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自闭症孩子出现了各种偏食挑食的情况,家长们都很担心孩子的营养问题。有些孩子到了七岁了个头还跟五岁的孩子差不多。这样的担忧和焦虑难免让家长着急,做微量元素检测似乎变成了必要的举动。
微量元素,虽然在人体内的含量少到以微克计算,但是却成为困惑数亿家长的一块大心病:孩子到底缺不缺?
如果报告单上的结果都正常,那么皆大欢喜;如果结果显示偏低了,那家长就开始掏钱买钙铁锌镁等营养品回家给孩子补上。这恐怕是很多家长都有的想法:缺什么元素就补,都是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有问题么?问题就出在“微量元素检测”上面了。
微量元素检测靠不靠谱?
首先,国家卫计委对于微量元素检测的态度:
事实上,2013年10月3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已经发生通知,明确表示:非诊断治疗需要,禁止各类医疗机构针对儿童开展微量元素检测。
原来,曾经有一段时间,儿童微量元素检测存在过多、过滥的问题。各种不负责任的宣传,使家长甚至许多医疗机构的专业人员,都把微量元素检测当成常规项目,当成是评价儿童体内营养素状况的依据和标准。
“儿童不吃饭,是缺锌”、“钙锌同补,增强吸收”,耳熟能详的广告语背后,隐藏着一条涉及人群数量庞大的利益链条:检测微量元素——缺乏某类微量元素——开出补充微量元素的保健品。
网易做了一份问题为“作为家长的你,被坑了吗?”的调查问卷,88.5%的受访者表示“曾带孩子查过微量元素”,70.5%的人表示是“在医生建议下做的”。
网友“以人为鉴知得失”则称,自己遭遇了一回“乌龙事件”。他表示,孩子六个月大时上妇幼保健院例行体检,被测得骨质密度偏低。专家诊断为“缺钙”,其后又建议再测微量元素,采的指血,结果出来后,令他很无语:“除了钙不缺,其他的铜、锌、铁都缺。我该信谁呢?”
有家长表示,给孩子测微量元素就跟让他补习一样,且不说补习效果如何,看着别人家孩子补习,不给自己孩子补习心里过得去吗?“微量元素测测也无妨,当个参考,如果真不测的话,说实话我是不放心的。”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曾专门就这一问题进行论证。结论是:大多数医疗单位微量元素检测结果,在诊断微量元素缺乏方面,参考意义不大。据了解,国内外关于微量元素检测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方法。
临床上诊断相应微量元素缺乏,需在儿科医生详细病史评估及体格检查的基础上,根据需要选择正确的检测方法和实验室指标进行检测。
家长一定会有疑惑,孩子到底要不要做这项检测呢?首先我们必须知道,微量元素到底是什么,都有哪些。
微量元素有哪些?
微量元素,家长们可能更多地会想起给孩子购买的
补铁、补锌、补钙的保健品,但不仅仅只有这几种。目前多数科学家认为,生命必需的元素共有28种。
在这28种生命元素中,按体内含量的高低,可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指的是占体重0.01%以下,且为人体所必需的一些化学元素。如铁、硅、锌、铜、碘、硒、锰等。全部微量元素只占人体总重量的约0.03%。
虽然微量元素在体内微乎其微,但这些元素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
微量元素在人体中的主要功能:
1、运载常量元素,把大量元素带到各组织中去。
2、充当生物体内各种酶的活性中心,促进新陈代谢酶在生物体内是许多化学反应必不可少的催化剂而许多微量元素却是酶的组成部分或激活剂。例如锌与200多种酶的活性或结构有关。
3、参与体内各种激素的作用。如锌可以促进性激素的功能,铬可促进胰岛的作用等。
微量元素检测名不副实?
大到三甲医院的专门检测业务,小到药房门口摆的小诊台,家长可以带孩子做微量元素检测的地方众多。而做一次检测,家长会得到一份比较常见的微量元素报告单,比如:
家长们对照前面提到的微量元素定义就会发现,检测项目并不只针对“微量元素”。其中,钙、镁都属于常量元素,而铅则属于可能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元素,虽然含量甚微,但也不应归为微量元素。
检测这些元素,是因为长久以来,家长都非常关注宝宝是否“缺钙”,是否存在“铅中毒”,使得钙、镁、铅等非微量元素也成了微量元素检测中的必查项目,让这项检测变得名不副实。
目前,用于微量元素检测的标本主要是头发和血液(包括静脉血和末梢血)。以头发作为检测标本,但会受头发清洁程度、发质、个体生长
发育程度和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影响,甚至残留的洗发液都会干扰检测结果,所以这种检测方式得出的结果临床价值非常有限。
而通过手指取血,可能会有组织液或外界的同种元素在取血过程中混入,造成结果偏低或样本污染,也不是可靠的方式。通过静脉取血的检测方式能比较准确地反映血浆中各元素的含量,可测得的只是血浆内各元素水平,其结果不能反映体内微量元素整体状况,也不能作为体内微量元素缺乏的诊断依据。
通过微量元素检测,评价儿童体内营养素状况,是一个误区。
没事补点微量元素没坏处?
有的家长可能会觉得,虽然微量元素检测结果不能反映孩子体内的实际状况,但是为了防患于未然,额外补充一些微量元素,孩子身体需要的时候总能用上,应该没有坏处吧?
其实,这样的做法可能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伤害。
1.补过头影响元素平衡
各元素在肠道吸收的过程中,存在竞争关系。比如钙、铁、锌、铜等,都是二价阳离子,在胃肠内吸收途径相似。其中一种元素多了,就会抢占其它元素的“运力”,因为运输这些元素的细胞数量有限。锌补多了,会影响铁的吸收;
钙补得过多,锌、铁的吸收就会减少。如此一来,滥补微量元素反而导致机体微量元素代谢失衡,甚至越补越缺,造成免疫力下降。
2.补得过头可能中毒
既然微量元素之所以是微量存在,就说明大量的这些元素是不必要的,甚至会带来危险的。
以锌为例,缺锌可以引发一系列的疾病,如生长停滞、青春期性发育迟缓、厌食等。因此锌缺乏时,不少家长热衷于给孩子服用锌的补充剂。一般膳食中的含锌量不会引起中毒,但是如果通过锌剂这种药物来补充,就有可能出现锌中毒。急性锌中毒可以引起惊厥、昏迷、脱水和休克,以致死亡。慢性锌中毒则表现为食欲不振、
精神萎靡、血清铁和血清铜下降以及顽固性贫血,而如果过量补锌则会造成胃肠道不适、腹泻、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3.“缺啥补啥”为的是钱而不是孩子
怂恿家长们给孩子补微量元素的,是商业运作的利益。除了检测费用这一块,按照“缺啥补啥”的理论,将各类补充微量元素的保健品推销给家长们,也是利益所在。
特别是自闭症儿童的家长。由于很多自闭症儿童因为肠道原因或多或少都会出现偏食、挑食的问题,又很难改善,许多家长都想着宁可信其有,买了微量元素的营养液给孩子补补。
在网络调查中,在孩子被查出来缺微量元素后,65.7%的家长购买了相应的微量元素补剂。“花了80元检测,结果略微缺锌,医生给开了150元的补锌冲剂。”有家长如是称。
实际上,只有极个别真正存在吸收、利用障碍的孩子,比如
早产儿、某些先天性
遗传病患儿,或者存在不明原因的慢性腹泻、反复呼吸道感染、严重偏食、挑食等情况,经专业儿科医生评估后,才有可能需要进行微量元素检测。
而且,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化验结果也只是作为辅助参考,需要儿科医生结合临床情况综合评估和正规治疗,而不能单凭一份实验室报告就进行判断。
对于很多自闭症儿童来说,他们出现了肠胃相关的症状,更多是因为其倡导菌群跟其他孩子存在种类和数量上的差别导致的。其微量元素的指数只能作为一个参考指标,并不能直接反应孩子存在的问题。而一味的补充微量元素也无法解决这些孩子最根本的问题。
膳食平衡才是最佳营养方式
预防微量元素缺乏,最重要是平衡饮食。因为食物中含有各种各样的微量元素,只要不是严重的偏食挑食,日常摄入的就足够了。如果长期偏食就易导致微量元素的缺乏。
特别是自闭症孩子,很多都是长期偏食的情况。因此家长们要额外注意孩子是否出现一些免疫力低下的表现,比如容易生病、病程长、易复发、食欲不振和睡眠欠佳等。还有一些特别的表现,例如缺锌会出现指甲白斑、易感冒、耳鸣和多动症等症状。
家长们需要尽量帮助自闭症孩子多摄入粗粮。很多孩子喜欢吃面食等精加工的食物,其实会使许多有益元素流失。而且有不少家长提供了一堆包括微量元素在内的多种保健品、补充剂来维持健康,有点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