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病分类 > 其他障碍 > 内向的人:你怕的不是关系,而是怕关系会伤害自己

内向的人:你怕的不是关系,而是怕关系会伤害自己

2018-08-07 来源:晓然心理咨询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跟一个人在一起,如果你总觉得:应该好好表现,应该掩饰自己不好的一面。相处时,尽最大努力给对方留下好印象,生怕别人被批判、嫌弃。非常在乎别人怎么看怎么想,尽量不添麻烦,甚至,有时宁可委屈自己。想想就很烦,好累。

本来我想说,内向是一种病。但内心里,我觉得:内向也挺好的。这么多年来,不知道给我做了多少次挡箭牌。每当我在陌生场合,或有重要人物在场,或跟同龄异性单独相处的时候,我都觉得有压力,甚是尴尬。但是因为我内向啊,所以我不会说话啊。完美的解释。然后......我就成了“宅一族”。但也有很多朋友都不服:你内向?没比你能闹腾的!我外向?也不是。因为,内向是一种“间歇性”发作的病。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时候染的这种病呢?

人天生是外向的。因为与人连接,是一件非常滋养的事情。婴儿需要妈妈。对于婴儿来说,主动发出自己的声音要比不主动发出自己的声音,更有利于生存。要相信上帝造人的时候,一定会把“出厂设置”调试成“最佳生存状态”。与人连接,是那么的美好:喜悦与人分享,喜悦就会加倍。难过与人分享,难过就会减半。孤单与人分享,孤单就会消失。困难与人分享,就会得到帮助。

有一个人能在你身边,接纳你、抱持你、允许你、关注你、认可你、看见你,那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既然关系是滋养人的,而外向更容易得到关系,那么可以推演得出:外向更加符合人性。

可是谁修改了上帝的设置,把人变得回避社交,开始“内向”了呢?

对婴儿来说,当不哭比哭更安全的时候,就慢慢学会先不哭了。当关系不再是滋养,而是压力的时候,人就会回避社交——这是一种近似“果子好吃,人就会想吃;果子变坏,人就会扔掉它”的趋利避害的本能。

当婴儿表达需求:如果需求被满足,他就会更加渴望关系。如果需求被忽视,他就会怀疑关系。如果需求被否定,他就会逃避关系。如果还被反过来要求,他就更想逃避。婴儿哭泣时,妈妈是什么态度很重要。

在他长大的过程中,他是否被环境所允许和接纳,他是否被认可和看见,他是否自由,他能否做自己,他周围的关系有没有在滋养他。这都在决定着小孩子在怎样感受关系。答案如果是“以上皆否”,那么小孩子就会“回避”关系。因为在关系中,实在没得到什么好处。如果跟妈妈在一起时,妈妈还做了很多破坏关系的事:忽视孩子,看不见他的需求,看不到他的委屈、难过与害怕,还会反过来告诉他应该懂事、听话、礼貌。当小孩子感觉到恐惧与无助,妈妈不会帮助他,反而会指责他笨、懒。会反复地要求他、否定他、嫌弃他,让他不自在。小孩子潜意识里就会对关系产生恐惧。为了生存,他必须使用高焦虑来应对关系,必须小心翼翼、谨慎地安全着。

久而久之,这成了一种常态。于是,在他的潜意识里形成了这样的印象:关系即要求。关系即评判。关系即压力。这种感觉从小到大,一直如影随形。他在所有的关系中,都感受到了由要求和批判组成的压力。关系成了负担。最后发现,还是自己呆着比较舒服。

跟一个人在一起,如果你总觉得:应该好好表现,应该掩饰自己不好的一面。相处时,尽最大努力给对方留下好印象,生怕别人被批判、嫌弃。非常在乎别人怎么看怎么想,尽量不添麻烦,甚至,有时宁可委屈自己。想想就很烦,好累。

因为你不相信自己是被接纳的,不相信别人对自己没要求。即使别人对自己有点好,也不敢接受。人家愿意跟你建立关系,愿意爱你、对你好,因为你值得。然而你却总有一种受不起的感觉。你总想着“这给别人添麻烦了,多不好”。别人的好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你就想着怎么回报人家。生怕自己欠了别人的。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