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病知识 > 资讯 > 让孩子主动提问,原来好玩又简单!

让孩子主动提问,原来好玩又简单!

2018-03-23 来源:自闭症互助圈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对于普通的小朋友,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发展出下面各种主动性的沟通行为,但是对于自闭症孩子,这些行为都需要后天习得。下面列出的这五种能力,是主动沟通能力由初级到高级的五个方面。

“他从来不会提问,总是跟我一问一答,小朋友们都不喜欢跟他玩。”

“他知道自己的需求,却从来都很少会主动跟我们说,都是拉着我们的手去拿。”
 
“每次他要我注意的时候,心情好的时候他就会一边唱歌一边偷看我,如果心情不好就是马上尖叫、哭闹。心情不好的时候居多……”
 
提起自己对孩子的担心,家长们往往会第一时间倒出一堆烦恼,其中最多的,往往集中在孩子们的主动沟通技能方面的缺失上。这的确是自闭症孩子社交和沟通领域交叉存在的缺陷之一,也是孩子成长道路上非常核心的发展障碍。

什么是主动性沟通
 
对于普通的小朋友,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发展出下面各种主动性的沟通行为,但是对于自闭症孩子,这些行为都需要后天习得。下面列出的这五种能力,是主动沟通能力由初级到高级的五个方面。

1、协调的眼神接触
 
在孩子们还没有能力说话之前,他们往往通过追随照顾者的眼神,来表达自己的需要。比如妈妈上班回到家,当她进入孩子的房间时,马上对上了孩子投过来的眼神,对于妈妈来说,这是一种“要求抱抱、亲亲”的信息,所以妈妈马上亲亲抱抱孩子,孩子笑开了花。之后每一次妈妈回到家,只要她对上孩子的眼神,她马上亲亲抱抱孩子,所以孩子很多时候眼神都在努力地追随着妈妈。

2、咿呀学语的尝试
 
孩子们刚开始学说话时,发出的任何一个音节都可能会引来家长们的各种关注和赞扬,这一般会极大地鼓励了孩子继续尝试发声,通过各种声音和音节来吸引家长的关注,或者试图去表达自己的意思。

3、展示与“指指点点”
 
在孩子们的语言发展还不到熟练的程度时,他们很容易形成运用身体动作帮助自己沟通的行为模式。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他们想要喝牛奶的时候,就会拉着妈妈的手靠近牛奶,并且拉着妈妈的手指向牛奶,或者自己用手指向牛奶,示意妈妈自己的需要。

4、提要求、提问和评论
 
当孩子语言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他们便开始会主动向家长提要求、提问。比如“我要吃冰淇淋”,“麦当劳!”等,都是很典型的需求性语言。而提问,想必家长都听说过孩子都会有的“十万个为什么”的阶段。
 
当然,最高级的就是孩子们的“品头论足”了,这也是很多家长享受到最多乐趣的阶段。各种童言童语都让人忍俊不禁。
 
“妈妈你的臭臭比宝宝还臭!”“我不喜欢苹果,太硬了!”等等,都是孩子在没有被提问的前提下自发地对于事物做出评论,是一种高级的主动沟通的行为。

5、社交对话
 
最高级的主动沟通,这也是众多自闭症儿童家庭最希望的,就是孩子们能够在与他人互动的时候主动发起互动和对话,并且自然地展开或结束互动和话题。
 
大部分的自闭症孩子停留在了第三阶段,却迟迟无法迈进第四阶段,更别提第五阶段了。而这部分的技能的欠缺,严重阻碍了孩子更好地融入与小伙伴的玩耍,也影响了孩子与外界建立更多联系的机会。
 
因此,针对主动沟通这一非常核心的障碍表现,是所有星爸星妈很关注的。但有没有很好地操作方法呢,有的,关键反应训练(PRT)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套非常高效而且操作简单的方式,可以让孩子的主动沟通技能的训练既简单又好玩。
 
下面,我们就详细介绍一下。首先,我们要搞清楚——

什么是PRT
 
PRT技术以应用行为分析ABA原理为基础,由凯格尔夫妇以及劳拉·施赖布曼于20世纪80年代推出。它以游戏为基础、关键技能领域为目标,瞄准自闭症儿童的核心障碍,产生最大最快的干预效果,使自闭症儿童回归到正常发展轨道。
 
PRT目前在临床实践的时间将近40年,并且累积了超过200篇的科学研究文章发表在一级期刊上,被美国自闭症教育协会认为是目前美国教育干预的四大科学实证的干预方式之一,其他并列三种为行为矫正技术(BI)、严格的行为分析技术(ABA)和回合式教学法(DTT)。

主动性提问的教学
 
在PRT的系统里,孩子学习提问,应该是从比较简单基础的问题开始,然后慢慢发展到比较复杂的、逻辑性的提问。因此,“那是什么?”“在哪儿?”“是谁的?”“发生了什么?”这些问题是最基础的。在此基础之上,家长才能持续进行训练“谁?”“什么时候?”“为什么?”“怎么样?”等涉及到抽象意义、逻辑思维以及复杂内容的问题。
 
一般来说,对孩子提问的教学家长们一定要注意自己孩子的语言基础是否合适这部分的教学:孩子起码要具备50个单字的语言使用,才更合适进行提问的教学。

“那是什么?”
 
首先家长需要挑选好孩子非常喜欢的物件,三件到五件,然后把它们放到一个不透明的袋子里,确保孩子看不到里面的东西是什么。
 
然后,家长做出榜样给孩子看:“那是什么?”同时指向手里的袋子。不停地重复这句话,引导孩子进行模仿,指导孩子发出类似的音节,或者尝试说出其中的词语。
 
之后,家长马上拿出袋子里的一样东西,比如孩子喜欢的小火车玩具,孩子看到后家长立即说出“小火车”,马上递给孩子,让他随意玩耍。
 
然后,再重新吸引到孩子的注意力,再次示范“那是什么?”之后重复上述的过程。我们可以在日常中分多次多个时间跟孩子玩这个游戏,让孩子更自然地在期待和好奇中渐渐学会提问“那是什么?”。
 
之后,孩子只要看到家长手里有个袋子,就很容易进行这个提问了。此时,家长们就要考虑渐渐移除袋子了。
 
这时候家长要开始在袋子里混合孩子知道的,他们喜欢的东西和不知道的东西。在孩子提问的时候,随意拿出东西。遇到孩子不知道的东西的时候,比如胶带,孩子很可能随便说一个名字,比如“卷卷”,此时家长需要先对物品进行命名,“这不是卷卷哦,是胶带。”然后带着孩子一起用胶带玩点好玩的小游戏。比如用胶带粘粘手背,提供一些孩子喜欢的触觉刺激;比如在胶带上涂不同的颜色,然后贴到白纸上;比如用胶带让孩子把家长的脚捆绑起来等等。
 
慢慢地,家长就可以去掉袋子,直接手里拿着孩子不知道的东西,引导孩子提问“那是什么?”因为孩子从之前的经验知道了,如果他这样提问,可能会有有趣的事情发生,这是他很期待的。

“在哪儿?”
 
家长需要准备好孩子喜欢的事物,比如不同颜色的乐高积木,把它们藏在不同的地方。红色的乐高块放在桌子下,绿色的在枕头上。家长和孩子搭积木的时候,故意问孩子红色乐高在哪儿?做出榜样让孩子进行模仿。
 
当孩子提出“在哪儿?”的问题时,家长带着孩子来到藏积木的地点,用手指提示,让孩子自己亲自拿到积木,并且一起回到搭积木的地方,把积木放到积木塔上。
 
重复多次以上的过程,直到孩子能够主动提问在哪儿,家长告诉孩子藏的地点,并最后让孩子亲自找到积木并且亲自搭好积木高塔。
 
这样的活动可以发生在生活中的每个环节,比如吃饭前把孩子最喜欢的食物藏到某个地方,出去玩前把孩子的鞋子藏在某个地方等等。直到孩子能够自然地问出“XX在哪儿?”,因为他知道他能通过这个问题找东西,并且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发生了什么?”
 
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看他们喜欢的卡通或者绘本,到发生某个家长觉得孩子喜欢的事情的时候,先暂停下来,示范提问给孩子:“XX发生了什么?”引导孩子问出,此时家长跟孩子一起体验一下这个动作。
 
比如,家长跟孩子一起看小猪佩奇,暂停后问孩子:佩奇发生了什么?孩子肯定先回答:他在跳。这时候家长需要坚持引导直到孩子向家长提出这个问题,然后回答孩子,之后两个人一起拉着手在沙发上蹦蹦跳跳5-10下。这个活动最好是孩子很喜欢的活动。
 
这样多次重复,让孩子形成期待:我提出这个的问题时,可以得到一起体验这个活动的机会。如此一来,孩子进行主动提问的动机就变强了。

总结一下
 
通过上面三个简单问题引导提问的过程,家长们可以发现,其实这些方法都有共性,掌握住这些共性,就很容易能够带动孩子进行主动提问。
 
1、让孩子期待提问之后可以得到什么。
 
2、提问之后直接获得的东西或者活动是孩子喜欢的。
 
3、所有的体验都是孩子亲自操作和体会的,并非家长代劳的。
 
读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好玩又简单呢?如果家里的孩子存在这样的需求,家长可以尝试在家中使用。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