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病分类 > 其他障碍 > 语言教学及其背后的心理机制

语言教学及其背后的心理机制

2018-08-04 来源:智睿阳光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0-3岁孩子的语言主要是有情境性的,3-6岁,语言仍然具有情境性,但是可以开始训练孩子的连贯性语言。语言的连贯性对其思维的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

对我们孩子的语言训练,我们需要把握住两个强有力的支撑点:

语言表达的需求

语言表达的需求是推动孩子学习语言的内在动力。如果没有内在动力,就等于没有发动机,靠外界的“推力”和“拉力”的作用去学习语言,往往收效甚微。

所以理解语言的功能、作用,启发交往兴趣,让孩子明白“说话是生存的需要”这是语言训练的首要目标。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我们人有五种需要,只有当低层次的需求获得满足之后,才会出现高层次的需求。而由于我们的孩子的自我意识障碍以及情感障碍的,因此他们的需求常常处于低层次。

语言表达的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包含语音和语义两部分。语音与他们的发音器官是否正常有关,语义则与他们的语言发展及与思维发展有关。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它的发展水平又直接反应了孩子思维发展水平。

0-1岁语言发展特点

1-3岁语言发展特点

0-6的孩子,他们的语言发展具有以下规律:

1)孩子是先听懂,才会去表达。

2)0-3岁孩子的语言主要是有情境性的,3-6岁,语言仍然具有情境性,但是可以开始训练孩子的连贯性语言。语言的连贯性对其思维的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

只有把握住孩子的需求阶段,及孩子的语言发展规律,我们才能够真正的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根据他们的现状,进行正确的教学并且制定下一个可行的教育目标,让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其他各方面能力循序渐进的提升,真正做到让孩子快乐学习、学即所用!

而不是让孩子进行大量机械、刻板的训练之后,虽然会说话了,但是说出来的话却不应景。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