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病分类 > 心理障碍 > 爱与规矩

爱与规矩

2018-08-19 来源:一致心理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小时候也经常弄乱房间,那时候玩得很开心。换个角度,也就能更好地理解孩子,每当快要发脾气的时候,我都会提醒自己,孩子不是有意的。至于之前对孩子说过狠话,希望孩子不要因此伤心,不要留下心理影响。

打完孩子,带着悔意自我反省

全职妈妈女儿2岁

宝宝现在2岁多了,处在一个喜欢跟人对着干的阶段,吃饭要自己吃,不仅吃得慢,还洒得到处都是;鞋子穿反了,却不愿意换;家里每天都是乱糟糟的,即便我刚收拾干净,不一会儿宝宝又会把玩具全部倒腾出来……虽然知道这一切都是孩子成长阶段必有的经历,但有时候还是难以控制住内心的火气。

有一次宝宝突然变得非常娇气,有一点不如意就放声大哭,停不下来,一时没忍住就打了她,她马上对我摇头说:“妈妈不打宝宝,宝宝不哭。”那一刻我觉得心里很不是滋味,孩子内心其实什么都懂,你打她,她会以为你不爱她了。事后我抱着孩子,她趴在我的肩上,还是止不住地抽泣,只是不敢哭出声来。我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因为一时的冲动让孩子感受到害怕和委屈,其实很多时候,只要我们对孩子再包容一点,就不会轻易发火了。

发完火,先隔离,再教育

zengxiang2004:销售儿子4岁

宝宝有时候实在很淘气,总会惹得我火冒三丈,一忍再忍,忍无可忍的时候,我就会发火凶他,他也会不甘示弱地和我斗气,不过我们都是不记仇的人,冷静后就会和好,有说有笑。通常发完火,最好的冷却方式就是先分开一会,找点其他的事情做,过半个小时再聊天,聊天的时候可以适当地教育一下孩子,让他知道自己的做法有什么不对,这样孩子也比较容易接受!换个角度,和孩子相处变轻松

Mahongzhi:全职妈妈女儿2岁

我平时很少训女儿,但是有时候只讲道理是行不通的,特别是她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的时候。本来很干净的屋子,转眼间就被孩子弄乱,真的令人气愤,所以就忍不住说几句狠话。但是每次说完孩子,我都很难受,毕竟孩子还小,看着她默不作声地流眼泪,我知道孩子意识到自己犯错了,赶紧安慰她。她可能只是一时兴奋,觉得很好玩,所以就随手扔了一些东西。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小时候也经常弄乱房间,那时候玩得很开心。换个角度,也就能更好地理解孩子,每当快要发脾气的时候,我都会提醒自己,孩子不是有意的。至于之前对孩子说过狠话,希望孩子不要因此伤心,不要留下心理影响。

自强自立:宝宝认错,让我很自责

个体儿子2岁半

儿子太调皮,有时好说歹说都不听,我就会忍不住大声训斥甚至打他几下。这种情形下,孩子就会趴到我的怀里,边哭边说:“妈妈别生气啦,我听话。”晚上睡觉前还会趴在我的身边,对我说:“妈妈,对不起,你别生气了。”每次听到宝宝说这些话,我心里都很难受,忍不住抱抱他,内心充满了自责感,总觉得错的是我,毕竟宝宝还小,心想以后一定要控制自己的脾气。

咨询师语录

爱与规矩★

纪伯伦在《论孩子》的诗里写道:你可以给孩子生命,但他们不是为你而来,你可以庇护他的身体,但不能庇荫他的灵魂。西方认为孩子是上帝赐给家长的礼物和财富,家长只拥有暂时保管的权力,尊重孩子作为独立个体而存在。中国的观点是孩子是家族传承的载体,家长可以牺牲自己为孩子,但是牺牲自己的前提是孩子要听话。

孩子听不听话,乖不乖,很大程度上成为一个衡量孩子好不好的标准。好孩子就是听话的,所以家长努力的方向是把孩子塑造成一个听话的孩子。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家长会各显招数:“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不能当众夸奖”、“恩威并施”……

中国的父母,爱的深沉、爱的隐涩,孩子能感受到就会变得非常有限。在家庭教育中,爱的输出和接收显得并不那么畅通,原因在于爱与规矩的失衡。在爱与规矩两者的关系里呈现几种状态:溺爱——没有规矩的爱,孩子失去感恩、约束、自律;控制——没有爱的规矩,孩子变得自卑、压抑、愤怒;忽视——没有规矩也没有爱,孩子失去存在的价值;规矩与爱同在,孩子健康成长。爱是成长的养分,可以让孩子的内在有足够的安全感、勇气和自信;规矩是为了帮助孩子,把孩子的行为纳入社会的系统,更好适应社会。两者不是谁先谁后,而是缺一不可,真正的爱是带着规矩的爱,真正的规矩是带着爱的规矩,爱与规矩同时输出,培养人格健全的孩子。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自主性会越来越强,这是孩子试图尝试用自己的力量去探测对周围事物有多少影响力的过程,家长需要小心呵护和正确引导。

“宝宝现在2岁多了,处在一个喜欢跟人对着干的阶段,吃饭要自己吃,不仅吃得慢,还洒得到处都是。”孩子想要自己去做一些事情,吃得慢、洒得到处都是因为就2岁的孩子他实际的行动力还达不到他想要的状态,孩子本没有错,他也并不是和家长对着干,家长如果带着欣赏、许可的态度去鼓励孩子,而不是因为孩子的行为给自己增添了额外的麻烦去简单粗暴的干涉和控制,孩子获得的是一份独立探索的能力。

“鞋子穿反了,却不愿意换。”先去想想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做,是因为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强迫要求孩子达到某种标准,孩子出于反抗这么做的话,家长就要想想此刻孩子反抗的是什么?其实反抗的不是家长,而是家长对他的控制。如果孩子出于好奇想要尝试另一种花样穿鞋,有意把鞋子穿反,家长又为什么一定要去调整?对,家长会说,那穿出去不会被人笑话么?是,会笑话,那又是什么让你不愿意甚至害怕让孩子去经历呢?如果你事先告知孩子,宝贝,鞋子反穿也是一种穿法,你可以试试,但是大多数人不反穿,如果你要坚持的话,妈妈也不反对,可是我得事先提醒下你,走在街上,别人可能会问你,你怎么把鞋子反穿?把事情的决定权交换给孩子,让他为自己的行为做选择,重新思考自己应该怎么做,或许他不反穿了,或许依旧反穿,但他已经想好了别人投来好奇时的应对之策,又有何不可。

“家里每天都是乱糟糟的,即便我刚收拾干净,不一会儿宝宝又会把玩具全部倒腾出来。”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在玩中训练自己的肢体能力,开拓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家长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既不限制孩子天性的发挥,又能让孩子养成一定规则意识。首先不仅允许而且鼓励孩子玩,然后和孩子商量怎么在玩好后把玩具收拾妥当,把家尽量弄整齐,培养孩子规则意识与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品质。第一步从做游戏开始,妈妈和宝宝一起给玩具安家。不同玩具装在不同的收纳盒,告诉孩子不能让玩具没有家。第二步给孩子做示范。让孩子收拾玩具前,妈妈反复演示几次给宝宝看,速度要慢一点,边收拾边说,比如:“积木藏到小房子里去了”、“送玩具熊到小床上躺会”,加深宝宝的印象。顺便邀请孩子加入。第三,和孩子一起做。借助孩子愿意做妈妈小帮手的心理,替妈妈把东西物归原处,对宝宝的一点点进步要及时表扬。最后,循序渐进,从收拾玩具到收拾自己的日用品到收拾自己的房间,习惯就养成了。

教育在细节,充满艺术性!从某种意义上说,生了孩子并不意味着就是父母,教育的过程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相关问答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热门问答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