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动物不同,人类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用来思考与当下处境无关的事情,比如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或者压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这种“思维游荡”是人类大脑的预设模式,在进化学上有着重要意义,它促进了人类的学习、推理和计划。许多哲学或宗教的经典都告诫人们:幸福就是活在当下,并训练人们对抗思维游荡,从而可以更好的活在当下。那么,这些经典的观点是不是正确呢?
思维游荡对人类日常的情绪反应有何影响?心理学家对此知之甚少。一个好的方案是在“真实的世界里”联系受试者,让他们收集每天的活动情况,并询问他们的想法、感受和行动。不幸的是,这种实时报告的研究方法耗时耗力,花费巨大,所以总是难以有较大规模的调查人群,从而无法得到一个确切的研究结果。
2010年,Matthew和他的同事们开发了一个iPhone的网络应用,用于调查幸福与思维游荡的关系,这个应用通过网络随机联系受试者,为他们提供一些问题并收集答案,从而构建了一个关于人们想法、感受和行为的大型实时报告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共包含了83个国家的5000例被调查者,覆盖了18岁至88岁的跨越86个主要职业的人群。这项振奋人心的研究发表于2010年的Science杂志。
结果表明不论人们在做什么,思维游荡都是很常见的。46.9%的被试报告有思维游荡,而30%的被试者几乎在任何活动中均有思维游荡(除了性爱的时候)。令人惊讶的是,人们正在从事什么活动对思维游荡仅有中等程度的影响,而且活动几乎对思维游荡内容的愉悦程度没有任何影响。不论在做什么,思维游荡让人们更少体验到快乐。尽管心理学家认为坏情绪可能引起思维游荡,这项研究的时滞分析却发现思维游荡是坏情绪的原因,而非结果。研究还发现,和人们正在做什么相比,想法更能够预测快乐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