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病知识 > 预防 > 如何拥有独处的能力?

如何拥有独处的能力?

2018-04-19 来源:简单心理Uni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独处”并非惶惶不可终日、顾影自怜、等待他人陪伴的孤单状态,而是内心充实、能够有效管理情绪、明白自己眼下想做什么、能够发挥自我意志、享受当下的过程。
“独处的能力”,这是一个简单又让人有惊喜的描述。
 
独处,独自一个,与自己相处,在某一环境里,没有别人,只有我;能力,指顺利、有效完成某种活动所需具备的心理条件。
 
独处的能力意指一个人即便孤身一人,内心依然具有充盈感和安全感,即使是一个人,也照样能够顺利且有效地完成心之所向的活动。
 
这里所言的“独处”并非惶惶不可终日、顾影自怜、等待他人陪伴的孤单状态,而是内心充实、能够有效管理情绪、明白自己眼下想做什么、能够发挥自我意志、享受当下的过程。
 
假设一个人可以在人群中很好的穿梭,另一方面也可以与自己独自相处,和自己的灵魂对话,那他的精神一定是自由的,富饶的。他不会过度依赖外在来修饰自己,也不会依赖某个人来让自己的生命更完整。
 
在与人相处时,他保有独立的精神,不依从不盲从。他有自己的界限也会有很好的亲善共情能力。
 
他知道自己是谁,要往哪里去。生命中也许会遇到坎坷,但他有一颗坚定的心指引自己的灵魂前进。
 
我们如何拥有独处的能力?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独处不利于力量弱小的个体在适者生存的环境中存活,人类选择群居的方式和各类利他行为,都是为了提高整个种族的适应性,更有机会流传基因。
 
因此,自主选择积极独处的人,往往有足够的自信和力量独自面对生活。
 
马斯洛认为,积极独处是自我实现者的重要特征,他们独处并享受孤独
 
在婴儿期阶段,根据马勒的分离-个体化理论:
 
当婴儿在12-18个月左右学会行走后,探索世界的范围越来越大,与周围环境和人有更多的联系,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分离—个体化的体验。
 
直至36个月左右,马勒认为婴儿能够非常明显的完成分离—个体化。也就是说婴儿已经具有客体永久性,能够在母亲不在场的情况下,独自玩耍,而不会过分焦虑不安。
 
当个体继续发展,他会经历幼儿期、小学期,能够更长时间地离开母亲、离开家庭去探索外界,获得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八阶段理论中提到的信任感、自主性、主动性、勤奋感后,进入到青少年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他面对着同一性的任务。即需要建构对“我”自己的主观感觉和体验,包括明确“我是谁”、“我的价值”、“我选择的未来生活”和“我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命题。
 
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中年期个体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繁衍对停滞”,也就是不断生成与固定化的矛盾,部分个体可能是生成与丧失的矛盾。
 
这一时期的个体面对的可能是:
 
在生理方面的退化、认知能力的稳定或下降;
 
职业方面的瓶颈感或因突破获得的幸福感;
 
家庭关系方面面临子女的“分离—个体化”、子女成家带来的新的家庭关系;
 
亲友病故、新增人际关系减少甚至没有
 
以上变化可能会引起个体对孤独感体验增强,主动或被动地面对“独处”。如何面对并消化“独处”所带来的情绪,可以反映出个体情绪发展是否成熟。
 
中年期独处,更像是一种选择,一种可能更符合人的发展的选择。
 
简而言之,个体具有独处能力的条件是:
 
童年时期的分离—个体化任务完成,我们能够安心的独处;
 
青少年时期完成自我认同,我们能够自信的独处;
 
中年期具有繁衍感,我们能够自如的独处。

独处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对父母:
 
亲子之爱是指向分离的爱
 
一个人身为父母是否能明白“亲子之爱是指向分离的爱”非常重要。
 
如果父母如同几个月大的婴儿一般,与孩子保持着共生关系,认为孩子是自己的所有物,而不是两个独立的个体,那么势必无法很好的面对分离带来的重创和空虚,或者会严重影响孩子的人格独立发展,与父母形成扭曲的关系。
 
对伴侣:
 
我敢在你的怀里孤独
 
听了仇老师的课,有很多有共鸣的点,也特意找来看刘若英的《我敢在你怀里孤独》。
 
这周先生提前把女儿和奶奶送回老家,当我回到家一个人坐在地板上,打开喜欢的音乐,突然感觉没来由的无比美好,我太想念这种孤独的感觉了。
 
恋爱之初记得看过一句话,“最可怕的孤独是你和你想倾诉的人在一个空间,却在不同频率”,当一个人很大限度地依赖另一个人,他是不是真的有足够独立的人格,他是否拥有一种独处的能力?
 
独处的能力不是说你完全独来独往,是指你可以社交但也能独处,能够体验这种和自己内心对话的能力。
 
对自己:
 
我就是我,最独特的烟火
 
从青少年到成人,如果很好的完成了分离个体化的过程,个体就能形成独处的能力,能够对父母、家庭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义,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而不会被他们控制,同时也能处理好与他们产生的负面情绪。
 
或者说能清楚的界定各种关系的边界,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也就是“感觉自己长大了”。否则就像日常所说“我内心还是个宝宝”、“妈宝”、“爸宝”。
 
英国作家奥利维娅·莱恩在《孤独的城市》中写道:
 
我想要被看见、被包容、被接纳,同时,我又感到自己被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这让我没有安全感。当我被一对一对的情侣或是一大群人所包围时,我会尤其害怕别人投来评判的眼光。
 
但这些感受的起因终究是孤独,它们也始终会向两个方向激荡——渴望亲密,躲避威胁。
 
生而为人,我们一直在亲密和自主的天平上不断倾斜,哪一种倾向都没有对错,重要的是你的感受。
 
若你是partyanimal,也不愿你为了独处而孤独。
 
若你正在独自一人,希望你早日找到专属支柱。
 
若你在独处中快乐,那就享受自我接纳的瞬间。
 
祝你无论身在何处,都能享受自己的陪伴。
 
在最后,想送给你生活大爆炸里Leonard在母校毕业典礼上送给学弟学妹的话:
 
在孤独中成形的事物,
 
往往也能被用来救赎孤独。
 
——奥利维娅·莱恩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