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理论及心理治疗的技术是著名的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的。后来又经过了100多年,许多著名的精神分析学者们的不断补充和发展,形成了现代精神分析的一系列理论和治疗技术。
精神分析对于心理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都有深远的影响,是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理论与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时至今日,精神分析与认知行为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家庭治疗一起,被称为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四大流派。
精神分析心理治疗的视角
精神分析治疗的关注点是来访者或患者(以下均称为患者)的内部精神世界以及早年的生长经历,探索家庭养育环境、精神创伤等因素对人格结构及行为模式的持久影响。
前来心理门诊寻求帮助的,往往都是遇到较为严重的心理困扰,甚至出现精神症状的人。精神分析治疗师不仅关注症状,还要通过访谈了解患者的成长经历以及存在什么样的精神创伤,精神创伤以怎样的方式影响着患者,使其遭受困扰。
所以,精神分析治疗不仅仅关注外在的某个行为表现,也不是以训练矫正的方式帮助患者。比如在行为治疗的系统脱敏疗法中,对一位成年了还害怕毛绒玩具的患者,治疗师可能会让他在放松技术的帮助下慢慢接近毛绒玩具,最终达到脱敏的效果。但精神分析治疗就不一样了,它更关注为什么一个成年人还会害怕毛绒玩具?这个绒毛玩具对他来说有什么象征性意义吗?或者另外一些患者,为什么会害怕空旷的、密闭的场合,为什么会超出常理地怕脏,并强迫性地反复洗手等。在症状形成的过程中,患者经历了怎样的心理过程?他们的内在心理冲突是什么?除了症状之外,患者建立和维系亲密关系的能力、一般人际交往能力,以及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的能力是怎样的?
在一定程度上,精神症状可以视为个体心理防御的产物,或者防御失败的产物。每个患者的生活经历都是个体化的,如果能多了解他的内心活动,就会对症状的意义有更多理解。比如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一位双相障碍的患者,在躁狂相的时候很欣快、愉悦、自感无所不能,其实防御的可能是抑郁情绪,患者夸大的无所不能感,可以防御抵抗自己的卑微、弱小、无助的感觉。当然,提到心理防御,那一定是潜意识水平上发生的,患者内心感受到的是“我真的无所不能”。
临床上,患者表现出来的症状永远只是“冰山”一角。很多患者在亲密关系、人际关系及适应环境上都有不同程度的障碍,比如他可能非常敏感,容易觉得别人不喜欢他,很难在团体中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因而很难施展自己的智慧和才华。这样的人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他人中性的评价或者轻微的批评,都会被感知为是对自己的否定,继而表现出退缩的行为,回避与大家的交往。什么样的内在精神活动导致了这样的外在行为?为什么患者会有这样一个反复呈现的模式化的反应?精神分析治疗的一个内容就是帮助和陪伴患者一起回溯成长经历,包括他的记忆及其感受、他的幻想,也包括他当下的感受、想象以及梦境等。
其实,人类的正常行为和异常行为是连续的,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个正常人在极端情况下,也会出现异常行为——被逼急了会发怒,会拍桌子、砸东西。这要看与客观情景是不是衔接的,是不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是的话,那就是对环境的一种即刻反应,反应的强度可能过大过激,但如果能很快调整,那就是相对正常的。所谓精神障碍,是患者的情绪、行为与现实不相吻合,且持续的时间较长,影响到患者的适应现实能力,损坏了社会功能。较为严重的精神症状甚至是完全出于自己的幻想,或者症状与精神创伤的经历联系在一起。
传统的精神分析治疗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有了很多改变和提高。特别是对心理病理损坏较为严重,即因精神创伤导致的心理发展缺陷的患者,精神分析治疗师会更多采用现代精神分析的治疗技术——首先是动力学的诊断评估,然后帮助患者建立和发展对内心体验的察觉和理解能力,进行言语化和心智化能力的促进和提高。这样的精神分析治疗通常不同于传统的精神分析技术那样的躺椅式和高频次的会面,而是一般每周1-2次的会面治疗,每次50分钟。
精神分析治疗师与患者的关系
精神分析治疗师与患者的关系是助人和被帮助者之间的关系,但不是简单的医患关系,而是更深入的、以心理治疗师专业背景(包括专业伦理)为基础的互动关系。它渗透着治疗师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与理解、科学严肃的工作态度,以及中立节制的工作原则。
在欧美国家,精神科医师通常都会接受包括精神分析在内的心理治疗与技术的专业培训。他们虽然并不一定直接为患者做心理治疗,但这些知识和受训背景会帮助医生更深入地理解患者,在进行精神科症状学的问诊、访谈、查房时,能够对患者保持人文关怀的态度,并从症状学、心理发展水平、人格结构等多角度为患者做出诊断,进而制定临床治疗与干预的方案。当患者接受到这样的治疗和服务时,从内心会感到被理解和尊重,因精神障碍而感受到的“病耻感”会相应的减轻,对治疗的依从性也会提高。
另外,精神分析治疗师和患者的关系更像是一对“工作搭档”,当然前者具有引导的作用,治疗师让患者感到信任和安全是第一位的。精神分析治疗中有一个常用词叫“容器”,精神分析治疗师就是容纳来访者的一个容器。在一次又一次的治疗中,在诊室里,患者的喜怒哀乐始终都是被尊重的,都是试着被理解的,患者的内心会感到安全,会有释放,最重要的是开始理解和读懂很多之前困惑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精神分析治疗师起初像个母亲或家长,慢慢的更像一个陪伴者。当患者获得自己解决困难的能力时,治疗便可以结束了。
精神分析治疗的三个特点
精神分析治疗师会运用移情和反移情进行心理治疗的工作,即用觉察到的患者对治疗师的情绪情感反应,以及治疗师自己对患者的情绪情感反应进行工作。这是精神分析治疗的第一个特点。
移情是患者对治疗师的反应,这些反应不一定是负性的,它有正性、积极的一面。比如在治疗的早期阶段,患者常常有对治疗师权威感的认同、仰慕、信任,这种移情关系是正性的、健康的,能够促使患者开始一次新的尝试。
当然,负性的移情也有,且经常发生。比如,患者起初可能把治疗师极端理想化,随着治疗的进行,他对治疗师的理想化不断减低或消失,甚至越来越失望;或者患者本身是很敏感脆弱的人,在他从小到大的生活经历中,很少感受到被人尊重和喜爱,因此他总觉得自己被人轻视甚至贬低,于是在治疗中也很容易感受到治疗师在轻视、贬低自己。比如治疗师偶尔晚来几分钟,他会觉得这是在轻视他,会感到“我很差劲、我不值得治疗师喜欢,治疗师一定不会怠慢其他有身份地位的人”等等。此时患者会对治疗师产生很多负性移情,甚至会有愤怒和表达不满的言语,有时会出现迟到、爽约、忘记治疗约定,或者自行终止治疗等行为。患者与治疗师互动和交流的方式及言语,与其内在心理结构发展水平和缺损程度是有关的,心理结构缺损越严重的患者,对治疗师的需要越像婴幼儿对母亲一般,比如“我一周一次的治疗频次不够,我一次50分钟不够,我还想要你的私人电话”等等。当这些要求达不到满足的时候,患者会有挫败感,会有各种各样复杂的情感反应,也容易情绪化地付诸行动。
移情和反移情作为任何人际互动中必然出现的反应,在心理治疗中是一定要发生的,而且移情呈现的更多是患者早年与他父母或养育者的亲密关系模式。从移情中,创伤经历带给患者的影响会呈现出来,他会暴露心底软弱的部分,在亲密关系和人际关系中经常发生的模式化反应也会投射给治疗师。而精神分析治疗师正是要抓住这些内容,与患者一起工作。因此,移情不是治疗中出现的问题,而是必然出现的一个现象。精神分析治疗是唯一对移情进行工作的心理治疗流派,而且是非常有效的。因为如果不对来患者出现的移情进行工作,真正的心理修通是无法实现的。
提到移情,就必然有反移情。反移情是指治疗师被患者激活的情绪体验和行为表现。反移情的话题在此不过多深入了。
通过治疗关系,精神分析治疗会修正或“矫正”患者原有的负性的情感体验,这是精神分析治疗的第二个特点。
虽然治疗开始时,患者常常感觉到治疗师是权威的、严肃的,甚至是有心理距离的角色,有时会在移情中感受到与自己小时候的父母一样的严厉。但随着治疗的进行和深入,患者会体验到与小时候严厉的父母在一起时不一样的感受——因为治疗师的态度始终是开放的,是允许甚至尊重自己内心可以有不舒服感觉的,是可以接纳自己对他的失望的,而且愿意与自己一起讨论这些感受。往往此时,患者会想起儿时的经历,会开始反思自己的问题,比如自己不能忍耐等待,容易理想化,内心中想成为治疗师唯一的或者最重要的那个患者等。于是,那些停留在患者内心深处的亘古不破的东西开始松解了,更重要的是通过不断讨论、解释、理解,患者会产生新的体验,他逐渐能够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反应,认识到自己内在的、固有的习惯性反应,并容纳和试着理解这种反应。在此基础上,患者对现实情景的理解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获得提高,他开始能用更为客观的视角看待他人的行为,能够把事物或者他人的不同部分整合起来看待。
那些由于父母养育方式不当而怨恨父母的患者,在治疗师的帮助下会试着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这个过程也常常伴随着患者的泪水。“为什么那个时候,爸爸妈妈会用那样的方式对待你?”有些患者会谈起父母的身世和经历,这意味着他们开始从家族历史的角度去诠释父母对待自己的行为,并在心理上开始对自己童年坎坷或不幸经历的哀伤历程,随之对父母的怨恨会逐渐减少。
经典精神分析治疗的技术是在对患者共情的基础上,通过面质、澄清、解释来达到修通的目的,现代精神分析的治疗技术更注重对患者情绪情感反应的实时回应,促进患者的言语化和象征化能力。但不论是经典,还是现代的技术,精神分析治疗的重点都是深层次的心理世界。
精神分析治疗的第三个特点是对治疗设置的重视。当然,治疗设置在所有的心理治疗中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心理治疗的设置相当于一个框架,一个平台。有了设置,才能理清治疗师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是非私人的,是工作关系。设置包括外在的和内在的两个部分。外在的设置指的是约定的时间、地点、费用,就像契约一样,是两个成年人达成协议后要做到的事情。当然设置也有灵活性,比如说如果一方临时有要事,最好按约定提前两天,或最晚一天通知对方。
设置的内在意义,首先是不建立个人的关系而尽力维护治疗联盟。比如今天到患者家里去了,明天到附近的茶馆,这在心理治疗中是绝对不可以的。还有,设置的意义在于稳定性和连续性。心理治疗需要建立一个“私密”的工作关系,患者的精神创伤以及内心的脆弱在治疗中会呈现出来,需要治疗师的深度共情和理解,也需要为患者保密。在对精神创伤进行工作的时候,患者很容易对治疗师产生依赖,会出现许多需求,比如遇到困难时很想随时随地得到治疗师的帮助,“如果我和治疗师成为朋友该多好?如果我有这样一个姐姐、哥哥、妈妈该多好?”这常常是患者的内心愿望,也是前面所描述的移情反应。正因如此,治疗师不能打破工作设置,不能跨越治疗关系的界限,比如未经思考和讨论就给予患者额外的时间,给予私人电话号码等等。如果治疗师这样做了,可能是在反移情驱使下付诸的行动。
当然,坚守治疗设置并非要求治疗师做一个冷酷无情的人,而是强调在治疗关系中,任何改变都是有意义或有原因的,治疗师的第一要务是对患者需求的理解,而不是直接满足。因为心理治疗的目标是帮助患者获得能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停留在需要别人供给才能获得满足的状态。
治疗设置就像一个承诺,就像大人对孩子的承诺,让患者对治疗有预见性,明确精神分析治疗是连续的、稳定的,治疗师是让自己感到安全可靠的,但关系又是有清晰界限的。临床上,对一些心理发展缺损较为严重的患者来说,他们的心理承受力脆弱,情绪反应常常不稳定。因此,设置相当于一个坚实的平台,无论患者是怎样的反应,治疗师始终会有一个恒定的态度,“我是接纳的、认真的,我是尊重你的,我们的工作是建设性的,而且我是守信用的”。当患者感受到,无论我这里发生了什么,每周的这个时间治疗师总会在那里等我,并与我一起分享我的喜怒哀乐,与我一起深入理解我的内心世界,这个过程经过足够的累积后,患者会逐渐认同、内化治疗师的稳定感,最终达到能够容纳自己的内心空间,并开始试着用不同于既往的视角和心态对待他人和生活。
在一次心理学学术盛会上,笔者与清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刘丹教授、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心理科陈向一教授共同主持的《代际创伤与自我疗愈》工作坊爆棚,很多参会者不辞辛苦足足在地上坐了3个小时。显然,来自全国各地的专业人员对这个话题怀有极大的兴趣和期待。
我们的工作坊是从一部名为《茉莉花开》的电影开始的。这是一部2004年上映的影片,由章子怡、陈冲、姜文、刘烨、陆毅等演员出演。电影向我们展示了家庭系统的代际传承模式——家族创伤是如何一代一代传承,家庭又是如何调动系统内的资源应对。
《茉莉花开》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20世纪30年代,“茉”是一个纯朴的青年女性,跟单身母亲住在一起。一心想当电影明星的“茉”很快被电影厂的老板看上,并成为被老板包养的女人,怀上了女儿。被抛弃后,“茉”回到母亲家,发现母亲与一个陌生男人生活在一起,且时时都会表现出对自己的敌意。最终,母亲因为“茉”与自己的男人有染而自杀。“茉”生下了女儿,遵从母亲的意思取名为“莉”。
“莉”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她主动跟出身工人家庭的周洁恋爱结婚。不能生育的“莉”收养了女儿“花”,但因为“花”与丈夫的交往产生误会,导致丈夫自杀。
后来,“花”作为知青从下放的农村回到上海,相处几年的男友考取了大学,临行前两人领了结婚证,但男友最后还是抛弃了她另寻新欢。但“花”仍然坚持将他们的孩子“开”生养下来,独自带着“开”继续生活。
传承无处不在
所谓代际关系,是指两代人之间的关系。传,是指从父母那里传下来的;承,是继往开来的意思。代际传承是指从上一代人传下来的东西对下一代的影响。
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就和父母形成了代际传承的关系。我们不自觉地、别无选择地从父母那里传承了很多生命的内涵。这里面,有的是我们欣赏并接受的,而有的是我们厌恶或拒绝的。但无论愿不愿意,我们总是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越来越像自己的父母,甚至非亲生的孩子身上也会烙有养父母的印记。
有的人,在生孩子之前很像自己的父亲(或母亲),做了父母亲之后却转与母亲(或父亲)相像;有的人在青年时代非常不接受父母的某些行为方式,比如抽烟喝酒、脏话连篇、玩弄感情,但随着年龄增长,却发现自己不由自主越来越像极不认同的父母;有的人从小不断指责、攻击父母,内心深处却隐藏着极大的认同,因为攻击就是另一种方式的认同。在生命历程中,我们总是跳不出“如来佛”(这里指的是父母和家庭)的手掌心。
传承是无处不在,且深入骨髓的;或是公开的,或是隐秘的。我们传承父母的相貌、表情、步态、口音,传承父母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甚至对配偶的欣赏和期待也同样被传承下来。“莉”传承了妈妈的期待,带回了酷似妈妈偶像的帅小伙回家,完成了对母亲的认同;“花”亦是如此,带回了酷似外婆偶像的男人回家,完成了对外婆的认同,传承了外婆的期待。
好的坏的都传承下去
既然是传承,自然会连带着创伤一起。这是无法逃避的事实。
每个人都有代际传承的苦难和创伤,很多单亲家庭注定只能有妈妈和女儿的代际模式,妈妈必须面对“丧失”男人、独自抚养孩子的创伤,从意外怀孕,到决定生下来、到抚养长大、到下一代结婚生子,一路都带着创伤。
我们希望创伤能轻一点,那样痛苦就会少一些。家庭发展本身就是一种创伤,无论家庭中某个人的变化,还是家庭中某个系统的变化,甚至更大一些的系统变化,都会带来创伤。然而,创伤不仅是个人的,也是属于整个家庭的,一个人是否能够良好地处理创伤,直接受到其他家庭成员的影响。“茉”大着肚子回到妈妈家里,被妈妈无声地接纳;“莉”不能忍受婆婆家的生活,回到妈妈家里,也被妈妈无声地接纳;“花”也毫无例外地被外婆无声地接纳。
从资源的角度来看,创伤可以激发巨大的潜能,发展出强大的创造力,让我们在努力解决痛苦的过程中更有力量。每一次创伤都会带动家庭走向一个新的平衡点。
有创伤,就会有疗愈
人一出生就带着创伤,同时也带着应对模式;有创伤的部分,就会有疗愈的部分。家庭在传承创伤的同时,下一代也学会了应对创伤的方式和拥有了相应的勇气。一些家庭,母亲离婚后独自带着女儿,女儿长大又离婚了……也许女儿从小就学会了这样的应对:家庭里可以没有男人,没有男人,女人也可以很好地生活下去。
每当一个创伤出现的时候,系统中的人一定会迸发出内在的应对机制,这个机制也是代际传承的结果。“茉”用拍电影赚钱来支撑这个家,“花”则是用拼命织毛衣来支撑着和丈夫的关系,支撑自己的系统。“茉”从家庭照相馆的营生到做演员拍电影,是在丰富自己的系统;“莉”找了一个又红又专的男人做丈夫,也是在丰富自己的系统;“花”坚持抓住一个考上大学的知青,还是在丰富自己的系统。代际传承让我们有机会既看到创伤的传承,也看到了应对方式的传承。
一颗颗亮丽璀璨的珍珠是人世间极美的,但谁能想到,这个美居然是由创伤而来的——食物可以消化,可微粒杂质却无法处理,那就索性接纳、包容,层层包裹,日积月累终于成为圆滑、美丽的珍宝。每一颗珍珠都是创伤,没有办法去除,但仍能生出华彩。既然无法回避创伤,那么创伤之后的升华就是人类的智慧。自我疗愈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增加生存的机会,活着才是王道。
家庭治疗的新视角
任何一个生命系统,总是有一个倾向,那就是尽量保持系统的稳定,并保障系统的存续和成长。在系统危难的时候,系统中每一个人都会加入到应对的行动中,以维护这个系统,利用一切可能的要素来帮助系统度过难关。即便是用破坏的方式,也是在维持系统的存在和平衡。
家庭系统自身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家庭治疗师始终相信家庭系统自身的疗愈功能。对家庭系统的治疗,可以帮助我们站在生理的、心理的以及社会的不同角度,以一个动态发展的眼光,和家庭一起看待身体、心灵、关系和系统,看待家庭内部流动着的爱——应对创伤的方式、自我疗愈的力量。
代际创伤和自我疗愈为家庭治疗开启了新的视角。我们需要经常用一只眼睛看创伤,用另一只眼睛看资源,看每个人是如何在以自己的方式去应对家庭创伤、尽绵薄之力的。这就是在一步步推动家庭走向疗愈。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特征及治疗
边缘性人格障碍是精神科常见人格障碍,主要以情绪、人际关系、自我形象、行为的不稳定,并且伴随多种冲动行为为特征,是一种复杂又严重的精神障碍。它的成因可能是不健康的童年经历或者是脑机能障碍。患者很难调节自己的情绪,并且经常处于一种起伏不定的状态。他们扭曲对自己的印象,常常觉得自己毫无价值、根本不好或者很坏。并且当他们渴望爱时,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病患通常发现他们的愤怒、冲动、起伏不定和频繁波动的情绪将别人推开。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
1、疯狂努力以避免真实或想像中的被放弃。
2、不稳定且紧张的人际关系模式,特征为变换在过度理想化及否定其价值两极端之间。
3、认同障碍:自体形象(selfimage)或自体感受(senseofself)持续明显不稳定。
4、至少两方面可能导致自我伤害的冲动行为。
5、一再自杀的行为、姿态、威胁,或自伤行为。
6、由于心情过度易于反应,情感表现不稳定。
7、长期感到空虚。
8、不合宜且强烈的愤怒,或对愤怒难以控制。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治疗方法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治疗近几年通过针对有这个障碍的病人的专门技术已经得到提高。治疗包括:
心理治疗:这是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核心治疗。辩证行为疗法(DBT)是专为治疗障碍疾病的。通常进行个人,集体和电话咨询,辩证行为疗法以教人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忍受痛苦和改善关系为基础。
传统治疗:药物不能治边缘型人格障碍,但它们可以帮助解决相关问题,如抑郁,冲动和焦虑。药物可包括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和抗焦虑药物。
住院治疗:有边缘型人格障碍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就需要在专科心理医院进行更系统的住院治疗,使他们免于自我伤害。
另外,系统脱敏、自我成长训练等都是非常有效的治疗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方法。在临床实践中证明已经去得良好的疗效。
1、对症治疗与肠道功能紊乱有关的疼痛、排便异常和肠道不适 ; 2、对症治疗与胆道功能紊乱有关的疼痛 ; 3、为钡灌肠做准备。
健客价: ¥31燥湿健脾,宽胸消胀。用于脾胃湿盛,不思饮食,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嗳气。
健客价: ¥26.5清热解毒,祛湿止带。用于霉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证见带下量多,色黄,阴痒等。
健客价: ¥40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用于软组织损伤、骨伤、Ⅱ度烧烫伤,湿疹、疱疹。
健客价: ¥37本品仅限男性使用,用于治疗男性型脱发和斑秃。
健客价: ¥138疏肝解郁,利胆排石,泄热止痛。用于肝胆湿热所致的胁痛、胆胀,症见胁肋胀痛、发热、尿黄;胆囊炎、胆道感染或胆道术后见上述证候者。
健客价: ¥25疏肝解郁,利胆排石,清里泄热,理气止痛。用于胆囊炎、胆道感染、胆道手术后综合症属肝胆湿热证者。
健客价: ¥13温阳散寒,健脾益胃,活血化瘀。用于治疗胃寒疼痛,脾虚泻泄及脾不统血所致的出血,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气血瘀滞所引起的高血压等症。
健客价: ¥108有祛风湿,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利水消肿的作用。用于风湿痹病,筋骨痿软,小儿行迟,体虚乏力,水肿,脚气。
健客价: ¥47益气升阳,聪耳明目。用于耳聋耳鸣,视物昏花。
健客价: ¥89补气养血,调经止带;用于气血两虚,身体瘦弱,腰膝酸软,月经不调,带下。
健客价: ¥38补气养血,调经止带。用于气血两虚,身体瘦弱,腰膝酸软,月经不调,崩漏带下。
健客价: ¥298清洁杀菌,和谐夫妻生活。通过皮肤渗透,利用活性因子,加速皮肤粘膜的吸收,来调节中枢末梢神经系统,抑制兴奋点,并且刺激兴奋中枢神经,使脊椎反射的抗压性提高,对勃起起到反抑制的作用,达到延时、延泄的目的。
健客价: ¥24.9苗医:蒙赊,布发讲港,嘎溜纳格,写嘎发。 中医:清热解毒,活血止痛,杀虫止痒。用于霉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外阴炎、皮肤瘙痒等。
健客价: ¥46.5神经性皮炎引起的瘙痒、真菌引起的手、足癣、蚊虫叮咬引起的皮肤瘙痒、好发于女阴、阴囊、肛周、小腿和头皮部位的皮肤瘙痒。
健客价: ¥78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气管炎、喘息型支气管炎、肺气肿等气道阻塞性疾病所引起的呼吸困难。尤其适用于需要长期服用肾上腺素β2受体激动药的患者和夜间发作型的哮喘患者。
健客价: ¥553燥湿运脾,行气和胃。用于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恶心,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
健客价: ¥18抑菌杀菌,保护鼻腔粘膜,清洁鼻腔,对抗雾霾。
健客价: ¥55补气养血,调经止带。用于气血两虚,身体瘦弱,腰膝酸软,月经不调,带下。
健客价: ¥15益气养血,活血祛瘀。适用于经期及人流术后、产后气虚血瘀所致阴道流血,血色紫暗或有血块,小腹疼痛按之不减,腰背酸痛,自汗,心悸气短,舌淡,兼见瘀点,脉沉弱等。
健客价: ¥38补气养血,调经止带。用于气血两虚,身体瘦弱,腰膝酸软,月经不调,带下。
健客价: ¥29补气养血,调经止带。用于气血两虚,身体瘦弱,腰膝酸软,月经量少、后错,带下。
健客价: ¥15补气养血、温经活血。用于气虚血瘀证所致的月经后期,量少,行经腹痛,腰腿酸痛,四肢无力。
健客价: ¥16调经化瘀。用于气郁结滞,胸胁刺痛,产后瘀血,小腹疼痛,五心烦热,面黄肌瘦。
健客价: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