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孤独症患儿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质”的缺陷,他们不同程度地缺乏与人交往的兴趣,也缺乏正常的交往方式和技巧。具体表现随年龄和疾病严重程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其中以与同龄儿童的交往障碍最为突出。
婴儿期患儿回避目光接触,对他人的呼唤及逗弄缺少兴趣和反应,但对音乐及广告的声音刺激有反应,没有期待被抱起的姿势或被抱起时身体僵硬、不愿与人亲近,缺少社交性微笑,不观察和模仿他人的简单动作。
幼儿期患儿仍然回避目光接触,呼之常常不理,对主要抚养者常不产生明显的依恋,对陌生人缺少应有的恐惧,缺乏与同龄儿童交往和玩耍的兴趣,交往方式和技巧也存在问题。患儿不会通过目光和声音引起他人对其所指事物的注意,不会与他人分享快乐,不会寻求安慰,不会对他人的身体不适或不愉快表示安慰和关心,常常不会玩想象性和角色扮演性游戏等。
学龄期随着年龄增长,患儿病情逐渐改善。与他人的目光注视日渐增多,对父母及其他亲人变得友好而有感情,但仍然不同程度地缺乏与他人主动交往的兴趣和行为。虽然部分患儿愿意与人交往,但交往方式和技巧依然存在障碍。他们常常自娱自乐、独来独往、我行我素,不理解也很难学会和遵循一般的社会规则。
成年期患者仍然缺乏社会交往的兴趣和技能,虽然部分患者渴望结交朋友,对异性也可能产生兴趣,但是因为对社交情景缺乏应有的理解,对他人的兴趣、情感等缺乏适当的反应,难以理解幽默和隐喻等含义,较难建立友谊、恋爱和婚姻关系。
如何远离儿童孤独症?
一、以唤起同感的相处方式,使孤独症儿童感到被接纳。
孤独症儿童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圈子内,独自享受,他们的内心不丰富却很纯洁,他们吝啬向他人投去一束眼光,但会为一只小小的蚂蚁蹲上半天,乐得呵呵直笑。由此,去发现孤独症儿童的喜好,保持一份童趣,领略他的世界与他共欢愉,与其建立亲情、友情,唤起他的同感,感到自己被接纳的同时接纳别人,方能配合的教学。
二、以柔性接触的对待方式,使孤独症儿童稳定学习情绪。
“让孩子得到情绪上的成长,满足他某些发展上的需要,并获得自我结构上更统整的层次和情感控制的统整。”这句话诠释了情绪与发展间的密切关系,让孤独症孩子走出孤独,避免焦虑、恐惧,得到情绪上的成长,对于他们较好的参与学习活动起着独特的作用。如何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使他们以积极稳定的良好情绪贯穿教学活动始终,应坚持柔性教育,为他们营造轻松愉悦的环境,让他们体会到置身其中的快乐,让他们从中感受到你温馨的深情,从而抑制了不良情绪的产生,还能使已有的不良情绪向好的情绪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