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病分类 > 心理障碍 > 刻不容缓!关注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

刻不容缓!关注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

2018-06-12 来源:医脉通精神科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本研究发现在研究生中,焦虑和抑郁的患病率很高。其中与导师的关系是很有指导意义的发现。导师能够提供足够支持和指导、重视学生,提供积极的情绪影响、帮助学生职业发展,与研究生较少的焦虑、抑郁情绪相关。

高校研究生正在成为精神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例如,2014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报告称,43-46%的生物科学专业研究生处于抑郁状态。

为了更好地了解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来自美国德州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调查,招募来自26个国家、234个学术机构的2279名研究生,包括90%博士生和10%硕士生,通过社交媒体和直接电子邮件方式,采用经临床验证的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和抑郁症筛查量表(PHQ-9)对受试者的精神状况进行了评估。

结果显示:

a研究生焦虑和抑郁的总体患病率

b不同性别研究生的焦虑和抑郁的患病率

c焦虑抑郁研究者对工作-生活平衡的评价

d焦虑或抑郁研究生对导师的评价

(EvansTM,etal.2018)

1.研究生存在抑郁及焦虑问题的几率是普通人的6倍以上。41%的研究生GAD07量表测查提示中至重度焦虑,而既往研究显示一般人群仅为6%。39%的研究生PHQ-9评分为中至重度抑郁,而一般人群仅为6%。

2.女性研究生比男性同学更容易罹患心理健康疾病,前者焦虑和抑郁患病率分别为43%和41%,后者分别为34%和35%。性少数群体的抑郁焦虑风险更高,如跨性别者/性别错位者的焦虑和抑郁患病率分别高达55%和57%。

3.被问及能否很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时,存在中至重度焦虑的研究生中有56%表示不能,仅有24%表示自己尚能平衡工作和生活。此外,处于抑郁状态的研究生中,上述比例分别为55%和21%。

4.对于患有焦虑和/或抑郁的研究生,当被问及导师是否能提供「真正」的指导、提供充分支持、积极影响其情绪、对其职业生涯有益、是否受到导师的重视时,给出否定回答的比例更高。

本项研究表明,在横跨多个国家的研究生样本中,焦虑和抑郁的患病率已达到惊人的水平(strikinglyhigh)。针对高校研究生,应建立或扩展精神健康服务及职业发展资源,而这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包括高校文化风气的改变。

目前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研究生群体所出现的种种困惑和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我认为该研究是一项非常有趣的研究,与我的临床经验也是相符合的。在我的门诊中就有许多研究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部分甚至达到了焦虑、抑郁障碍或适应障碍的诊断标准。

本研究发现在研究生中,焦虑和抑郁的患病率很高。其中与导师的关系是很有指导意义的发现。导师能够提供足够支持和指导、重视学生,提供积极的情绪影响、帮助学生职业发展,与研究生较少的焦虑、抑郁情绪相关。

我认为其他的影响因素可能包括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个体人格特质等。有研究发现研究生群体的抑郁率跟家庭社会地位属于「下层」呈显著正相关性。国外的大量研究也表明,低社会阶层感受到更多的消极情感、更少的积极情感和更多的社会压力,容易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另外,个体具有与焦虑相关的C类人格特质或者障碍(根据DSM-5中C类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包括强迫型、依赖型、回避型),在学业压力下出现焦虑、抑郁的可能性也更高。

我在诊疗时会从「生物-心理-社会」全方位的干预。生物层面上,首先建议规律运动;如果达到中重度的焦虑、抑郁,会考虑予以SSRI/SNRI类抗抑郁药物治疗。在校学生由于学业及科研的压力,对药物快速起效有较高的期待,另外对药物安全性及副反应也非常关注。所以临床上,会综合评估这两方面的需求,推荐使用艾司西酞普兰、西酞普兰、舍曲林等药物进行治疗。

心理层面上,运用积极心理学帮助患者看到自己的正性资源;运用正念减压缓解焦虑;运用CBT认知行为治疗引导患者识别自己的负性自动思维,调整对导师、家庭环境、个人的负性认知,发展出更开阔、更平衡的思维模式。在社会方面,建议短期内调整学业压力,与导师及学校更好地沟通与协商。

该研究采用了两个在临床上被广泛验证的量表——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抑郁症筛查量表(PHQ-9),通过社交媒体和直接电子邮件的方式对来自26个国家及234个学院的2279名研究生人群进行了调查。对于广泛性焦虑的筛查及症状严重度的评估,GAD-7以其简便、可靠的优势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PHQ-9对于抑郁症的筛查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在基层医疗之中被广泛应用。该项研究涉及人群广、采用的测评量表信效度高,研究结果也具有相当可信度。

在笔者数十年的临床工作中,学生群体罹患心理疾病的人数不在少数,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程度越来越高,考取研究生的人数也在逐年递增,由于主观及客观上的各种压力,研究生群体患心理疾病的人数也在逐年上升,研究生这一庞大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正在进一步显露,关爱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我们临床精神科医生的工作重点之一。

研究生群体罹患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的因素,在此项研究中也有一定的提及,性别、生活-工作平衡以及与导师的关系都是其影响因素。笔者认为,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几点影响因素:(1)就业压力。回顾几十年前,我国的研究生就业率几乎是100%,近年来,一方面高等教育在大幅度扩招,另一方面,工作岗位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并没有随之增长,就业供需问题日益严重,「就业」成了研究生群体面临的一大难题。沉重的就业压力、屡次求职未果的经历十分容易导致部分研究生出现情绪低落、焦虑不安等心理问题;(2)学业压力。研究生在读期间,学校对其应发表论文数量、级别都做了硬性规定,而论文发表周期长,致使许多研究生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中;另外,科研任务重,导师要求高,也同样会让研究生产生焦虑情绪,或者有一种担心自己不能完成规定任务的沮丧感。(3)经济压力。研究生群体十分特殊,相对于本科及以下的学生人群,他们是一群成熟的社会人,但相对于同年龄段的青年,又是一群经济不独立的成年人。身边的同龄人很多都已经参加工作,能承担起养活自己及家人的责任,而研究生却只能要让父母负担大部分的学习及生活费用,这无疑会让研究生群体有更加沉重的心理负担,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4)除此之外,人际关系、婚恋状况、生源差别、年龄差异等都是造成研究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在这里就不予赘述了。

研究生群体的心理疾病治疗,有其一般性,也有其特殊性。一般性在于,在临床上,面对一个因情绪问题来就诊的病人,我们首先要对其进行症状及严重程度的评估,根据病情选择适宜药物进行治疗;而特殊性在于这一群体的特殊,让我们的治疗方案不仅仅局限于药物治疗。多项研究调查表明,很多研究生在面对压力时会优先考虑接受心理咨询。而在笔者等临床工作中,发现研究生群体更倾向于以倾诉的方式缓解情绪。

另外,此项研究中表明,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这一群体的共同问题,患病率较高,因此在对待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时,我们可以有的放矢,防患于未然,加大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创建丰富多彩的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仅需要我们精神科医生来解决,更需要社会各界予以帮助,共同努力降低研究生群体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问题的患病率。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