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边缘性人格和神经症性人格,可以从防御机制、现实检验能力、客体关系、道德价值观、攻击性五个方面来区别。
1、防御机制
边缘性人格围绕分裂来组织,将好与坏的情感彻底分离,将好与坏的客体彻底分离。
神经症性人格围绕压抑来组织。
在BPO(边缘性人格障碍)个体身上,分裂占主导地位,分裂的每一部分都接近意识;尽管是以不连续的、断裂的和解离的方式呈现。有BPO的个体,尽管是以混乱的方式进行的,但是也能忍耐前后矛盾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在一个更加健康的神经性个体身上,任何通过在梦或幻想的形式所呈现的压抑(带有情感的思维内容的无意识化。应为隔离,把感受部分从意识层面关闭。这里,把神经症的压抑和隔离的防御机制都称作“压抑”)的材料被打断,个体只是单纯地在认知层面上体验,而没有相对应的强烈的情感或渴望。
然而,有BPO的个体,当分裂的材料进入到意识层面,他们就会以饱满的情感的方式进行反应,导致强烈情绪混乱的体验。分裂或原始性解离,通过投射性认同得到了加固,在边缘性人格组织中,占主导地位的防御操作构成了投射最原始的形式。这种防御机制的特点,是通过潜意识的倾向来体现的,这种倾向既能引诱被投向的重要他人,也能控制他人。他人被假定为是有功能性,这个功能性是在病人自我的主要投射部分下进行动作的。全能感、全能的控制、原始理想化、去价值化以及否认都是其他占主导地位的原始机制,这些原始机制完成或加固了分裂和投射性认同。
2、现实检验能力
二者都有完整的现实检验能力;也就是认同一般现实社会标准的能力。这在与病人机智的质对中会呈现出来。
然而,在边缘性病人那里,现实能力屈从于(情绪)波动的方式,这在神经症性病人那里是找不到的。有BPO的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可能缺乏微细的灵活机智,尤其是在压力情况下。在压力情况下,那些有BPO的人更容易退行到偏执性思考中。
相反,NPO(神经症性人格)拥有更加灵活机智的、具有共情性、慎重的以及自我反省上的敏锐感。
3、客体关系
在正常发展中,随着早期内在客体关系原始状态的整合进程,内在客体关系配对变得连接在一起且发展出更大的组织结构,从而构成了成熟的心理组织:本我、自我以及超我。
在神经症症状下面是这些心理结构内部相关的稳定冲突。
对于边缘性水平的个体来说,这些更加组织化的心理结构还没有得到巩固。这些个体保留了原始的、不必要的精确的、来自早期生活的自体与客体的内在表象。结果是,首先,造成这样一个对世界的观念,在其中滋养性客体和惩罚剥夺性个体交替出现,没有现实性的中间转换地带;其次,造成了发展贫乏的自体感,游移在把自己体验为(或多或少是有意识地)匮乏的和无助的以及把自己体验为全能的之间。
混乱的客体关系是通过对他人缺乏共情能力和缺乏成熟评估他人呈现出来的。他人被感知为理想化的或者是迫害性、贬低的。
有BPO的个体在建立和保持亲密关系上有困难,在性的病理上采用的形式不是性的抑制体验就是混乱的性行为。
4、道德价值观
超我的发展构成是内化的自体与客体表象的相续性层积形成的。分为三个发展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要求性的和原始的道德体验,这是儿童在照顾者提出要求时体验到的,这些要求是禁止攻击的、性欲的、以及依赖的冲动的表达。
第二个层面是理想化的自体和客体表象构成的,是儿童早期理想的反映。
第三个层面的演变,是作为超我功能的最早的受害水平到后来的理想化水平被整合、被缓和,对更多的现实化的父母的要求和禁令发展出更多现实性、促进性的内化。
这个整合超我的第三层面,作为内化的价值系统在运作;允许个体更少地依赖外在确认和个体有行为控制;对价值和他人更有能力进行深层次的承诺。
有BPO的个体,是前后矛盾冲突的价值系统;无能力达成自己的价值观;对特定价值观的明显缺失;
有NPO的个体,有过分内疚的情感,在处理自我方面有一些僵硬。
5、攻击性
有边缘性水平组织的个体,内部客体关系世界是歪曲的,负性情感占据主导。情感是原始的心理推动力,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人将追求所渴望得到的一切,并试图去逃避所不需要的、痛苦的一切。所以有BPO的个体,直接攻击自己,攻击其他人,严重者内心充满了仇恨。
NPO个体,压抑攻击,愤怒爆发后内疚。
低水平的BPO患者,体验到更多的明显的攻击,严重地导致超我发展的空白。而更少严重障碍群的人在与重要客体关系上显示出更多的依赖能力、更多在投入工作与社会关系的能力、更少的自我脆弱性的非特定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