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一:不是去要求,而是向内求
人生最大的问题就是:看不见自己本身的问题。虽然这种盲目现象很容易理解——正因为我们看不见,问题才会是问题。然而问题也出在这里,当问题发生时,我们总习惯把手指向别人,却忘了看向自己。
他为什么这样对你说话,那是他的问题,为什么他用那种态度,那是他的事,谁知道他在想什么。但为什么你会那么在意?为什么你会觉得受伤?为什么你会那么生气?这问题出在你,那才是你要关心的。
闭起
眼睛,向自己内心探寻。把那个指责你的人忘掉,不要去想,不论别人做了什么都将它忘掉,只要深入你自己。你将发现在你内在的伤口。每当你觉得受到伤害,要记住,那是因为你有一个伤口。就因为你有一个,甚至很多个伤口,所以只要别人不经意地触碰,你就敏感地又叫又跳。你痛苦,不是因为别人的错误,他们或许做了某些事,但那是他们的事,除非你身上有伤口,否则不论他们撒盐、洒水,甚至随便地触碰,你都不会受任何影响。
经营关系永远应该在自己的身上着力,要别人为你负责,等于是在“求人”,你成了奴隶,这样迟早会被牵着
鼻子走。
要想成为主人,一个人必须了解到:“不论什么事发生在我身上,我都必须无条件地完全负责。”在刚开始的时候你会觉得沮丧,因为你无法再在别人身上找答案,但是如果你能坚持下去,继续“向内求”,把指向别人的手转过来指向自己,把对别人的要求转成对自己的要求,很快的,你就能活出了自己。
原则二:不是去改变,而是去接受
爱情的目的,就是让彼此学习成为“更理想”和“更完整”的人。然而问题也出在这里,当人进入了爱情,往往就迷糊了,他们不是让自己成为理想的人,而是努力让对方合于自己的理想;不是让自己成为更完整的人,而是期待对方填补自己的缺憾。
你去观察一下人们的感情,是不是彼此都在挑对方的毛病,都在试图改变对方?当你爱一个女人,你就会立刻开始改善她,你就会认为她应该怎样。当然,她也会反过来改善你,要你做这个做那个,要你这样或那样:“说话要像这样”“举止要像那样”。然后当对方不是“这样或那样”,问题就来了。你没注意到吗?
夫妻间吵来吵去都是为了同样的事、相同的问题、相同的冲突。太太有一个概念,认为先生应该这样,而先生则认为太太不应该那样,双方都在试着改变对方,使对方符合自己的“理想版本”,结果把原本美好的关系搞得很糟。到了最后,他们甚至都不再说话,要怎么说呢?因为一开口谈话表示争执又开始了,而那是老掉牙的问题,没有改变的余地,反正已经争论过无数回,每次的结局都是一样,他们已经对彼此失望透顶。
如果你了解人性,你就会发现,想要改变一个人是很困难的事。你怎么能够改变别人?你听过有任何人改变过别人吗?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个人都是依照自己的想法而存在的,每个人都是为自己而活,你没有办法改变任何人。即使有人真的改变,那也是“他自己”想改变。没错,除非他自己想改变,否则没有人能改变的,你的努力只会使情况变得更糟。
为什么你曾经爱上这个人,然后又一直尝试要改变他?这就是你所谓的“爱”吗?我必须告诉你,如果他必须变得更好,你才能够爱;或是他不改变,你就不爱,那不是爱,而是你为爱开出的条件。
爱一个人,不能只爱半个,不能只爱你爱的部分,要爱就爱他的全部。爱他美的部分也爱他丑的部分,爱现在也爱过去,爱优点也爱缺点,因为那缺点也是他的一部分。要是你努力想改变对方,就表示你不是真正爱他,你爱的是你自己。要别人改变,先改变自己;要让事情变得更好,先让自己变得更好。
终于放弃改变他人,就叫“成熟”;懂得改变自己,就叫“成长”。如果你真的懂得爱,你会让自己成为那个理想的人,而不是改变他人来符合你的理想。
原则三:不是变完美,而是变完整
有个非常理性的男人和一个非常感性的女人在一起。对男的来说,如此可以发展他的情感面,变得更完整。而对女的来说,培养超然理性态度,让她更平衡。如果这两个人不整合自己的对立能量,而是企图改变彼此,则他们会失衡而且分裂。
这男人会变得更理性,喜欢说理;而这女人则会变得更感性,更容易“情绪化”。在这种情形下,他们会越来越痛恨彼此。
你寻找另一半是为了让自己更完整,而不是找一个完美无缺的人。你爱的是一个对象,而不是一个偶像。
原则四:不是去求人爱,而是去爱人
大多数人都因“错误”的理由进入爱——为了终止寂寞,为了填满空虚,为了满足安全、性、爱、感情、财务……等等的需求。每个人都有需要,你需要这个,我需要那个。爱人们在彼此身上看到了一个需要满足的机会。于是两人开始交易,如果你给我你有的东西,我便给你我有的东西。人们把这种交易称为“爱”,而当对方无法给你对等价值的东西,你很难再交易,也就“不爱”了。
如果你深入去看人们的恋爱关系,它们就像是商业关系。很多怨偶,常觉得心有不甘,都觉得自己牺牲太多;很多失恋或失婚的人,会苦苦纠缠,也是不甘心。因为我对你一再付出,你就是不应该辜负我,你就应该给我回报,这样的爱,跟“做生意”有什么不同?
因为两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欲望,都为了满足自己而要求别人,这种关系怎么会有爱?只要你需要别人爱你,你就是欠缺爱的人,而如果你心中欠缺爱,你又如何给人爱呢?那就好像两个乞丐在互相乞讨它们没有的东西。
爱不是名词,而是动词。爱的感觉,是行动所带来的结果。用你希望别人对待你的方式去对待别人,去做你希望对方为你做的事。
原则五:不要被激怒,而是去感激
藉由别人你才能认识自己。是的,如果没有别人给你打击,你就不可能知道自己的脆弱;如果没有别人让你忿恨,你也不可能知道自己的包容力;如果没有人让你气愤,你就不可能知道自己的气度。
可惜的是,很少人善用关系这面镜子。当人们从别人身上发现镜中的自己,要不是转身视而不见,就是否认或破坏它。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个镜子使我变丑,所以我就摧毁镜子,那样我就不丑;因为这个人让我变丑,因此我就丑化他……但是这样做有用吗?
当然没用,不管你打破再多的镜子也无法改变你的容貌。如果我们这一生从来没有遇过那些伤害你、批评你、指责你的人,你恐怕永远都长不大,不是吗?你会对那个诊断出你疾病的医生生气吗?即使医生开刀伤害你,但当你得到救治,你是不是也应该感激他呢?当别人以他的“恶”来成就你的“善”,你不觉得应该感谢吗?
结语里还有一段对婚姻的精彩描述:伴侣是最可贵的镜子……你可以籍此找出你反应背后隐藏着什么,你或许会发现长久以来一直携带着的某些创伤和内心深处的阴影,那也许是你童年和年轻时的一段伤痛,也许是已经好几世以来的东西,谁知道?
在婚姻中你可以去面对那个经验,那正是自我认识和自我觉察的最佳机会。遗憾的是,多数人都不喜欢这样的“被显露”出来,因而一再否认和排斥那面照出自己本然的镜子,那就是婚姻失合的原因。
还好,既然结了婚,不能像换工作或与人拆伙那样潇洒地一走了之,彼此只能努力“重修旧好”。然而就在这一次又一次“重修好合”的过程中,两个不合的人慢慢得到整合,这就是婚姻的真意。
最近一段时间,我常像患了感冒一样,呼吸有问题。
突然一天,联想起我写的这篇文章,才明白其中的道理一样发生在我身上。因感知中的外界敌意和自己内在的敌意,结果导致了这次的呼吸问题。
一切都是一切的隐喻。
呼吸,即是你与外部世界关系的隐喻。
你如何吸入外界的空气,即是你对外界的基本态度;你如何呼出你内部的空气,即是外界对你的基本态度。
当然,觉知到这些不容易。在对此没有觉知前,我这篇文章,也看起来像是神棍手笔。
但我就自由地,说一说。自由地说,意味着自在地大口呼吸,意味着我和外部世界交换信息时的态度。
如果你(潜意识中)觉得,外界毒气太盛,你也毒气太盛,那么,你的呼吸会变得困难。
就吸气而言,会是这样一种逻辑:外界不友好,外界对我有敌意——敌意即毒性,可是,我不得不吸入外界的空气,否则会我会死,可它又太毒,所以我得强忍着小口吸入,于是,吸气变得困难,譬如很浅。
同样的,如果你觉得自己有毒,那么,你在呼出空气时,也会有困难。
譬如你见一个心爱的人,你紧张得屏住了呼吸,这是因为你无意识中觉得,你呼出的是毒气,会毒害到对方。
毒,即敌意。
敌意有两部分,你对外界的敌意,和你感知中的外界对你的敌意。你必须知道的是,这两者分数是一样高!
可能,你会觉得,外界对你充满敌意,而你对外界充满善意。
请相信我,这不是真实的。这是分裂、否认加投射的结果,即,你以善良自居,你在一定程度上否认了自己的恶,接着将这部分自身的恶,投射到了外部世界,由此才产生了你内部善外部世界恶的错觉。
你真可以提醒自己:你感知中的外界的恶意程度,就是你自身对外界的恶意程度。
你也可以由此来观察别人,别轻易相信他善良外界恶的逻辑。
我这篇文字,有点神话色彩,因为,每个婴儿最初都像活在神话中,对世界的感知与想象,不像一个理工男,而是地道的迷信的人,而这份所谓迷信,还必然扎根在你意识或潜意识深处。
你如何呼吸这是生命最初就定下的基调
譬如,一个婴儿如有太多匮乏,太多不被满足的时候,他就会生出浓烈的敌意,他觉得自己这份敌意犹如毒药,如果留在自己身上,就会把自己毒死,所以必须投射出去,由此就变成,他感知中外界对自己的浓烈敌意。
由此,他会觉得外界空气有很高的毒性,可是,他不得不吸入空气,为了活下去,可又不敢一次吸入太多,怕被毒死。
同样的,他也不敢大口呼气,怕毒死别人,或被别人发现他有毒,而远离他或惩罚他。
呼吸如此,吃奶与排泄也如此。
婴儿需要对妈妈有基本满意感。这样一来,他会觉得,妈妈整体上是好的善的,于是他可以大口呼吸,也可以安心吃奶,坦然排泄。
如对妈妈基本不满,那么呼吸、吃奶、进辅食与排泄都可能出问题,因觉得妈妈的奶、外界空气、食物,以及自己呼出的气与排泄物,都有毒。
小孩子也会持有这一逻辑。所以,当孩子的呼吸出了问题,除了必要的看医生之外,你也要看看,他的养育环境有没有出了比较大问题,从而让他觉得,他自身与外界有了太多毒。
成年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中,一个特别重要的功能,就是去毒化。
孩子因为无助、脆弱与高自恋,而很容易生出敌意的毒,他们会将这份毒喷溅给父母等养育者,譬如发脾气说狠话偷东西搞破坏等,而父母作为容器,需要将这份带着毒的信息接住,然后进行无毒化处理,最后还给孩子一个毒性小了很多的回应。
一位女性来访者,缺生活能力,不得不依赖亲人馈赠金钱而活。但不可避免的,受赠金钱时,她会感知到对方对她有鄙视。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真的,但也是她想象的,她心中固有的敌意想象,会将馈赠中的恶意,放到了很多倍。
不仅这种带着善意的事情,她会处理成恶意对恶意,还有真实的恶意,她更是会放到很多倍。
结果,她的感知是,外部世界整体上是黑色的,而她整体上也是黑色的,都是恶意满满。
所以,她尽可能地宅,切断自己与外界联系,这样就可以避免被毒害,也可以避免自己毒害外界。可她不得不接受亲戚的馈赠,为了活下去。
由此,就构建了一个矛盾:她不得不吸入亲戚的帮助,但因为她心中敌意太重,所以又觉得这些吸入的东西,是黑色的、毒性满满的。
和她谈这些事情的时候,我的嗓子、呼吸道、胃都有明显感觉,就像是,不得不吃进奶水,可奶水又毒,所以又想排出去,可又不能排出去……
和她确认,她也有类似感觉,而且这是她一直以来的感觉,但因为过去已经习惯了,所以没有觉知。
觉知时,就好像是,在吸入奶汁,可奶汁有毒,但又不得不吸入,由此就感觉到吞咽困难、窒息、紧张等一系列感觉。
我做了毒奶水的比喻后,她很有感慨,而她又对我的去毒化的咨询工作做了一个比喻。
她说,你的咨询,对她而言,就像是一个透析仪,而她是有严重肾病的病人,处理不了自身太多的毒素,所以需要我作为一个透析仪,来帮她洗血液里的毒。
多个来访者有类似境地,他们一来到咨询室,就只想滔滔不绝地、一件接一件地讲述他们生活中的、大大小小的挫折,50分钟内可以讲几十件。就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身上毒太多,所以需要咨询师洗毒。
这些文字,看似是比喻,但其实是非常真实直接的表达。
敌意太重的人,这份毒外泄,会演变成生活中的伤害与仇恨,如憋在体内,则发展出各种疾病。
很多人认为,去做咨询,就是去宣泄,而咨询师,就像垃圾桶一样,兜住这些宣泄。
如抱有这一想法,那么你自己就是觉得那些负面情绪是毒,而这种感知,也会导致对身体的毒害。
如咨询师自己也会这样感知,那咨询师会生出职业病,如大肚子——垃圾桶的比喻、
脊柱问题——总想着为来访者承担、以及虚胖等。
咨询师与来访者,也如父母与孩子,需要有去毒化能力,深刻理解来访者的敌意,让它在关系中呈现、表达、流动与转化。
这个工作更像是炼金术,一堆垃圾扔进来,最终却炼出了黄金。
如咨询师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咨询对他自己而言也会是极大疗愈,他的身心会越来越好。
也想到了其他一些常见的说法。如:
受气。受气就像是,对方的毒气,宣泄到了你身上,你不得不吸入,于是你被毒到了。
受不了气,则是,你很容易将对方的敌意无限放大,于是一点点不愉快,就被你感知为会要你命一样的毒气,你必须得将它排出去,否则你会被毒死。
紧张时,是感知到外界的敌意,或担心自己的敌意被发现,于是要控制呼吸甚至屏住呼吸。
所以,深呼吸,会起到放松的效果。深呼吸,意味着你在接纳外界,也在接纳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