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把《奇葩大会》上一个关于分享躁郁症经历的演讲视频发给我看,并且鼓励我说,「加油,你也可以的。」
这段演讲很打动人。讲者强调了自我确认的力量,她认为我们应当摆脱躁郁症这个标签,乐观地活下去。
这段演讲很打动人,如果我不是一个躁郁症患者的话。
我也不记得我看了几遍才坚持看完。看完之后我问这位朋友,「我也可以什么?我也可以拒绝吃药吗?」
「你也可以像她一样拒绝社会贴在你身上的标签呀!」他说。
我突然就感到一阵难以言喻的无力。这个分享很打动人,没有错,但整段分享所传达的理念都基于对躁郁症这个疾病的污名之上,并且在肯定了对精神疾病的污名的同时,将自己从这污名中摘了出来。
放过「标签」这个词吧。我们拿到的是诊断书,不是标签。我们很努力地想要把病治好,是因为我们想要好好地活下去,不是为了摆脱什么标签。
有人给精神疾病患者贴标签吗?
有。很多。焦虑都是因为「想太多」,抑郁症只要「打起精神来」就能好,恐惧症都是因为「胆子太小」,会患上精神疾病都是因为不够强大、不够积极、不够优秀。
喜剧演员RubyWax在一场关于精神疾病去污名的TED演讲中曾这样描述:
「(在那次崩溃后,)我没收到很多花啊卡片啊——假如我是摔断了腿,那肯定早被它们淹没了。我只是接到了几个电话,他们告诉我‘振作起来’。振作起来。我还真是没想到呢!」
「有件事,会随着这个病一起来,打着包一起得到——你会感觉到真正的耻辱。你的朋友们说:‘给我看看肿块啊!给我看看X光片啊!’但你没有什么可展示的。你会很厌恶自己。」
「但你自己知道,没有魔鬼,你的脑子里没有声音。当你听到骂你的声音时,是那些小神经凑到一起,在它们之间的罅隙里传递毒素:一种叫‘我要杀了自己’的化学物质。」
而这只是冰山一角。
被言语虐待的孩子,大脑中控制记忆、调节情绪的部分会受损;看到战友死亡的士兵,大脑会进入高警报状态,而他无法将经历变成话语,只得一遍遍重复经历这种恐惧……
这些「创伤」,就像不规律的饮食破坏肠胃、喝酒太多破坏肝脏一样——
「问题是,为什么精神问题,就都是太过活跃的想象力?为什么我们身体的其他任何一个部分病了都会得到同情,只有大脑患病不行?」
在为精神心理障碍去污名的路上,有时,我们会陷入两难的境地。因为只被科普了一点点地时候,偏见反而更深。
早期,人们认为精神健康问题的原因是「着魔」或者被「附体」了,在知识荒芜的时代,这让人们小心翼翼、恐惧和歧视这些「不正常」的人。
医学教育试图通过普及精神疾病的生物学病因、病理,消除对患者人格、性格的不当解读,让大家逐渐接受「让抑郁症患者‘开心点’,就好像告诉糖尿病病人,‘让你的胰岛振作起来’一样荒唐」的概念,但事情并不像人们所想的那样。
研究发现,关于精神问题的生物学归因,反而会增强污名化(Read&Harre,2001)。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这些医学模型暗示精神问题与身体功能受损等同,导致他们被贴上带有偏见的标签,例如:「疯子」脑袋坏了,无法在社会中正常运作,「精神病怎么还能考上大学」。
同时,医学模型下的诊断标准是较为粗暴的归类,并没有将每个遭遇精神问题的人当成独立的个体分析、对待——而这种归类也会渗透成为大众歧视的一部分。
同时,针对病症的描述,在大众知其一不知其二,以及媒体的以偏概全的放大下,常常会加重人们的偏见及刻板印象。各类有失偏颇的媒体报道,或电影中描绘的精神疾病,通常非常脸谱化,甚至将有误的症状、病因和治疗方法作为其特征。
精神心理疾病领域,经常面对这样的问题:那些词语都太常见了,以至于当它们出现在新的语境中时,人们无法将其最「日常」的印象消除。
比如在大众刚刚接触到「抑郁症」这个概念时,总会听到有人随口说「啊,我也抑郁」,好像这件事优雅随意,可以被轻率决定。是啊,谁不会有压抑、忧郁的时候呢,谁不会焦虑呢,谁不会有些小怪癖呢?这怎么会是病呢!
由于导致精神疾病的因素很多,从基因的基底,到后天环境的影响、诱发,到生理上的改变。只有那些真正被它们伤害着的人,才知道,那不是你「挺挺就过去了」,「打起精神」就能解决的小情绪。
当然,分享者在演讲中,也多次提到她并不是认为这种疾病「不存在」或「被夸大」了。她体会着躁郁症的糟糕体验,她尝试过二十几位咨询师试图治好自己。
但在她的分享里,她透露了一件事:她与她前二十位咨询师都不欢而散,她认为他们都是无法帮助她的咨询师,因为他们无法回答她关于人生意义的问题。直到她找到了一个真正的“专业咨询师”,一问一答之间就解开了她的困惑。
实际上,专业的咨询师都不会同来访者纠缠这些问题,他们更想知道来访者问这个问题背后的原因。
对真正深陷困境的人们来说,他们更需要的是了解自己一遍又一遍重复这些问题、一遍又一遍经历这些痛苦,它们背后的根源,要如何被了解和解决;他们需要程序化的专业咨询和治疗,有的还需要遵守医嘱好好服药。
但她说「我不要吃药了」的时候,会不会也有其他患有躁郁症的人,也认为自己可以不用服药了呢?
她说「我要拒绝社会贴在我身上的标签」的时候,会不会有好不容易接受了自己生着病、并且努力治疗的人也开始觉得,「啊,原来承认自己是躁郁症患者,就是承认自己比普通人更低级一些了」呢?
她说「我悟了」的时候,会不会有对躁郁症不了解的人,听过以后认为自己听说过的那些躁郁症患者,他们深陷痛苦只是因为无法开悟呢?
跟身体会生病一样,我们的脑子生病了。即使生了这样的病,我们也还是普通人,不多也不少。生病了就好好治疗,这中间有什么难以启齿、见不得人的部分吗?
是的,没错,精神疾病去污名化的路还很长,可是在这条路上,人们最不愿意看见的事情,就是患有这些疾病的人奋勇争先地先污名自己,再着急和这个疾病划清关系。
生病了,怎么了呢?找专业的咨询师好好治疗,需要服药就乖乖服药。我们拿到的是诊断书,无论如何都不应该是一个标签。即使是标签也没有关系,但在别人费尽力气替这个标签拨乱反正的时候,如果不能帮忙,也请不要倒戈相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