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是怎么回事?在游乐场的时候,他竟然动手打别的孩子。但是在家里他还是挺乖的。难道是我们做父母的失职?”经常会有父母带着类似的担忧,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们的目标是教导他们借助语言而非肢体表达情感。
儿童出现攻击行为的原因
社会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实验室进行了一项关于儿童对攻击性行为观察学习的研究。得出以下的结论:处于幼儿期的孩子,模仿能力强,极容易受暴力电视节目的影响,常常观看一次就能学到一些新的攻击性行为。
因此幼儿观看电视时父母应给与指导,恰当地解释和评价他所看到的电视节目会减轻电视暴力的影响。
父母教养模式的影响
儿童从父母那里学会了运用身体攻击。
曾有研究者通过考查父母运用体罚与儿童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关系,来回答这一问题。在一项关于幼儿园儿童的研究中,研究者要求儿童父母填写一份他们对自己孩子所使用的体罚类型的自我报告表。我们关注的是孩子的母亲。6%的母亲不使用体罚。68%的儿童被母亲打过屁股。剩下的26%的儿童受到过严重的体罚:母亲曾对他们拳脚相加,或他们曾遭到过母亲的毒打。
在母亲们报告了她们的体罚类型后大约六个月,研究者观察了这些儿童在学校里与同伴间的交往情况。研究者记录了儿童对同伴的攻击性行为——例如,在哪些场合下他们受到欺侮或变得生气而打了另一个儿童。基于这些观察,每个儿童都得到了一份每小时攻击性行为的分数记录。研究显示,母亲的体罚越严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就越多。
这些数据生动地说明,儿童从父母那里学会了攻击行为。你可能会想,这些儿童受到更多的体罚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是具有攻击性的孩子。但其他发展心理学证据表明,事实并非如此。
这项研究清楚地表明,体罚不能起到人们预想的会使坏孩子变好的效果。基于这些具体的研究结果,我们希望使您相信,打孩子不是一种适当的或有效的为人父母技术。
有些情况下,要想迅速终止孩子令人讨厌的行为,惩罚可能是唯一的办法。研究表明,但是惩罚应满足一些条件。惩罚应该:
迅速而短暂;
在反应出现后立即执行;
在强度上要有限制;
是对特定的令人讨厌之行为的反应,而决不能针对个人特点;
在反应发生的情境上要有限制;
可以通过减少零花钱来给他们惩罚,而不是给予皮肉之苦。
攻击行为,父母应该如何作为
以更冷静、积极的方式管教孩子
许多父母发脾气是因为他们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比如认为两岁的孩子不应该违反父母的规定。不要期望孩子十全十美或者接近完美,这样就能平复挫败感。所以我们可以把孩子的失败视为他学习的机会。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寻找解决方案,把失败变为教育孩子的机会
等到情绪平静的时候陈述孩子违反的规矩,然后让孩子去选择如何防止再次犯错。邀请孩子提出解决方案能够教会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
教导孩子用语言表达情感。
孩子不会进行自我心理解读,内心有一股强烈的感觉,但是他们意识不到这是某种情感。当我们帮助年幼的孩子对不同情感标注定义时,比如“你很生气”或者“你很伤心”,那我们就做到了让他们确定自己的感觉,并开始了解自己的心路历程。
限制攻击性行为。
孩子将据此对自己的行为做出选择。如果你知道孩子扔玩具的原因,你可以告诉他:“妈妈(爸爸)不让你再吃饼干你很生气,所以你乱丢玩具。但是生气时,乱扔东西是不对的。你应该说出来,比如‘我生气了’,妈妈(爸爸)会帮助你的。”
要有耐心。
要让孩子停下来是件困难的事。对幼儿而言,动武的冲动比理解父母的限制要来得迅猛得多。即便是成人,即便明知最好的办法是说出感受,
如果,攻击性行为发生在幼儿园或者学校,要与老师取得联系,争取老师的支持和协作
学校是孩子完成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孩子是社会中的人,交往与尊重是孩子合理的心理需要;同时由于同伴关系是孩子重要的一种人际关系,因此只有在与同伴融洽、良好的交往中,才能促使孩子顺利地完成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