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70%的自闭症儿童会出现语言发育迟缓,相对于普通儿童1岁左右就可以出现有意义的语言,自闭症儿童开始说话的平均年龄约为3-4岁。
如果一个孩子不能获得基本的语言技能,那么可以预见,他将会面对严重的发育和社交障碍。语言发育迟缓和语言能力障碍是自闭症的主要特征之一,会直接影响自闭症儿童的智力发展和社交能力,因此,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任何干预计划都必须考虑如何发展他们的语言和沟通能力。
明确语言训练的目标
首先要明确我们语言训练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一种自我表达以及与人沟通的工具,是让孩子学习有用的、动态的语言,我们不需要那种无意义的“语言”。
牛牛,男孩,已经十岁,在其他城市接受了两年的“语言训练”。实际上牛牛学习语言的条件不错,他的模仿能力好,口肌运动能力也很好,模仿发音很清晰,自己一个人常躲在角落里自言自语,就是说一整天他也不会累。问题是他的自主交往能力差,在陌生人面前一言不发,就是几天不见的熟人也需要很久才能适应。
牛牛会说话,但是他的“语言”在我们看来,都是一些无意识或无意义的“声音”,他把语言当作自己的一种玩具,跟他平时无聊时玩自己的手脚、口水等行为是一样的。他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他不关心自己周围的人和事,他没能真切的体会过语言作为沟通工具的作用,所以他不会用语言表达需求,也不会回答。
有时候,由于家长的迫切要求或康复师自身的局限性,我们的训练往往一味的只强调“语言”,每天的训练内容也是围绕“语言”。结果是半年一年孩子开口了,但认真观察孩子,发现他只能按别人要求进行机械问答,并不会灵活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甚至没事时口中念念有词的背着广告,或说着我们根本听不懂的话,这样的结果难道是大家希望看到的吗?
也许我们可以换位思考一下,我们和孩子上完一节课后,我们自己高兴吗?有令人开心的回忆吗?如果连我们都感到很烦,很枯燥,那么孩子又怎么能学好?我们是否应该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我们该做些什么,孩子愿意做什么。我们教孩子要有一种“授人以渔”的态度,要让孩子学到有用的语言。教孩子背一首《静夜思》,还不如孩子自己会说一句“我饿了”。
我们应当明白,语言是用来沟通交往的,语言训练出发点应该是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当孩子会叫“妈妈”后,我们是每天几十次的逼着孩子“叫我,叫我”?还是给孩子更多的关爱,
诱导他发出有感情的呼喊?当下班回家进门时孩子能迎上来叫一声“妈妈”,孩子才算是真正的掌握了“妈妈”这个词语。
总之,我们的原则是明确一致的:孩子只有掌握了能用的、有用的、会用的、动态的语言,才能说孩子拥有了真正的语言能力,这也正是我们语言训练的最终目的。
掌握家庭训练四大核心要素
一般来讲,对于自闭症儿童,2~5岁的时期是其掌握口语的基本阶段。而语言的运用,更多的是体现在日常生活当中,那么,父母及家庭成员对于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针对自闭症儿童语言障碍的训练方法,可以说非常丰富,甚至是五花八门,但是我们应当明白,自闭症不是单一的疾病,而属于谱系性障碍,其异质性非常大,可以说每一个自闭症孩子都不相同,不同的孩子,其语言障碍的程度不同,其各项能力的强弱也不同,相应的处理方式也可能不同。对于自闭症儿童,只有最合适的方法,而没有所谓的最好方法,适合某个孩子的训练方法,对他来说就是最好的方法。不能迷信某一种特定的方法,因为那很可能会让我们走弯路。
对于父母和家庭成员,由于他们往往不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在对自闭症儿童进行语言训练的过程当中,应当需注意以下一些要点:
1、由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
我们认为,对于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训练,其基本原则应当是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语言教学的内容由少到多,由熟悉到陌生。从名词、动词、到两词句、三词句、简单句、复杂句,再到语法的训练、故事理解与叙事能力的训练,以及合理运用语言能力与人沟通的技巧等,循序渐进,不断深入,使儿童的语言能力不断提高。
无论何时对于孩子的教学,我们都应该遵循这个原则。在教一个宝宝叫妈妈的时候,先尝试让宝宝能够发出类似“ma”的音,再教他单字“妈”,再过渡到叠词“妈妈”;在教宝宝叫爸爸的时候,先从他已经学会的“妈妈”入手,逐渐过渡到叫“爸爸”;当宝宝能够掌握单词“爸爸”“妈妈”时,便可以尝试“爸爸妈妈”连在一起的教学或者“看爸爸”、“看妈妈”等词汇的教学。
此外,还可以辅助进行一些手部的精细操作能力训练,比如镶嵌板和智力箱等活动。已经有研究表明,儿童的精细操作能力与其发音器官的精细调节能力密切相关,上述训练可以提高儿童的精细操作能力,从而也可能使儿童的发音和语言能力得到改善。
2、从模仿为主逐渐转为社交性语言为主
仔仔,男孩,三岁时被诊断为自闭症,家长带他到处求医问药,希望可以找到“特效药”或“治愈”的方法,最终来到特殊幼儿中心时,孩子已经五岁了。而当时孩子依然没有任何口语,家长非常着急,认为当务之急就是说话,强烈要求给孩子安排到言语基础训练班(以训练发音为主),并拒绝参加任何其他课程。在经过三个月的语言训练后孩子终于开口说话了,但是在接下来的三四个月的训练一直无法突破,孩子的语言长期处于只会模仿单音节的阶段,而且只有在老师或家长要求下才会跟着模仿,连基本需求也不会用语言表达。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原来,这个孩子只参加“语言(发音)”训练,而忽视了认知、交往能力的培养,所以孩子只有模仿的能力。实际上孩子的认知能力差,语训老师教的口舌操老是学不会,给他讲的发音要求也听不懂,孩子根本没有兴趣学习。而即使孩子愿意学,也很难理解老师的意图。
仔仔的人际关系及合作行为较差,造成孩子学习到的语言没有机会运用,变成了只是应付老师家长的工具(鹦鹉学舌)。而情感、感知觉方面的异常,渐渐使他失去了语言交流的动机。当孩子不知道要说什么时,为什么要说话时,他就只有靠模仿了,不能体会与人交流的乐趣,不知道用语言与人沟通,他就会失去学习语言的兴趣。即使他学会了一些发音技巧,甚至有一天学会流利的说一些词语句子,他的语言也是没有价值的,反而会变成一种自言自语、喋喋不休的行为问题。
在一定时期内,儿童仿说能力与其词汇量的发展呈负相关。11~13个月的小儿所获得的词语与成人教授所用的词语相符率高达80%,而到了14个月时,上述符合率下降到38.5%。因此,13个月以后,父母不应单纯教儿童模仿说话,而是鼓励他以交际等其他方式获得新的词汇。根据儿童心理学的理论,儿童的“学舌”并不能算是真正的语言,而真正的语言教育应建立在他们能够理解的基础上。
当孩子年龄小,无法掌握语言时,家长可以以模仿教学为主,让孩子“鹦鹉学舌”。但真正的语言教育应建立在他们能够理解的基础上。因此,对3岁以上的自闭症儿童则不宜再采用单纯模仿的形式进行语言教学,而应当逐渐转换为增强其社交性语言为主的策略。
3、从具体事物教起,改善说话技巧
研究表明,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口语当中的名词占总词汇量的比例下降,从24个月的70.4%逐渐减少至35个月的59.5%,而形容词和其他词占总词汇量的比例则从8%增加到14%,增加非常显著,这说明儿童掌握语言的规律是从具体到抽象。
通常情况下,“名词—动词”、“动词—名词”结构是儿童最早掌握的短语结构,随后掌握的为“介词—名词”、“否定词—动词”、“名词—动词—名词”等短语结构,30个月时有90%左右的小儿能掌握基本的短语结构。根据这些规律,我们建议教自闭症儿童说话应从“这是什么(物品、人物)”开始,鼓励他们说出所认识的事物,使他们经历“听—理解—模仿—表达”的过程。
妈妈把小明喜欢的汽车玩具放进盒子里,然后打开盒盖,问小明“这是什么?”并辅助小明说“汽车”,并把汽车递给了小明。如此反复,让小明慢慢学会了“汽车”这个词语,并逐渐让小明把“这是什么”和汽车联系起来。随后,妈妈再在盒子里加入一样“中性物”,不一定是小明喜欢吃的或玩的,可以对小明来说无所谓的东西,比如纸巾。然后妈妈问小明“这是什么”并辅助说“纸巾”再递给孩子。小明妈妈如此反复训练的目的是告诉孩子,碰到不知道名称的东西可以问“这是什么”,从而促进他主动发问的动机。
值得注意的是,教儿童说话时需注意一些技巧,比如语调要夸张、语速宜较慢、发音须清晰,我们称之为“妈妈语”,此外,还应当及时应答和延伸扩展小儿所表达的语言。当孩子儿童主动提问时,也就表示,他的语言发育已经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4、改善家庭环境,促进孩子语言能力发展
多项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因素对小儿的语言发育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家中房间数多可能会减少小孩与父母同处一室的机会,减少了小儿无意中听见父母谈话的机会,导致小儿学习语言的机会相应减少;由父母亲和祖父母共同照顾的儿童的语言发育进程得分高于仅由父母亲照顾的儿童;在12~18个月期间,母亲花更多时间与小儿共同活动将会使小儿在18个月有较多的词汇量;在核心家庭中,如果儿童的父亲性格内向,则儿童就可能缺少一半的语言刺激;因此,更集中的居住环境、更多的语言和沟通对象、更长的相处时间、更活泼的家庭气氛,对于促进自闭症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可以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小贴士:关于训练时间
一般来说,语言训练时间与训练效果是成正比的,因此,足够、持续、连贯的语言训练非常重要,不管自闭症儿童每周接受正规语言治疗师的训练是多少小时,家长都应当尽量每天抽出30分钟到一个小时的时间进行家庭训练,并对每天的训练内容及孩子的反应做好记录。此外,关于训练时间的分配,则应当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调整,一般可以是15-30分钟/次,2-3次/每天。
最后,我们应当记住,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所有的训练,都应当是在玩中教,玩中学,让孩子主动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我们要做到多鼓励,可以针对孩子的实际表现做出具体、准确和适度的表扬。
正确认识“失败”
对于自闭症儿童语言障碍的训练,如果没有取得我们“预期的效果”,或者说孩子没有从自闭症当中“康复”,我们也不能认为自己和孩子是“失败者”,或者认为孩子在学校及生活中需要“极大的”协助,更不能认为孩子永远无法与人沟通。实际上,即使我们拥有良好的技术,不断的努力,也许我们仍然不能够让我们的孩子看起来与同龄人毫无差异,如果说“治愈自闭症”只是一个够不够努力的问题,那么许多孩子的家长所付出的巨大努力,早已经足够让他们的孩子“痊愈”了。
我们看到过许多由家长所写的关于自闭症康复训练的书籍,大部分作者的孩子都从治疗当中获得了明显的进步,甚至有些作者声称他们的孩子已经从自闭症中“康复”。然而事实却是,即使我们使用了先进的方法和技术方案,绝大多数的自闭症儿童还是不会“完全康复”。因此,不能把“康复”或“治愈”看作成功的标准,不能认为如果没有“治愈”就认为我们的努力是“失败”的。
事实上,几乎每个孩子都会在积极的干预下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这本身就已经足够让我们去继续努力,不断尝试。正如普通孩子当中也有一部分会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好,有的也未必能取得“成功”一样,我们不需要拿自己孩子的人生道路去和别的孩子作比较,请更多的关注他的优点,也许这会使我们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最后,我们还想表达这样的一个观点:作为家长,我们是孩子取得不断进步的唯一保证,如果我们自己都不能面对现实,也许孩子就会失去本该获得的机会,虽然孩子患有自闭症这一现实会占据你的生活,但不时从这个“疾病诊断”当中走出来,去和外界接触和互动,回复自己应该享有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请记住这样的一句话:“照顾好自己,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