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规范、有效的治疗是前提
首先,与按需服用的药物不同,抗抑郁药在症状消失、痛苦解除后并不能立即停用。抑郁症的复发率高达50-85%,其中50%的患者在2年内复发。为尽可能降低复发风险,改善总体转归,目前倡导进行全病程治疗,包括急性期治疗、巩固期治疗及维持期治疗:
1.首先进行8-12周的急性期治疗,旨在控制症状,尽量达到临床治愈,促进功能恢复到病前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随后是4-9个月的巩固期治疗,此阶段患者病情不稳定,复燃风险较大,原则上应继续使用急性期治疗有效的药物,且治疗方案、药物剂量、使用方法保持不变。
3.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仅发作一次,症状轻,间歇期长(≥5年)者,一般可不维持治疗,否则建议继续进行2-3年的维持期治疗;多次复发(≥3次)以及有明显残留症状者主张长期治疗。
换言之,抑郁症患者至少需要接受半年到一年的规范化抗抑郁治疗(急性期+巩固期),部分患者疗程更长(急性期+巩固期+维持期)。除治疗时长之外,还需保证良好的服药依从性,如坚持服药的天数占服药疗程的比例≥80%,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服药并不「算数」。
然而在临床实践中,真正使用抗抑郁药达到半年的患者并不多。今年发表的一项纳入527,907名美国抑郁症患者的研究显示,起始治疗6个月时,对抗抑郁药治疗仍保持较高依从性(≥80%)的患者仅占35%,未出现连续30天未用药的患者仅占36%,且大部分治疗脱落发生在最初3个月内。基于上述数据,大部分患者并没有接受持续规范的抗抑郁治疗即尝试停药;这些患者即便在短期内没有复燃/复发,也面临着较高的风险。
抑郁症复发的危险因素包括:残留症状持续存在;之前多次抑郁发作史;首次发作及后续发作症状重;起病年龄早;共病其他精神障碍;慢性躯体疾病;精神障碍家族史,尤其是情感障碍;持续的心理社会应激或功能缺陷;负性的认知观念;持续的睡眠障碍。
巩固/维持治疗结束后,若病情稳定,可考虑终止治疗。然而,基于《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其证据及推荐分级标准仅为4/C,提示此观点的证据及推荐强度尚不高。事实上,精神科疾病的复发风险可能比很多人想象得更高。如2015年的一项针对初发精神病患者的自然观察性研究显示,那些使用抗精神病药至少18个月、症状消失至少12个月、功能恢复至少6个月的初发精神病患者中,每3人中仍有2人在停药后3年内复发。
总而言之,停药一定不是为了迎接下一次复发。作为治疗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停药前应充分评估治疗过程,否则不建议贸然行动:抑郁每多发作一次,日后复发风险增加16%,进而可能发展为需要长期维持治疗,得不偿失。
把握停药时机,做好充分准备
即便患者已接受了持续规范的抗抑郁治疗,且当前状况平稳,也建议尽量不在假期前、重大事件(如结婚)及应激性事件发生时结束治疗。
另外,患者在停药前应充分了解停药的基本原则(下文将介绍),复发的潜在危险及常见征象,并提前规划复发后的治疗计划。
科学防治停药反应
抗抑郁药停药反应的生物学机制尚存争议;但可以明确的是,其发生率较高且表现多样,如头晕、平衡感受损、头痛、恶心、失眠、生动梦境、感觉麻木、过电感、人格解体、易激惹、幻觉等。有研究者指出了53种抗抑郁药停药症状,其中最常见的是头晕;还有研究者将SSRIs的常见停药反应分为六大类:感觉症状,平衡失调,一般躯体症状,情感症状,胃肠道症状及睡眠紊乱,足见其复杂程度。
大部分患者的停药反应仅持续1-2周,通常程度轻微,但也有长期持续存在的个案。发生抗抑郁药停药反应的高危因素如下:
半衰期较短的抗抑郁药更易发生停药反应。氟西汀及其活性代谢产物去甲氟西汀的半衰期较长,停药反应发生率低。
停药速度过快(常见于年轻人)时,发生停药反应的风险更高。
有研究者发现,治疗早期不良反应突出的患者更有可能出现停药反应。
若患者缺乏停药反应相关知识,其停药症状可能更严重。
为预防抗抑郁药停药反应,应在停药前即开展患者宣教,告知停药副作用可防可控。另外,研究者均推荐不宜骤停抗抑郁药,而应在相对较长的时间段内逐渐减停,但具体时长仍无定论。相对激进的研究者指出,一些患者可在3天内减量50%并观察,若可耐受,则在随后3天内完全减停。有两项研究指出,每周减停25%的剂量即足以避免停药反应的发生,相当于4周内完全减停。然而,更谨慎的意见为6-8周甚至更长。
对于部分对停药反应较敏感的患者,在停药前先换用氟西汀可能是明智的选择。
若已经出现停药反应,但程度不重,可予以宣教、安抚及支持,症状通常可耐受并逐渐消失。对于中重度停药反应病例,可考虑以下处理方法:
停药过程中联用氟西汀,减停原药物后再缓慢减停氟西汀。
可短期联用其他药物对症治疗,如使用苯二氮?改善焦虑及助眠,抗胆碱药对抗胃肠道反应,抗精神病药治疗类精神病及躁狂症状。
重新使用减停药物的初始剂量,再以更慢的速度减停。
认知行为治疗(CBT)可纠正患者对停药反应的不良看法,进而有助于减轻这些反应。
此外,以下要点同样需重视:
患者需明确,抗抑郁药停药反应不等同于酒药的戒断症状,也不意味着抗抑郁药具有依赖性。
部分研究者强调针对停药期患者采取密切监测,主要出于对此阶段患者自杀倾向的考虑,尤其是使用SSRIs者。
有研究者指出,逐渐减量也无法完全避免患者出现停药反应,所以一些患者可能仍然倾向于突然停药,以期「长痛不如短痛」。
部分患者的停药反应可能与抑郁复发相混淆,尤其是持续存在时,须警惕。
观察随访,巩固胜利果实
停药后,仍应进行数月的监督随访。若症状复发,应再次接受完整疗程的急性期治疗。
1、舍曲林用于治疗抑郁症的相关症状,包括伴随焦虑、有或无躁狂史的抑郁症。疗效满意后,继续服用舍曲林可有效地防止抑郁症的复发和再发。 2、舍曲林也用于治疗强迫症。疗效满意后,继续服用舍曲林可有效地防止强迫症初始症状的复发。
健客价: ¥83轻、中度抑郁和焦虑。 神经衰弱、心因性抑郁,抑郁性神经官能症,隐匿性抑郁,心身疾病伴焦虑和情感淡漠,更年期抑郁,嗜酒及药瘾者的焦躁不安及抑郁。
健客价: ¥60治疗抑郁障碍,治疗伴有或不伴有广场恐怖症的惊恐障碍。
健客价: ¥103盐酸帕罗西汀片,适应症为治疗各种类型的抑郁症,包括伴有焦虑的抑郁症及反应性抑郁症。常见的抑郁症状:乏力、睡眠障碍、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和愉悦感、食欲减退。 治疗强迫性神经症。常见的强迫症状:感受反复和持续的可引起明显焦虑的思想、冲动或想象、从而导致重复的行为或心理活动。 治疗伴有或不伴有广场恐怖的惊恐障碍。常见的惊恐发作症状:心悸、出汗、气短、胸痛、恶心、麻刺感和濒死感。 治疗社交恐怖症/
健客价: ¥54适应症为治疗各种类型的抑郁症、强迫性神经症、伴有或不伴有广场恐怖症的惊恐障碍、社交恐怖症/社交焦虑症。(详见内包装说明书)
健客价: ¥72用于治疗抑郁症,用于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
健客价: ¥237用于治疗抑郁症。
健客价: ¥78盐酸帕罗西汀片: 盐酸帕罗西汀片,适应症为治疗各种类型的抑郁症,包括伴有焦虑的抑郁症及反应性抑郁症。常见的抑郁症状:乏力、睡眠障碍、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和愉悦感、食欲减退。 治疗强迫性神经症。常见的强迫症状:感受反复和持续的可引起明显焦虑的思想、冲动或想象、从而导致重复的行为或心理活动。 治疗伴有或不伴有广场恐怖的惊恐障碍。常见的惊恐发作症状:心悸、出汗、气短、胸痛、恶心、麻刺感和濒死感。 治疗
健客价: ¥599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来士普):治疗抑郁障碍,治疗伴有或不伴有广场恐怖症的惊恐障碍。 舒肝解郁胶囊:舒肝解郁,健脾安神。适用于轻、中度单相抑郁症属肝郁脾虚证者,症见情绪低落、兴趣下降、迟滞、入睡困难、早醒、多梦、紧张不安、急躁易怒、食少纳呆、胸闷、疲乏无力、多汗、疼痛、舌苔白或腻,脉弦或细。
健客价: ¥960用于治疗抑郁症。
健客价: ¥54治疗各种类型的抑郁症,包括伴有焦虑的抑郁症及反应性抑郁症。治疗强迫性神经症。治疗伴有或不伴有广场恐怖的惊恐障碍。治疗社交恐怖症/社交焦虑症。
健客价: ¥95各型精神分裂症。本品不仅对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有效,对阴性症状也有一定效果。也可以减轻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情感症状如抑郁、焦虑及认知缺陷症状。
健客价: ¥50适用于各种类型抑郁症,包括伴有焦虑的抑郁症,及广泛性焦虑症。(详见内包装说明书)。
健客价: ¥163慢性脑血管病及脑外伤等所引起的脑功能损害。能改善主观症状、语言、焦虑、抑郁、记忆减退、智能下降等精神行为障碍。
健客价: ¥28本品适用于治疗各种类型抑郁症(包括伴有焦虑的抑郁症)及广泛性焦虑症。
健客价: ¥98用于治疗抑郁症及焦虑性神经症。
健客价: ¥18用于抑郁症的治疗。
健客价: ¥54用于抑郁症的治疗。
健客价: ¥109适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抑郁症,包括伴有焦虑的抑郁症及反应性抑郁症。治疗强迫性神经症。治疗伴有或不伴有广场恐怖的惊恐障碍。治疗社交恐怖症/社交焦虑症。其它详见说明书。
健客价: ¥48慢性脑血管病及脑外伤等所引起的脑功能损害。能改善主观症状、语言、焦虑、抑郁、记忆减退、智能下降等精神行为障碍。
健客价: ¥36用于治疗各种抑郁状态。也常用于治疗强迫性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
健客价: ¥24用于治疗各种抑郁症,本品的镇静作用较强,主要用于治疗焦虑性或激动性抑郁症。
健客价: ¥19各种抑郁性精神障碍。包括轻性或重性抑郁症,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抑郁相,心因性抑郁及抑郁性神经症。
健客价: ¥30主要用于抑郁症,亦可用于治疗强迫症。(详见内包装说明书)
健客价: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