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虐型人格的特点有哪些?
具有甘愿受苦、抱怨、不断自我伤害和自我贬低等习惯态度,以及伴随的潜意识愿望:以饱受痛苦去折磨别人。在道德上取得胜利。
有受虐行为的人之所以承受痛苦,是因为他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希望事情变得更好。
自虐型人格情感的形成原因有哪些?
1.受虐的女孩倾向发展出自虐行为,而受虐男孩更倾向攻击者认同。
2.大多数自虐者激惹、愤怒、以及对自己怨恨。
3.和
抑郁者有相像的童年经历,但自虐者与父母的情感联系常常与他们被惩罚有关。因此,自虐者认为只要自己需要同情和关系,就不至于遭受全然的情感遗弃。
人类的行为具有重复的倾向;如果一个人拥有安全和被接受的童年,那么他的重复模式不易察觉,因为他的重复行为很符合现实实际,并进一步促进新的积极的行为。
而如果童年遭遇令人恐惧、饱受虐待,那么便会有这样的心理动机—重现挫败情景,然后重新努力适应和掌控。这种动机会潜意识的付诸行动,造成意识层面低明显的悲剧性行为。
自虐的防御有哪些?
1.内摄
2.反向形成
3.理想化
4.付诸行动(强迫性重复);对预期痛苦的掌控。
5.否认。他们吃尽苦头或受人侵害,却否人自己有任何不适或者不满,并会为对方开脱。
自虐者的表现是?
1.卑微、内疚、不受欢迎、咎由自取。
2.具有道德性自虐人格者时常给人留下高高再上蔑视众生的印象。他们以承受苦难为荣,又蔑视那些无法像他们一样忍辱负重的人。
3.回忆遭受的痛苦虐待时会夹杂着施虐的微笑。
4.通过受苦换得依恋关系,同时通过获得施虐
快感来解决人际困境,享受即发获益。
大部分宗教仪式和民间传统中,会强调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而自虐者却常常断章取义地用这些思想支配他们的行为。这些信念本身能够安抚我们,平息世事无常带给我们的痛苦,但当人们的想法妨碍人们采取有效行动的时候,显然就弊大于利了。
如何诊断和治疗自虐者?
1.因为治疗师大部分自身有抑郁倾向,所以首要原则是:杜绝自虐的示范。
可以让经济困难的患者赊账,但绝不能以这种方式对自虐者表示仁慈。
2.采取“不予同情”态度来聚焦来访者改善情况的能力。
将“你多么可怜!”转换为“你是怎么把自己弄到这个地步的?”
3.引导自虐者学会照顾自己、不为他人的反应而感到内疚,会引发她们的到的恐惧感,但也同时可以激励它们提升自我尊重感。
4.当治疗师拒绝呈现
焦虑,有理有据地讲述事实,来访者就会感到焦虑没有得到转嫁,继而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受虐行为。
课程总结精华(强迫型人格)
强迫型人格的特点是?
过度僵化、受理性思维和行动所支配。
例如:“工作狂”、“A型人格”
强迫的早期影响有哪些?
弗洛伊德注意到强迫型人格的典型行为与如厕训练的过程有关。被家长控制、评判和规定的体验会让儿童产生愤怒情绪和攻击幻想。儿童会象征性地感到部分自我的恶劣、肮脏、羞耻和该受惩罚,通过攻击性想象的排便行为使自己获得掌控、守时、整洁和条理分明。一旦感到失去控制、不守规则就会产生不良情绪。
父母的养育方式会让孩子形成强迫型人格。这些父母在儿童早期设定很高的行为准则,并期望他们恪尽职守。这样的父母赏罚分明,对好的行为大加赞赏,对差的行为严加职责。不过,与过度控制、道德教化截然相反的家庭氛围也同样容易产生强迫型人格。
强迫的防御有哪些?
1.情感隔离(思维强迫者)
2.抵消(行为强迫者)
3.反向形成
他们倾向于把认知和
精神活动理想化。他们会将自己的情感转化成贬低优质、脆弱、失控、杂乱和肮脏等情绪。在情感、感受和幻想非常强烈的情况下,强迫者会觉得自己身处劣势。
强迫型人格的表现是怎样的?
1.内摄型强迫者对控制和品行十分关注。
2.强迫者更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而非刻意达到自己内在的完美标准。
3.因害怕“错误”决定而迟疑不决,他们喜欢理性地罗列各项优缺点。因为行动意味着承担责任,而责任又意味着必须容忍内疚和羞愧。
4.因小失大。
如何治疗强迫型人格呢?
1.持之以恒地保持友好态度。
2.保持接纳的关系,避免变成来访者早年的吹毛求疵、控制欲强的父母。节制建议和杜绝控制是治疗的一般原则。
3.避免理智化。让来访者知道感受有助于我们作为完整的人。
4.帮助强迫者有效地表达对治疗和治疗师的愤怒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