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缺席的父亲vs.“掀房顶”的孩子
我认识一位男孩和一位女孩,他们认为自己在二战期间有着一段美好的时光,哪怕他们的父亲当时在军中服役。他们与母亲生活在一栋有着美丽花园的房子里,拥有一切的生活必需品甚至比这更多。然而有的时候,两个孩子都会做出一些反社会行为,他们甚至差点把房子给拆了。
今时今日,当他们回顾当时周期性的情绪爆发,才发现那些行为,都是一种潜意识的对父亲的呼唤,希望他能出现在自己面前。所幸的是,母亲总是为孩子们读父亲的来信,这种隔空的交流,帮助两个孩子度过了因父亲缺席而生的艰辛。
但是你可以想象,这位母亲对于自己丈夫的归来会有着怎样的期盼,如果他能够回来偶尔哄哄孩子睡觉,而她自己能够稍微靠在沙发上休息一会会,哪怕一会会,都将是一种幸福和恩赐。
2缺席的父亲vs.理想化的男人
我这里有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我认识一个女孩,她的父亲在她出生以前就去世了。我们发现,她的悲剧就在于,她只能根据自己心中构建的理想化父亲形象来感知男人。她从未体验过被一个真实的父亲抱起并被轻柔放下的感受。
我们发现,在她的感情生活当中,她最开始总是很容易把男人理想化,这使得这些男性看上去光彩照人。
然而,不可避免的是,或早或晚这些男人的不完美之处都会被她了解到,而每次她发现了他们的缺陷之后,都会陷入到一种绝望的状态中去,然后开始不停地抱怨。
这个模式毁掉了她的生活。
试想一下,如果她的父亲在童年依然守候在她身旁,被她理想化过,被她看到过缺点,被她真实地恨过,让她失望过但却没有因为她的恨和失望而被打垮,依然守候着她,试想一下,如果她拥有一个这样真实的父亲,她该要幸福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