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病分类 > 其他障碍 > 失眠:惊恐障碍的高危因素

失眠:惊恐障碍的高危因素

2018-06-12 来源:医脉通精神科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睡眠障碍也是精神科门诊病人主诉中较为常见的症状,而其中失眠又占较高的比例。失眠障碍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入睡困难、睡眠深度过浅、睡眠频度过低、早醒及睡眠不足或质量差等。

惊恐障碍(PD)以突然、反复发作的恐惧和焦虑为特征,症状通常在数分钟内达到高峰,严重损害患者的社会功能。另外,以失眠为代表的睡眠障碍同样显著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有研究显示,失眠或睡眠呼吸暂停可能是PD的高危因素之一;然而,目前探讨两者相关性尤其是因果关系的研究仍较为缺乏。

日前,来自东亚近邻韩国的一组研究者开展了一项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旨在澄清上述课题。该研究数据来自2002-2013KNHIS国家样本队列,共纳入7,436例PD患者,并以1:3的比例纳入了性别、年龄匹配的21,876例对照。研究者对上述29,312例患者进行条件逻辑回归分析,探讨睡眠障碍与PD之间的相关性。

单因素分析显示,睡眠障碍患者罹患PD的风险显著高于对照。其中,失眠与PD的相关性最强,与对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1.492;95%CI,1.297-1.717;P<.0001);其他睡眠障碍患者罹患PD的风险同样较对照升高,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

调整混杂因素后,总体趋势与单因素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与对照相比,睡眠障碍与PD风险呈正相关(OR,1.386;95%CI,1.201-1.599;P<.0001)。此外,上述相关性在相对健康及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个体中更为显著。

研究者指出,睡眠障碍尤其是失眠与PD风险增加呈正相关,且该相关性在健康和社会经济状况更差的患者中更为显著。考虑到本项研究采用巢式病例对照设计,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出现顺序明确,失眠很可能是PD的高危因素。临床中应有效管理失眠,并对存在PD风险的患者制定早期干预策略。

本项研究对于惊恐障碍(PD)的患病风险因素提出一个少见的研究视角,聚焦于睡眠障碍与PD的相关性。此项研究数据基于11年间KNHIS国家样本队列,纳入研究的样本量大,其统计估计量的代表性误差较小,研究结果有一定的借鉴性。其结果提示,睡眠障碍,尤其是失眠,与PD的患病风险呈正相关,由此得出失眠是PD的风险因素之一。

临床上,各种精神疾病都可能伴随失眠的症状;失眠可能是精神疾病本身的症状之一,也可能是精神疾病的并发症状,也常常是精神疾病发生前的危险因子。然而,临床往往对睡眠障碍与精神分裂症或抑郁症的相关性关注较多,而对于睡眠障碍与PD的联系关注相对少一些。因此,此项研究结果对于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睡眠障碍也是精神科门诊病人主诉中较为常见的症状,而其中失眠又占较高的比例。失眠障碍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入睡困难、睡眠深度过浅、睡眠频度过低、早醒及睡眠不足或质量差等。据统计,在一般人群中的失眠发生率随年龄而增加,女性发生风险是男性的两倍,约75%的一般人群对睡眠质量不满意。若失眠对于罹患PD有如此高的风险性,那么对于睡眠障碍的预防和干预将会相对减少PD的患病率。

据2016年美国医师协会发布的成人慢性失眠障碍管理指南建议,针对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CBT-I)可作为慢性失眠的治疗首选方案。对于失眠患者的治疗,一个月需进行一次疗效评估,若症状无法缓解或无法依从非药物治疗时,推荐使用药物治疗,宜从最小有效剂量开始。如合并焦虑、抑郁,可适当应用抗焦虑药或抗抑郁药。关于睡眠障碍的预防策略,睡眠卫生宣教尤为重要,包括按时作息、不赖床、保证睡眠环境、控制咖啡因的摄入及远离精神活性物质等。

本研究聚焦于了解惊恐障碍(PD)患病风险升高的原因,并确定相关的风险因素。研究发现,睡眠障碍与罹患PD的风险存在强正相关性,提示睡眠障碍尤其是失眠可能是PD的高危因素。该研究结果为PD发生的风险因素提供了多视角的思考,但仍需研究加以确认。

对于先出现失眠再发生PD的患者,我的临床治疗一般分为二部曲:一是首选苯二氮?类药物,它既能快速地改善失眠,也能快速地缓解患者焦虑的症状;同时使用SSRIs类药物如草酸艾司西酞普兰10-20mg/天治疗,SSRIs至少维持治疗6个月。二是使用认知行为疗法,临床发现药物联合心理治疗的效果优于单用药物或心理治疗,且更为持久

目前,睡眠障碍的合理干预策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因治疗,对于躯体疾病或抑郁焦虑伴发的失眠,只要解决病因,失眠通常自然就会好转;二是建立健康睡眠习惯,并进行必要的认知行为治疗;三是对症治疗,对于惊恐障碍伴失眠的患者首选苯二氮?受体激动剂(BZRAs)。这三个方面对控制PD有明确的临床证据。

美国上世纪90年代的研究显示,PD大多在成年早期发病,年龄范围为15-40岁,平均发病年龄是25岁。事实上,此病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生,且与社会经济状况无关。目前我国尚缺乏相应的调查资料,但临床中大多数PD患者似乎处于社会中间阶级,在遭遇家庭问题、事业的变动、中年情感危机等一系列负性生活事件下,更容易出现惊恐发作。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