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们很容易躲在事业背后,特别是在有了孩子以后。
但是作为一个心理治疗师,我知道我的很多来访者,他们都在潜意识中,把儿时父亲曾经的退场,归因于自己。是因为自己不乖,是因为自己不聪明,是因为自己性格变了,是因为自己是个女孩,是因为……有那么多“是因为”,有那么多的遗憾。
为什么要让这种痛苦的“内归因”代代相传?为什么就不能好好地在一起?哪怕你和你的孩子都有那么多缺点,那么多不完美,那么多生而为人的,美丽的局限。
我的一位来访者曾经告诉我,ta的父亲小时候几乎不出现,总在忙工作;在ta长大以后却几乎不退场,老想指导ta教育ta,以填补退休后的空虚。
我觉得,这是做父亲的重大误区,即孩子童年时不入场,什么都交给妻子(或者妻子她妈或者自己他妈),玩“丧偶式教育”;
而待孩子长大了想要思想行为独立了,却不退场,什么都揽在自己身上,玩“补偿式教育”。诚可悲哉,覆水难收,而孩子发展关键期所缺失的父爱,也被证明是极难补偿的。
所以父亲们,“活下来,活下去”(bealive and stay alive),
在孩子的童年,
不死亡,不退场,熬过生活的艰辛,熬过妻子从对你向对孩子的情感转移,
熬过孩子对你的亲近和依恋,熬过他们对你的理想化,熬过他们的愤怒,
熬过他们的失望,熬过他们把你一会儿视为神、
一会儿视为虫的戏剧性起伏,最终在他们心中成为一个普通的,但却深爱着他们的老男人。
你还站在那里,你还坚韧地存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