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病知识 > 预防 > 如何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如何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2017-11-06 来源:呼和浩特市支点心理咨询中心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在任何环境下,儿童和成人都有一种追求优越的强烈冲动,并且这些冲动是无法避免的。人的本性无法忍受长期的屈从,被轻视的感觉,不安全感和自卑感总是会唤醒人们登攀最高一级目标的愿望,从而获得补偿,然后臻于完美。

  察觉到孩子的情绪变化,并且回应他们,是父母对他们表达爱意的最深情,也最私人的一种方式。

  作为父母,我们最想要做的事情就是让孩子健康成长。而我们明白,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是相当重要的。然而,做父母可能是我们一辈子所扮演的最复杂的角色了。很少有人可以做好当父母的万全准备,并且满足孩子们的所有需求的。

  特别是当孩子们出现情绪问题的时候。事实是,父母如何对待他们孩子的情绪,孩子成年以后就会如何认识自我。比如,当孩子在取得成就时,如果他没有得到父母中肯并且发自内心的认同与赞赏,他很有可能会成长为一个低自尊、没有自信的人。

  你对你孩子的爱也许可以绕地球三圈了,但仅仅只有爱是不够的。假如你不关心孩子的情绪变化,就算你在其他方面事无巨细地关心着他,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感觉自己被忽视了。

  情绪情感的确是孩子们心理成长中的一部分。并且,情绪是一个人生理上最原始的表达,也是他最个性化的内心写照。所以,察觉到孩子的情绪变化,并且回应他们,是父母对他们表达爱意的最深情,也最私人的一种方式。

  做到这一点为什么这么难?

  父母能够及时用恰当的方式回应自己孩子的情绪其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当父母自己童年时期就被家长忽视情感需求(童年期情感忽视——CEN)的时候,能够做到这一点就难上加难了。

  作为一位和上千名家长共事过的心理学家而言,我了解到,学习情绪技巧的最佳时期就是在你的童年期。如果你的父母没有习得这些技能,他们也就不可能会教你这些东西。那么,当轮到你去教你的孩子的时候,你又能怎么办呢?

  更何况,情绪情感是隐藏在行为背后的。如果你的孩子正在生闷气,比起认真思考他为什么会生闷气,直接朝孩子发一通火简直是太容易了。

  六种让孩子情绪复原的方法:

  1,思考你的孩子到底是什么样的。

  观察孩子的本性,并且时常反思。他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反感什么?害怕什么?或者,他正在纠结什么?把你的观察用一种客观的方式告诉孩子,这样,孩子就可以通过你的眼睛看到他自己,也可以感受到你有多么关心他。

  2,感受自己与孩子之间情感的联结。

  不管你赞不赞同,请努力感受孩子的感受。你可以为他描述他所经历的情绪是怎样的,然后教他怎么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3,恰当地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

  你不必评判孩子的行为是对的或者是错的,而是努力挖掘情绪发生背后的真正原因,并且帮助你的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情绪。最后,给予他简单的,符合他年龄的规则去遵守。

  4,用同理心让孩子宽恕自己。

  当孩子作出了一个不恰当的选择,或是犯了一个错误的时候,你需要帮助他理解哪些地方是他做错了,哪些是别人的过错,又有哪些只是环境的错。这些分析能够帮助他明白怎么正确的改正错误,而不是一味地怪罪别人或是埋怨自己。

  5,让孩子感受到:你欣赏他,而且你爱他

  孩子必须知道、并且切身地感受到你爱他。这是相当重要的。关心、拥抱、赞赏的笑以及发自内心地欣赏孩子的性格,诸如此类的行为都在向孩子传达一个信息,那就是你真的很爱他。记住,你不仅仅要让他知道你爱他,更重要的是让他感受到这一点。

  6,抓住关心孩子的每一个小细节。

  孩子会在童年期经历许许多多个情绪情感的变化。如果你越能够与孩子分享情绪,那么你的孩子就可以越好地成长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教育问题可以归结为自我认识和自我指导的过程。儿童的这种自我认识和自我指导相比成人而言比较薄弱。因此,成人必须对儿童进行教育,关注并引导他们的成长。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对此也有一定的论述。

  根据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个体的行为是有个体的整个人格发动和指引的,因此,个体的行为反映了个体的心理活动。

  人格的整体性及其独特的生活目标和生活风格,并不是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个体对客观事实的主观看法的基础之上的。心理学家和小说作者类似,运用一个确定的行为主线、一种生活风格或一种行为模式来构建人物的生活,以确保人物的整体人格不会被破坏。

  个体心理学是围绕社会情感的根本原则来发展相应的教育方法的。为了让孩子能更好得为将来的生活准备,孩子的家长和教育者不应该让孩子只和一个人建立密切关系。

  在人格统一性上,儿童的所有活动都是他整体生活和整体人格的外显,不了解行为中隐含的生活背景就无法理解他所做的事。这种人格的统一发展从童年时就开始了,生活迫使儿童整合并统一自己的反应,而他对不同情境的统一的反应不光构成了他的性格,也使他所有的行动个性化,从而使其与其他儿童区别开来。

  除了人格的统一性外,人性另一个重要的心理事实是人们对优越感和成功的追求。这种追求与人的自卑感有着直接的关联。优越感和自卑感是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如果我们不感到自卑或是自我感觉处于上游状态,我们就不会有超越当下的愿望。

  我们有必要知道:个体的追求或有目的的活动是以人的自卑感为前提的。所有的儿童都天生有一种自卑感,它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励他们尝试通过改善自己的处境来缓和或消除自己的自卑感。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心理补偿。自卑感可能在客观上有助于个体的完善,也可能导致单纯的心理调适。

  在任何环境下,儿童和成人都有一种追求优越的强烈冲动,并且这些冲动是无法避免的。人的本性无法忍受长期的屈从,被轻视的感觉,不安全感和自卑感总是会唤醒人们登攀最高一级目标的愿望,从而获得补偿,然后臻于完美。

  每个孩子都会去追求优越感,而教育者的任务就是把这种追求引向富有成就和有益的方向,并确保这种追求给孩子们带来的是精神的健康和幸福。

  区分有益和无益的优越感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否符合社会利益,我们可以通过某一行为的结果来判断。我们有必要教育儿童,把自己的生命视为一种贯穿所有相互关联的事件的线索。任何事件都是在生命这个大背景下发生的,而且只有参照以往发生的事件才能完全理解。儿童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够理解他偏离正道的原因,才能从消极的经验中获得积极的教训。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