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认为,
心理障碍就是心理幼稚。每个人刚出生的时候都是精神病,后来变成人格障碍,再后来变成神经症,最后变成正常。
不幸的是,有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所谓的正常人并不正常。也就是说,大多数正常人处于神经症水平,真正正常的人很少。所以,有人说,人是神经症的动物。神经症是人的常态。
那么,“真正”正常是什么样的?
行为主义有一条公式:B=P*E。B是行为,P是个性,E是环境。意思是说,行为是个性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相同的环境中,每个人的表现都是不同的,这是个性的作用;同时,每个人的表现都有共同之处,这是环境的作用。有时候个性的作用比较大,有时候环境的作用比较大。一个人如果个性很强,就会表现得与众不同,如果个性较弱,就会与群体趋同。在非常确定的环境中,人们的表现会趋于一致,而在模棱两可的环境中,表现就会五花八门。
一个人心理健康不健康,有许多标准,其中一条是社会适应:符合社会的需要,顺从环境的变化,与环境协调一致。意思就是由环境来决定。一个人如果不由环境决定,太有个性,不随环境变化而变化,与环境脱节,及至脱离现实,就是心理障碍。
精神病是最严重的心理障碍,与环境明显脱节,歪曲现实,出现幻觉和妄想。其次是人格障碍,虽然没有幻觉和妄想,但与环境格格不入,表现明显与众不同,非常怪异。神经症是最轻的心理障碍,仍然活在自己的观念里,不能完全顺应环境。
如果把心理比作一个圆,那么圆外就是环境。圆周代表个性和环境的作用点。一个人如果处在圆周上,他就是正常的;如果处在圆周内,就是不正常的,离圆心越近,离圆周越远,越不正常。
精神分析有一个假设,从内到外等于从小到大。刚出生的婴儿就是圆心,后来慢慢长大,圆也越来越大。最早的经验被埋藏在中心,后来的经验覆盖在外层。所以,活在圆周内就是活在过去。
过去的经验在内心留下“情结”,正常情况下是不会显露出来的。埋得越深,越不容易显露。但是,它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其影响方式就是“强迫性重复”。这是因为,情结是固定不变的,是一种模式,它的每一次显露都是一种重复。
当情结显露出来时,行为就会偏离环境的要求,偏离太大就是心理障碍。这种偏离也叫“个性”。这意味着个性就是心理障碍。
人都是有个性的,因为是人都有情结或模式,除非他是白痴,或洛克所说的“白板”,没有任何经验。
按这样推理,真正正常的人是没有个性的。只有没有个性的人才会完全顺应环境。这样的人完全活在当下,随机应变,随波逐流,与环境高度协调。这样的人八面玲珑,在环境中游刃有余,左右逢源。
佛教也主张无我,认为人本来就是无我的,我是幻相,应该破除我执,回归无我的状态。一个人如果无我了,就可以无欲无求,无牵无挂,无怨无悔。而且,在佛看来,凡人是不正常的,因为凡人执迷不悟,有我执。
换句话说,佛的境界就是真正的心理健康。
同样,道家所说的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或不为而为,也是这种境界。儒家所说的克己复礼、非礼勿视,虽然境界低了一些,也是
压抑个性,顺从环境。现代灵修也主张舍弃小我,融入大我。
这样的人会让人很舒服,也会让人很不舒服。让人舒服的是他一切顺着你,绝对不会妨碍你。让人不舒服的是他太圆滑,没有自我,很难琢磨。另外,他的游刃有余和左右逢源也会遭人羡慕嫉妒恨。
所以,大多数人并不向往这样的正常,而宁可不那么正常,宁可有一点点神经症,有一点点个性。
当大多数人都是神经症时,正常反而显得不正常了。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刚出生的婴儿是精神病,两岁的时候进入边缘状态(人格障碍),三到六岁是神经症,六岁以后就正常了,显然太理想化了。自我心理学认为,刚出生的时候是精神病,幼儿期和学龄期是人格障碍,青春期是神经症,成年期就正常了,也太理想化。事实是,只有到了老年期,才正常起来。孔子也才“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即使到了这个年纪,也只有少数人步入正常,而大多数人变成了
老年痴呆,永远没有机会正常。
有人说,咨询师不能太正常,太正常的人不适合当咨询师,稍微有点神经症最好。太正常了就没有烦恼,也就无法理解别人的烦恼,觉得别人无病呻吟。即使他想帮助别人,他的方法往往也是不切实际的,多半属于大道理,站着说话不腰疼。或者认为别人的烦恼是自作自受、因果报应、“存在即合理”、命中注定,不必烦恼,应该自我接纳,不需要咨询师出手相救。
同理,佛一般不度人,因为在佛的眼里众生平等。即使度人,也只是现身说法,让人自度。度人的工作主要由菩萨负责。菩萨就是达到了佛的境界但不愿意成佛的人,他还是人,所以能够理解凡人的苦恼,从凡人的实际情况出发,用适合凡人的方法去度人。
精神分析的目标
启动来访者的动力系统。
修正三个层次,较为合理:
1、具体目标——打破强迫性重复;
2、中间目标——满足现实需要;
3、最终目标——能够发展出满足自己愿望的能力。
弗洛伊德认为,让潜意识上升为意识,不容易操作。
所以,被具体化,我们最终目标是:让内外世界和谐。
如果一个人能够满足现实需要,强迫性重复就会被终止。最终目标:能满足自己的内心愿望。
1、具体目标——打破强迫性重复
这是精神分析的治疗目标。精神分析的心理治疗受到最大的诱惑:来访者把治疗师当作父亲、母亲,配合来访者共同完成一次强迫性重复。来访者任何内容咨询师都接受,就完成了这个过程。打破这种强迫性重复,需要咨询师任何内容都不接。
敢骂娘、敢打人了,有了人的正常欲望,满足现需要,我们可以说,治疗目标开始实现了。其实,这样的话,也可以停止治疗。
2、最终目标——能够发展出满足自己愿望的能力
第二目标:实现的表现
听音乐,不听妈妈的表达,是满足了自己的现实需要,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愿望。
在领导面前说,我做了一夜,写的很不容易。敢于跟领导表达。敢于和父亲表达。
第三目标:发展出满足自己愿望的能力
做事情:第一,做了事情给别人看,第二,被别人逼着来做某件事情。
最好是我们想做点什么就能做点什么。
自己喜欢的、做的很轻松、是自己的工作、是自己的追求,四者结合是很完美的状态。
很轻松的满足自己的各种愿望,把自己的症结一点一点修通,将身体放松,面部平静如水,象海一样的女人,让来访者达到这种状态,是精神分析的第三层目标。来访者和咨询师可以谈哲学。
荣格:感知到爱,然后表达爱,咨询可以终结。
突破了性、死亡、欲望、钱、权威,我们就在精神分析方面修通了。这需要“悟”的过程。悟需要有整体感,打破强迫性重复是渐悟的过程,有的是顿悟的过程。
渐悟是多重创伤愈合过程,一种创伤,可以顿悟而解决。但是一定要注意,这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咨询的治疗节奏一定要慢、咨询师一定要低一些、被动一些,干预一定要浅,不要太深。逐层的来推进治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