觉是否有人试图通过刻意迎合你来影响你的想法和判断。
例如,如果你看到一篇文章感觉特别舒服的时候、某人说话让你特别开心的时候,就应该启动的自我中心监控机制,如反思这些话语和观点是否有什么偏见。
同时,我们也要警惕划分群体的观点,如社会阶层、性别群体、宗教等,这些观点经常会通过激发你的群体认同来影响你的判断。
02.警惕不能证伪的观点和理论
我一个同学致力于催眠的应用,认为催眠可以治疗癌症,一次我们就催眠是否能治疗癌症的问题开展了一次对话。
我:病人参加你的催眠疗法的时候,还要继续接受其他的医院治疗吗?
她:要的,他们是同时接受药物治疗和催眠治疗的。
我:有治愈的案例吗?
她:当然有,现在已经有20多个了。
我:有没有治好的吗?
她:不能说我们没有治好他们,而是他们来我这里接受治疗的时候已经病得太重了,没有办法了。
这个对话有什么问题呢?
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无法证明她的治疗方法是无效的,也就是说她没有告诉我们催眠治疗失效会出现什么情况,这就是不可证伪。
如果我们发现一些观点没有可能出现反例的情况下,或者所有的反例都可以被解释,这样的观点就需要值得警惕。例如原生家庭的理论,他们只是解释事情,而从不预测事情。
03.将问题可操作化
前段时间有多个公众号都转发了一篇文章《你的深度思考能力,是如何一步一步被毁掉的?》,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等等,他们说的深度思考力是什么呢?我仔细地阅读了整篇文章,也无法看出这个“深度思考能力”究竟是什么?所以我也不明白,他们究竟说的什么东西在“一步一步”被毁掉了?
这就是因为这篇文章没有将“深度思考能力”进行清晰的界定,也就是下一个“可操作性定义”。
任何包含模糊概念的理论或者观点都值得怀疑,当你准备接受的时候,应该尝试先把概念定义清晰。如果在争论的时候,则可以事先和对方确定你们争论的概念是不是同样的内容。
04.不要轻易被研究数据所忽悠
现在很多文章为了增加他们的吸引力,都喜欢援引研究结果。例如,《如何花钱让你更幸福》这篇文章援引的确实是最新的心理学研究结论。
但是,如果你按照文章中所指出的花钱方式,你就会快乐吗?未必!为什么呢?因为研究只不过证明了一个事实:花钱方式是影响我们快乐的方式之一。注意,是之一,不是唯一,连重要的影响因素都不是。
对于研究来说,这个结果是有价值的,因为我们在探索人类幸福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但是指导实践则是远远不够。如果你能看得懂研究的数据,你会发现“花钱的数量”比“花钱的方式”对快乐的影响程度要大得多。
当然,我们不可能去看原始的数据,不仅麻烦而且需要一定的数据分析训练。但在社会科学领域,能够找到一个解释率达到10%的变量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但要根据这个因素能基本上预测结果,这个解释率至少达到50%以上。
当然,提升思考力是非常复杂的事情,而且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而这些练习可能是反人性的(和我们大脑的思考模式不同)。
如果我们能反思我们的思考(元思考),这包括我们的技能和习惯,那么当我们思考的时候上帝也会笑,但可能是赞许的微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