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帮助孩子完成任务的具体方法,要想较顺利的使用这些方法,有一个前提,就是我们首先要成为受星宝欢迎的家长和老师,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孩子见了我们就如耗子见了猫一样害怕,要么反抗躲避,要么在巨大压力下不情愿地完成任务,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
怎么才能让情感表达方式异于常人的
自闭症孩子喜欢上我们呢?我得把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创始人巴普洛夫他老人家请出来跟大家聊一聊。
身为生理学家的巴普洛夫一直不喜欢称自己还是一位心理学家,他当年甚至根本瞧不上心理学,他认为心理学所分析的“意识”、“心灵”等概念看不见摸不到,而他的实验室里的研究才是科学。没想到他后来的研究进入了心理学领域,其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还被行为主义学派所吸收,并成为制约行为主义的最根本原则之一,事物的发展总是如此具有戏剧性。
言归正传,经典条件反射的实验大家众所周知,每次实验人员给狗狗呈现食物时都配上铃响,铃响是中性刺激,狗狗慢慢就学会了只要听到铃响但没有食物时,也能分泌唾液。食物是引起狗狗分泌唾液的刺激,中性刺激如铃响跟食物结合后,狗狗就会对这个中性刺激产生反应。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仔细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很多东西的好恶是不是就是这样形成的呢?这样的例子非常多。
记得哥哥小时候特别淘气,姥姥家养了一只很听话的大黄狗,哥哥一去姥姥家就骑在大黄狗身上折磨它,以后哥哥一出现在大黄狗面前,即便不折磨它,它也会面露狰狞汪汪叫唤。小动物都能建立这种条件反射,人也是如此。贾宝玉见了贾政就如耗子见了猫,就是因为贾政就从没跟贾宝玉好好说过话,他即便心里对贾宝玉满意嘴上也不说,依然要教训他。
我们在工作中总会遇到喜欢的人和不喜欢的人,一开始我们对别人的感觉其实是中性的,后来为什么自然而然分成喜欢的人和不喜欢的人呢?对于不喜欢的领导我们甚至一看见就紧张躲着,对于喜欢的人看见就开心呢?原因就在于跟他们身上的能引起我们愉悦感或者厌恶感的刺激有关系,这些刺激跟他们本身结合起来,使得他们本身变成了引起愉悦感或厌恶感的刺激。
比如若哪位同事见面就说好话夸你,你当然会一看见他就开心。有的人见了面就挑毛病,一张嘴就没好话,本来很漂亮一件衣服TA非要在犄角旮旯挑出个线头,如此几次,若再见到TA,TA什么都不做都不说我们心里就会充满厌烦之心。但有很多人以毒舌为傲,认为良药必须苦口忠言必须逆耳,心直口快的人是好人,嘴上抹蜜的人是背后捅刀的坏人,我非常不认同这种非黑即白的看法,良药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为什么不能好好说话呢?
我在十几年的教书生涯中,接触到很多家长,当然我的同事也都是教育工作者,很多人是不会跟孩子聊天的,当然也包括我自己,总想着把最正确的东西教给孩子,于是我们总是带着一种评判和权威跟孩子讲话,一张嘴不是问作业写完了没就是“这不行”、“这不对”、“你不能”,要么“你应该怎样怎样”说教一番。
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想一想,有人总用这种方式跟我们说话,我们会喜欢他吗?我肯定不会喜欢的。本来这个人对我来说是中性的,但他一张嘴说出的话让我不喜欢,我也就把他跟不喜欢的话联系在一起,从而不喜欢这个人。
有一位妈妈聊到孩子跟她很有隔阂,性格又内向没有朋友,好不容易跟班里一位性格外向的同学交了朋友,她就让孩子把同学带家里来,她说:“你应该跟他交朋友,应该把他邀请到家里来。”我说:“也许孩子有孩子的相处方式,并不见得要来家里,而且这么说好像是在命令孩子。您试着换一种表达,不去评判不去发命令,而是聊天,比如:这同学真有趣,你们班有这位大神大家都得笑死吧。”
妈妈听了恍然大悟,她说以前都没有意识到跟孩子一直不是聊天,而是指导和命令。当然,作为成年人,即便我不喜欢某人,若因工作原因必须跟他合作,我也会去克服。但孩子作为未成年人,要求他做得跟成年人一样,是不是强人所难呢?
前面铺垫了很多,貌似跟
自闭症儿童没关系,其实道理是相通的。很多家长群里说孩子一进机构就反抗,不喜欢去学校,是因为那里有他不喜欢的东西或者老师,甚至有一位家长说她的孩子机构下课后脖子上有红手印。如果我们去某个地方遭遇了这些,下次再去是不是也得深呼一口气,更何况自闭症的孩子呢?有些老师担心搞不定孩子,一开始就用狠招,孩子能不怕吗?有些家长见到孩子就各种训练各种教,孩子能不烦吗?
那我们反过来想一想,让星宝喜欢上我们就不难了,在没有训练项目的时候,我们要经常跟孩子说好话,总跟孩子笑眯眯,给好吃的,陪孩子玩他喜欢的游戏,先把自己跟愉悦的刺激联系起来,让自己慢慢变成强化物,孩子一见到我们就开心,再做训练项目的时候自然会顺利很多。作为老师而言,先跟孩子建立相互信任和亲密关系,再进行干预,效果要好很多。
家长和老师也会有担心:这样的话孩子会不会被惯坏呢?孩子是不是就管不住了呢?也不只一位老教师告诫过我:对学生不能惯着,不能总这么笑眯眯,否则他们不怕你,没规矩,你以后就管不住学生了。就我看来,建立和谐的
亲子或师生关系与进行专业有效的教育并不矛盾,关键在于施教者能否收放自如,根据孩子的反应不断调整策略。
我并没有觉得厉害老师教出来的学生会比有亲和力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更有规矩,学生往往是看到厉害老师就暂时假装听话,老师一离开立即露出原形,无法内化成自己内心的要求。我也没有看到严苛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会比民主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更有教养,反而后者孩子不仅自信,还会自觉自愿的遵守规则。
总之,跟孩子相处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修行,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办法,需要我们不断开动脑筋运用智慧,陪伴孩子慢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