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病分类 > 情感障碍 > 恋爱中的“自恋型施虐者”有这6种表现

恋爱中的“自恋型施虐者”有这6种表现

2018-07-04 来源:南工心理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心理学研究普遍认为,在一些情况下,自恋型施虐者是可以有足够的动力来改变自己的行为的(Shaman,2018)。虽然这些动力往往是和他们自己的利益有关的,但是改变的结果却会实实在在的造福他们自己和他们的伴侣。

我们今天就要来聊聊“亲密关系中的自恋型施虐者”。

先来看看“自恋型施虐者”在关系中的6种常见表现:

1.无法在亲密关系中持续享受恋爱的甜蜜。一段时期过后,会觉得另一半的性格,样貌,生活习惯甚至是一些举动让你感到难以忍受;

2.在确定关系后,你会变成这段关系中绝对的“主宰者”,由你来把握恋爱的进度,双方的恋爱习惯,甚至是生活方式等等;

3.你非常享受恋爱中另一半对自己的敬仰或是崇拜,以至于你常常会“过度陈述”过去的一些经历,或者是嘲笑讽刺另一半的想法或是成就;

4.你觉得自己常常被另一半所激怒,并且会把怒气发到另一半身上。被激怒的原因可能是多样的:ta说了你不喜欢的话,ta没有把你的事情放到最最重要的位置,ta没有满足你的要求(不管什么原因),ta没有花更多精力或时间陪伴你等等;

5.你发现自己会为了让ta做你想要的事情使一些“方法”。比如说拉拢ta的家人朋友和自己站到统一战线;“打一巴掌给三个枣”似的调教ta;你会制造一个若有若无的“第三者”来增加ta对你的在意度等等;

6.你发现自己过去的情感经历都是“不得善终”。要么是因为自己觉得感情索然无味强行“幽灵式分手”,要么是因为ta觉得自己在和你的关系中太痛苦而提出分手。

如果你觉得上述表现你符合绝大多数,你就要考虑一下,你是不是在关系中,其实是一个施虐者。

“自恋型施虐者”不一定有“自恋型人格障碍”。后者是一种被《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认定的人格障碍(Canonville,2012)。

虽然大多数自恋型施虐者在亲密关系中,会展现一些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症状,但绝大情况下,这些症状不足以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

很多亲密关系中的自恋型施虐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表现都非常正常,有能力共情他人。只有在最亲密、感情最激烈的人面前,他们内心最深处的斗争才会显露。

而自恋型施虐者的“施虐”也不再局限于“身体施暴”。“自恋型施虐”的表现,是在亲密关系中、日常生活中,对另一方施加各种不平等、利用和操纵(Cononville,2012)。

从根本上说,自恋型施虐者对伴侣有着非黑即白的苛刻标准:完美(你让我觉得开心了)vs不能接受(你做了我不喜欢的事情)。

阶段一:热恋期

热恋期往往是情侣之间最甜蜜的一段时期。在这段时期内,人们最容易戴着“玫瑰色滤镜”去看自己的爱人。“自恋施虐者”们也不例外。

但是,和其他热恋期的人们不一样的是,大多数人即便在热恋期,也会看到对方身上的一些不足。但自恋型施虐者,是没有灰色地带的极端主义者,此时在ta们的眼中自己的爱人就是世界上最完美无瑕的人,ta们热切地爱着自己爱人的一切。

然而热恋期的如此深情,也成为亲密关系中后期,他们操纵和虐待伴侣的一个筹码。中后期伴侣们往往会感到困惑和不解,“为什么一个如此爱我的人会这般的伤害我?”“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好?”,而不是直接识破“自恋型施虐者”的行为本质。

阶段二:过渡时期

在日常相处磨合中,自恋型施虐者慢慢发现,原来自己的对象并不是“完美”的。

需要区分的是,在任何亲密关系过渡期中,“失望”是一个自然存在的过程。离开了“玫瑰色滤镜”的恋人们看清楚了自己爱的那个人并非完美。但最终恋人们都会认识到自己的对象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开始会接受和习惯ta们本来的样子。

一般人也能接受自己的伴侣,并不能做到永远以自己为中心,所做之事不会永远令自己满意。

相反而言,“自恋型施虐者”在过渡期所展现的却是一种“自恋式失望”(Greenberg,2017)。这样的失望蕴含的情感是“我不明白你为什么是这样的人,但是你一定要变成我喜欢的那样子,你一定要按照我喜欢的方式来”。

自恋型施虐者们不会“习惯”和“接受”伴侣们身上不完美的点,也不会接受关系中,应该彼此包容、彼此迁就。反而会想办法改造伴侣。

这个时期中自恋型施虐者的伴侣们,会在不断的劝导下,开始模糊个人评价标准,并且失去自己的身份认同感。就比如美剧里的Jo,她会开始怀疑自己的才能、判断,忘记自己曾经认同自己是个优秀、有力量的人。

阶段三:终结期

对“自恋型施虐者”来说,ta们最终发现“礼貌”的改造并没有多大效用,因为ta的伴侣依然是不“完美”的。有时这种不完美是伴侣身上的。有时这种不完美,是伴侣们无法完全以他们为中心,无法做到用他们满意的方式去对待他们。

此时的ta们终于爆发,采用直接或间接的操纵模式,来让ta们的对象去做令ta们感到满意的事情。

自恋型施虐者们在此阶段成为不折不扣的“情感吸血鬼”,在亲密关系里只看到自己的需求还没有满足,而不断的通过“虐待”和“操纵”榨取对象。

最终“自恋型施虐者”要么自己感觉在亲密关系中再也获得(榨取)不了满足感而选择抽离式幽灵分手,要么是伴侣在极度痛苦下选择分手。

一段健康的关系,应该具备“互惠,真诚,平等,尊重边界,独立,适度依赖和共同进步”的7个特点(Bornstein,2010)。显然,在与自恋型施虐者的恋爱中,是都不存在的。

1.自恋型施虐者,缺乏“客体恒常性”(objectconstancy)(Grey,2013)。

客体恒定性是人在早年形成的,感受到“物品可以独立于他们的感知而存在”的能力。是这种能力,让婴儿暂时离开父母的时候,仍可以感知父母对自己的爱。

自恋型施虐者们往往缺乏这种整体认知能力,导致他们在某一瞬间感知不到伴侣的关怀时,马上认为伴侣不爱自己。这样即时的负面感受会迫使ta们马上采取“行动”。

2.他们高自恋、低自尊

亲密关系中的自恋型施虐者要求以自己为绝对中心。他们希望对方给自己足够的注意力、感情,而且这种感情要得到他们的认可。当对方不满足他们时,他们会变得愤怒,还会希望让对方感到自身没有价值。

但这样要求以自己为中心的他们,其实并不喜欢自己。心理学家指出,自恋型施虐者的举动,恰恰是因为他们对自身怀有着一种“耻辱感”(Lancer,2017)。

自恋型施虐者,内心有一种对自己的幻想,那是他们渴望却从未成为的样子。这种幻想和实际的自身之间,形成了一条鸿沟。而这条鸿沟令他们无比耻辱、焦虑和脆弱(Greenberg,2017)。

由于在亲密关系中,对方离真实的我们最近,因而自恋型施虐者常常因为对方无意间触动了自己的耻辱、焦虑和脆弱,而产生过激的反应。

这种反应是一种不健康的应对机制——他们通过贬低对方、向对方施虐、掌控对方,缓解自身的焦虑感。他们辱骂对方的言辞往往是对自己内核的投射(projection),而这样的应对机制在亲密关系中,会被触发并暴露得更为彻底(Grey,2013)。

还有很重要的一个点是,自恋型施虐者往往有一个理想化的自己,而在朝夕相处的过程中,伴侣更有可能发现他们理想化自我、和真实自我之间的差距。这个被识破的窘态会直接导致自恋型暴怒,而促使他们以施虐的形式排解怒气(Freud,1921)。

3、自恋的抚养者让他们缺乏共情力和良心

更自恋的抚养者和过于严厉/或疏离的家庭养育,让自恋型施虐者在成长过程中缺失共情力(empathy)和良心(conscience)(Grey,2013)。

其实共情力和良心之间,也可能存在一些先因后果的关系——因为感知不到自己的行为会给别人带去什么样的痛苦,所以也不在乎有没有良心了。

换句话说,自恋施虐者往往只能深切体会并沉溺在自己的感受中,却不能真正体会别人的情感和感觉。

自恋型施虐者知道自己在操纵和虐待吗?

关于这个问题,答案既是肯定的也是否定的(Grey,2013)。肯定的是,他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知道自己是错的。而否定的是,他们并不能真正感知他们行为对别人的影响。

当共情力和良心不存在的时候,知识层面的对错认知,对人的行为影响会非常有限。自恋型施虐者知道操纵是错的、虐待是错的,但他们其实无法真正感受到。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自恋型施虐者的亲密关系,给双方带来双输(lose-lose)。

一方面,自恋型施虐者的伴侣,在长时间被操纵和虐待后,自我认知和心理健康的各指标都大幅度下降,甚至会产生“斯德歌尔摩症候群”而难以离开施虐者(Canonville,2012)。

(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是指,当绑匪对人质a.是唯一有联系的对象,被隔绝了与外界的联系,b.绑匪主宰者人质的生死,c.绑匪对人质偶尔会有温情的举动,让人质怀抱虚假的希望,当这三个条件都存在时,人质有时候会爱上绑匪,不愿意离开他。)

另一方面,自恋型施虐者也常常在亲密关系中感到疲惫、愤怒等负面情绪。那是因为,即使他们的共情水平很低,人也还是存在情绪感知能力的。他们亲手创造的恐慌、失落等负面情绪,会在他们和对象中来回传播(Shaman,2018)。

此外,自恋型施虐者们难以获得亲密关系中的满足感。研究显示,自恋型施虐者,每当平均长度为4个月的热恋期一过,他们的关系满意度会如跳水一般大幅下降(Meyers,2014)。

自恋型施虐者的问题从来不在于能不能改变,而是在于他们“知不知道自己需要改变”,以及“愿不愿意改变”。

心理学研究普遍认为,在一些情况下,自恋型施虐者是可以有足够的动力来改变自己的行为的(Shaman,2018)。虽然这些动力往往是和他们自己的利益有关的,但是改变的结果却会实实在在的造福他们自己和他们的伴侣。

以下有一些方法可供参考:

1.认识到自己行为会带来恶果,就是改变的开始

首先问问自己,“别人看到我在亲密关系里的行为是这样会怎么想?”对于自恋施暴者来说,他们难以感受对别人的愧疚,而更多的是只能感受对自己耻辱,而这样的耻辱可以推动ta们的改变。其次,做事前问问自己,“如果今天我是那个被操纵或是被虐待的人会怎么想”。自恋型施暴者也许难以感觉别人的感受,但对自己的感受是敏感的。

2.改变的动力只来自于自己而绝非他人

自恋型施虐者们在改变时更多的动力来自于自我决定(self-determination)(Shaman,2018),而很难被别人说服。因为“需要改变”意味着“我错了”。对于自恋型施虐者来说,“你错了”由别人的嘴说出是一种指责,会引发更多的自我耻辱感,从而引出新的一系列不健康应对机制。

3.提高自己的共情力

共情力是自恋型施虐者的解药(Stapleton,2017)。提高共情力会需要一些专业的心理治疗介入。但公益疗法也被认为对提高共情力有效,比如说你可以参加义工活动,在活动中直接看到被自己帮助的人露出的笑脸,也许会更教会你在成长中缺失的关于“共情力”的一课。

“自恋型施虐者”的人格特征是先天和长时间的后天塑造形成,后天的重新塑造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尝试。如果你要寻求专业心理咨询,也不要着急,这不会是一个一夜之间就能改变的事情。

如果你在改变期间没有忍住又进行了施暴或者是操控,不要过多自我责怪。正确的做法是自我分析,为什么刚才这个点触发了情绪,是不是它让你一瞬间又想起了之前什么不愉快的经历。

还有最重要的是记得向你的伴侣道歉,告诉ta你意识到了自己需要改变,问问ta觉得你需要有哪些改变。

这些也只能是一个自恋型施虐者改变的开始。要知道,你的改变并不只是为了他人的幸福。你的改变正是为了你自己的幸福。所以你需要付出长期的坚持和忍耐。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