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病分类 > 其他障碍 > 别叹气,因为永远都会有更难的事在后面

别叹气,因为永远都会有更难的事在后面

2018-07-04 来源:南工心理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你不能简单地笼罩在“丧”的情感中。那将会阻碍你积极地追求你本可以实现的东西。我们每个人的自我都不是静止的,它是一个不断生长、反复被叙述的过程,具有无限的深度和无法穷尽的可能。

总结出“丧”这种情感中所包含的复杂又微妙的内涵:

判断自己很大概率无法得到理想中的“美好生活”。

感到自身努力的渺小和无意义,因而无法对美好的未来怀抱预期。

这种“无法得到”并不全是自己的错,甚至很大程度上不在自己的控制中,因此隐隐怀有“不公平”的微妙感受——这种隐藏的愤怒并不指向某个特定的人,不如说是指向给自身造成巨大压力的整个世界。

丧并非是“全无欲望”。恰恰相反,丧是因为还有所欲得到的事物、却没有途径可得。对自身当下所拥有的感到满足的人,并不会“丧”。

丧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因为已经预先为“自身”和“外界世界将给予自身的反馈”做出了负面的预判,把努力的过程表现得颓废且漫不经心,就能够在真正面对负面的结果时,用面无表情掩盖内心的难过——人生本来就是如此啊,我早就知道了不是么?

在某种程度上,丧是一种价值与行动失调后产生的心理状态。在价值上,对于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上、对于自己每天在其中的行动,都感到并没有什么意义。单行动上,却无法停下日常的努力,“该干嘛还得干嘛”,否则可能连现有的生活都无法维持。

因此,丧并不必然是抑郁的状态。丧也不必然是真的生活很糟,可能在别人眼中,这个自觉很丧的人的生活是有希望的,工作、学习、人际的功能也都是正常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长期处于丧的状态中,会对我们的生活毫无影响。

处于“丧”的状态里的人,既是行动者也是旁观者。自己一方面主动选择作为自身的旁观者,看着作为“被动的行动者”的自己,并怜悯甚至嘲笑这个行动者的毫无希望。丧着的我们主动放弃希望感,以此逃避在希望中漫长等待的煎熬、以及希望落空时的痛苦,却不明白“希望感”本身就是“幸福”这种感受的所在。

当然丧不丧并不全然是个体的选择,我们的、尤其是年轻的90后、95后们的“丧”到底从何而来?

1.失落的自我

“丧”不只是中国90后95后们面对的问题。在经济发展更发达的西方世界,哲学家查尔斯泰勒在2001年,就曾在《自我的根源》一书中提出,现代人的最典型的道德困境是意义感的丧失,或者觉得生活没有意义,缺少方向感,没有确定性。

现代人已经有意识面对“我是谁”、“我为何如此”、“我应当如何”等一系列关于自我身份感的问题,却很难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

当下的社会中,一切更“高大”的精神都显得落伍、陌生、甚至在95后的世界里接近消失。此时,我们只能从自身的意志中寻求“我是谁”的答案。

但我们自身的意志,某种程度上也是不存在的。我们看似享有为自身做选择的自由,实质上,仍然生活在“无可逃避的框架”之中。每个社会、文化,都有一套解释价值的框架,他们各不相同,但每个人都无法生存在框架之外。框架限定着哪些事物的价值是更优的。

找不到强烈、明确、充满意义的存在感,是“丧”的第一个原因。

2.自我表达与服从社会机器之间的矛盾

找不到“我”的存在,如今的我们又是什么呢?

我们看到这样一个社会:那些富有的、有权力的,过着声色犬马的日子,曾经被阶层区隔造成的“看不见”,被社交媒体打破。更多人埋头苦干,努力把自己变成一架巨大的机器中“更加重要”的齿轮。可即便投入再多,与上一阶层之间的差距如此巨大而显然,以“阶级跃升”作为目标根本无法成立。此外,还有远为更多的人在互联网看不见的地方,被这个世界遗忘。

令人们感到很丧的其中一个点,是一天天到来的衰老。光这一点,就足够令人对生命感到悲观。现在的人比过去的人更加害怕变老了,就是因为如今的我们并不全是我们自己——我们也是社会机器中各自位置上的齿轮。

但,人毕竟是人,我们“成为自己”的欲望与生俱来,并没有因为实现的难度就真的消失。我们依然渴望施展自身的意志、渴望有比“服从工作需要”更自由和更深层次的表达。这些都是我们本质的人性的部分。

有着“成为自我”的欲望,却要在很多时候放弃自我,但又不能完全忘记/杀死自我——每天在体内消化着这些矛盾的年轻人于是纷纷“丧”了起来。

3.严肃的表达已经落伍,嘲讽是新时代的痛哭

消费和娱乐,是消解社会严肃性的两种利器。我们在物质世界中或快乐、或焦虑,当整个环境都变得“轻松”和浅薄时,个体郑重其事的严肃表达也就显得不合时宜、格格不入。我们鲜少发朋友圈诉说自己的抑郁、无望、无能为力,以此相反,我们“咆哮”、大笑、发展出以自嘲为核心的黑色幽默。

丧,就是在这种“轻松”的社会中,人们找到的一件安全的、自我表达的外衣。人们心照不宣,接受自己的丧和他人的丧发出的信号,“你丧我也丧,大家都一样。”

这起到了几个重要的功能:一方面,它管理了自己的预期,不要对自己太有信心,也不要对结果太有期望;另一方面,当众人都处在这个状态中时,这对于群体中的个体来说,就可以不再是一个问题。它能更帮助我们把生活的不如意,归因于自身以外的东西,比如整个社会结构的问题。

更有一点,如今的我们,由于城市间的迁徙,都像原子一样散落在社会里。而社会浅薄化的不可避免的后果,是人与人之间深度链接的难度加剧。我们可以一起吐槽说段子,不表示我能把脆弱的一面托付给你。此时,一种“类社会群体”的现象就出现了,无论是一起玩蛙还是一起丧,爆款也是因为人们比起从前,更有意愿去做“大家都在做”的事情。

在无所皈依的社会里,皈依群体文化似乎是我们获得归属感的唯一途径,也是少有的、能让我们找到一点儿身份感的方式。在这种“一致行动”中,孤独也得到了暂时和表面的缓解,容许我们有一线的喘息。

首先,你需要避免自己从“丧”走向真正的放弃。

当你能够对自身的“丧”有意识、有觉知,能够把它放在时代与社会的层面去理解;当你能够理解你所处的“此刻”,是历史的一段,它承载了过去,也将影响未来——你就已经具备了一种“历史性”的眼光。历史性的眼光,能保持你内在的严肃性,能避免我们完全被当下的社会文化消解、全然地沉入日常。

我私以为,对抗“丧”、消费文化、娱乐至死带来的虚无感等一系列“当代病”的核心,就是“维持自身内在生活的严肃性”。

你不能简单地笼罩在“丧”的情感中。那将会阻碍你积极地追求你本可以实现的东西。我们每个人的自我都不是静止的,它是一个不断生长、反复被叙述的过程,具有无限的深度和无法穷尽的可能。

很丧的我们,也一样无法逃避这个问题。你必须作出选择,在选择中找到所欲捍卫的事物和价值——你也许终将失败,但在你放弃之前,它都不被叫作失败——然后在捍卫的过程中找到“存在”的意义。

但如果你放弃了向上的挣扎,放弃了诚恳的投入,也许,你的作为人的本质将被进一步消解,你会融入到这个消费与娱乐的社会背景中去,从而变成一种只具有“客观性”的存在你变成了时代巨大幕布的一部分。

在这里只能用一位粉丝的话做个结尾——“且丧且前行”。

每一代人都痛批过他们自身所处的时代,如今丧得不行的我们,却正是“更好的时代”的希望所在。

愿我们都能保持思考,保持痛苦,保持希望和等待。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