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你的拒绝而攻击你,这种朋友,还值得你花费精力去照顾他的感受吗?不拒绝ta难道要留着过年吗?关系,是平等的,是自由的,是相互尊重的,不以尊重为前提的关系,真的可以断舍离了。
一个不敢真诚地表达自己的人,往往会用讨好来满足对方,这意味着她会牺牲自己的感受,压抑自己的纠结与委屈,这些压抑的情绪慢慢积累,到了一定时候就会爆发。一旦爆发,把对方激怒,她又会感到内疚不安,开始压抑情绪,继续去讨好,如此反复循环。累不累?真的很累。所以很多时候,他们不敢指责对方,只能在心里偷偷地埋怨,通过埋怨来缓解自己的焦虑,而在这背后,其实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不敢说“不”,确实会被很多人所喜欢,只是这种喜欢,这种牺牲掉自我感受而得到的好评,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他不敢说“不”,不敢为自己说话,不敢维持自己的权益,这些不敢的背后是担心关系疏离、别人给自己差评。但讨好了,还是得不到爱,所有的付出只剩下委屈了,而当委屈积累多了,就会爆发,我们的心理模式是在生命早期与父母互动中形成的。
不敢说“不”,说明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不被允许真实地表达自己,需要戴着面具,做情感的伪装者,不然就要担心被忽视、怠慢和否定,于是,我们不得不牺牲自我的真实感受来取悦父母。如果孩子意识到想让妈妈微笑而不是皱眉,想得到温暖而不是冰冷,必须学会做妈妈喜欢的事,他就会努力取悦妈妈,让自己变得可爱。而当这个孩子取悦妈妈时,付出的代价就是,失去对自己真实感情的认识,以及对生命的热情、活力、清晰感和意义感,这样的孩子看上去很乖,他们会做妈妈要求的事,哪怕这样做得不到愉悦和满足。由于真实的自我被压抑下去了,这样的孩子很可能会伴随着假性自体长大。
事实上,在取悦他人以及害怕冲突的背后,是对自我价值感的需求,要是没有办法在内在为自己建立自我价值感,就会依赖外界,这就是自我价值感被外包了。通常,得到爱的方式就是去顺从他人,所以他们会隐藏自己的内心感受,同时又特别在意他人的感受。所以,我们害怕说“不”时,到底在害怕什么呢?答案就是:害怕得不到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