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婚姻关系中两个人能长久在一起,无论看起来多么不相配,这背后一定有深层次的“相配性”。我们在生活中好像常常能看到这样的例子:一个很优秀的男人找了一个平淡无奇的女人,或一个很出色的女人找了一个普通庸俗的男人。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这样的现象都很好理解:
“优秀”,体现的只是一个人的能力、才华与对成功的渴望,并不能代表他们在情感与欲望上的健康与丰足。
相反,“优秀”的人往往有一些在常人面前无法流露的弱点或癖好。
而一个看起来普通或平淡的人,身上却往往有某种特殊的“好处”:他们具备某种钝感。
这样的钝感使他们不那么敏感,但稳定性很强,包容性也不错。他们或许没有强烈的才华和欲望,但刚好可以容纳一个“优秀者”的敏感、怪癖和波动性。没有批判,亦没有反弹。
健康心理学倡导:“健康的人不会折磨他人,往往是那些曾受折磨的人转而成为折磨他人者。”
如果要在绝望和悲观中去寻找希望和乐观,那么“希望”还是在于个体的“我”。
“我”若是健康的,我不会去折磨他人、控制他人,我不会成为制造悲剧的源泉。
“我”若是健康的,我会看见他人的扭曲和苦难,对于那些可救的,我尽量理解和帮扶。不嘲弄,不践踏。
“我”若是健康的,对于那些病入膏肓的,我悲悯,平静地放手。他们或许在下一世中会得到新的历练和升华。
“我”若是“病人”,我先自救。我观察、自省和学习,保持更新,并相信和接受那些健康的人伸出的双手。
“我”若是“病人”,我仍然要爱自己。这不是我一个人的错。唯有爱,能使“我”获得更多温柔与力量,而不是转向虚弱的残暴与杀戮。
“我”若是“病人”,当“我”爱自己的那一刹那,就在一场失控的传染中按下了停止键。那么,我已经在冥冥中爱了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