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病知识 > 资讯 > 为何有的人如此暴力?看看这篇文章怎么说

为何有的人如此暴力?看看这篇文章怎么说

2018-03-05 来源:精神时间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某些精神障碍患者的敌意及冲动性明显增加,治疗依从性差,易发生暴力行为。一项初步研究显示某些症状,尤其是酒精中毒、大剂量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可在24小时内诱发暴力行为。

 精神科医院的一大「特色」就是病房大都是封闭式,除了精神病患者自知力不足难配合治疗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精神病患者的暴力行为,尤其是双相障碍及精神分裂症患者。《国家精神卫生法》有明文规定,任何伴有伤人、自伤冲动行为者,监护人有权强制其入院治疗。

 
某些精神障碍患者的敌意及冲动性明显增加,治疗依从性差,易发生暴力行为。一项初步研究显示某些症状,尤其是酒精中毒、大剂量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可在24小时内诱发暴力行为。该研究中未达20%患者被诊断为精神障碍,未与正常人分开对比。由于样本量的限制,无法进一步讨论。
 
目前关于精神障碍患者暴力行为的研究逐渐增加,但其中的时间效应一直被忽视,诱发暴力的相关因素仍不明。我们知道,对于非传染性疾病尤其是心脏疾病来说,诱发因素在预后好坏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此说来,要想在精神科暴力预防中有进一步的突破,解决这些问题是关键之一。
 
正常人发生暴力行为也是常见现象。遭遇暴力、意外伤害、父母丧失或是自小生活环境等因素都会诱发暴力,那么精神障碍患者暴力行为的诱发因素是否与正常人一样?为此Amir教授及其团队开展了此次研究,明确精神障碍患者发生暴力行为的可能诱发因素,探讨其与正常人的差异。结果发表在2016年6月13日的JAMAPsychiatry。
 
该研究观察了瑞典从1958~1988年期间出生的高达300多万居民,包括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患者及正常人。主要的诱发因素有2项生活事件(暴力遭遇、父/母去世)、3项伤害相关触发因素(自残、外伤性脑损伤、意外伤害)及药物中毒。所有的被试在200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15日之间由以上任一因素诱发并在一周以内发生的暴力行为都将被记录。
 
为了排除基因、生长环境等非时间性混杂因素的干扰,还设计了个体对照。随访16年结果显示发生暴力行为危险性由高到低为: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正常人。其中遭遇暴力是诱发暴力行为的最高危险因素。相比于一般情况下9~22次/10000人,遭遇暴力引发暴力冲突可达70~177次/10000人。
 
暴力行为与诱发因素存在明显的时间相关性,再次证明危险因素的瞬时效应。这一点在遭遇暴力中尤其明显。诱发因素引发暴力行为在患者组与正常人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但除了父母丧失这一因素之外。精神分裂症患者丧母/父后发生暴力行为的可能性比正常组高五倍。
 
不管是患者还是正常人,发生这些危险事件后,自己及家人都要有一定的警惕和干预,尤其是家人及亲密朋友的帮助,会有效的降低犯罪率、暴力行为。目前出现了包含医生、护士及社会工作者等多学科合作团队,对危险人群进行简短的综合干预,希望能进一步降低犯罪率,如果这种简短干预有效,那么我们希望可以拥有更多这样的团队,扩大干预范围。
 
本次研究中还有一个有趣的发现。自残可以增加人际冲突的危险性。这与之前人际关系导致自残的结论有所不同。因此在今后评估自残患者尤其是伴有精神症状时,除了评估其自残风险,还需评估人际冲突风险。
 
当然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因为研究随访的人员多,主要依据国家犯罪数据,程度较轻的暴力行为并未记录在案,这些数据的缺失也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及适用性。有时精神障碍患者发生暴力行为,我们很难确定其是由于诱发因素还是疾病急性期造成的。
 
但是这项研究的意义还是不言而喻的!如此大样本的随访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的了解精神障碍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的诱发原因,还提示我们在诱发因素早期即开始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后续的研究中还需关注这其中的潜在机制,以及短期内的快速干预方案,这都有助于我们降低精神障碍患者乃至正常人的暴力发生率。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