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病分类 > 其他障碍 > 【边缘型人格障碍者】“我只是一只血肉模糊的躯体,体无完肤”

【边缘型人格障碍者】“我只是一只血肉模糊的躯体,体无完肤”

2017-09-19 来源:赤峰市安定医院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一方面,他们对“被抛弃”有着深刻的恐惧。而这种“被抛弃”有可能是真实的,但更多时候则是他们主观认为的。他们会将一些日常短暂的分离或是临时改变的计划都看做是一种“抛弃”,而这些在他人眼中往往都是稀松平常的。

  你知道吗?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最怕的就是:你会离开他。而最好的安慰和治愈,则是走近他。

  “我最深、最真、最确切的恐惧,是当我告诉你我是谁的时候,你会离开我。”

  “被抛弃的感受就是:死去。是真的,那感觉就好像我在死去。”

  “我想要和人们说话,但我又不想和人们说话。我想要和他人联结,但我不能和他们联结。周围发生的一切都让我感到刀刺一般疼痛,这种疼痛我一秒都忍受不了。这就是被抛弃的感觉。”

  这是作家CeliaFinkelstein在《爱在边缘时》一文中,对自己感受的一段描述。此前,她被确诊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

  你自己或者你亲近的人是否也有过类似的感受或者行为:

  总是担心和恐惧被家人、朋友以及亲密爱人抛弃,会为此做出许多在他人看来,过于冲动甚至极端的行为。

  有时会过于理想化。

  自己和一个人的关系,觉得对方是自己最重要的人;有时又会突然对对方恶言相向,觉得对方是这世界上最可恨的人。

  不明白自己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并为此感到困惑。

  常常觉得感到持续的、莫名的、无法摆脱的空虚。

  你可以把以上的这些描述看做是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一种感性的认知。当然,需要强调的是,并不是所有表现出上述行为或感受的人就一定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那么,究竟什么是边缘型人格障碍呢?

  “人格障碍”,指的是一些持久的内心体验和行为模式,这些体验和模式明显偏离了社会文化背景下对“正常”的预期。这种偏离了“正常”的行为和体验,在多种情境下都会重复出现,而且固定难以改变。同时,造成个体的痛苦,或者影响到了他们的工作、生活、社交等。

  边缘型人格障碍被认为是最常见的人格障碍之一。

  边缘型人格障碍(以下简称BPD)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BPD的患者有四种常见的核心表现:情绪不稳定、冲动性的行为,极度不稳定的人际关系,以及扭曲的认知。

  1、情绪不稳定:敏感、激烈且迅速变化

  “我觉得自己仿佛是一个‘情感烧伤患者’,我觉得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可能对我造成巨大的伤害(仿佛无时无刻都在被炙烈的情感之火所烤灼着)。也许其他人处于我的境况时,并不见得会有同样的感受…”,一位BPD患者这样描述着自己的感受。

  BPD患者在情绪上十分敏感且反应强烈,一点小事都有可能会引发他们明显的情绪反应。不仅如此,他们对身边人的情绪和细微的内心活动也都高度敏感,仿佛自己置身于他人的体内,感受着对方的痛苦。也正是这种与他人之间边界感的缺乏,常常让他们受他人情绪、心理所累,而倍感痛苦。

  比如,当ta热情地向伴侣表达自己的爱意,而ta从伴侣的面部表情上判断对方并没有报以同样的热情时,便会大发雷霆,认为对方根本不爱自己;又或者,当伴侣未能及时回复消息时,ta便会担心对方抛弃自己而感到焦虑,又会怀疑对方的忠诚而感到愤怒。

  这种与他人之间边界模糊的感觉,被CeliaFinkelstein在《爱在边缘时》中描述为——一种“没有皮肤”(withoutskin)的存在状态,“我感觉自己血肉模糊地在这世间游走,体无完肤…是的,我没有皮肤,只有一堆神经、肌肉和筋骨,血液和伤口…周围发生的一切都会让我感到刀刺一般疼痛”。

  BPD患者的情绪不稳定,除了表现为情绪敏感而剧烈之外,还表现在情绪变化的频率上。不论是愤怒、烦躁、焦虑,还是快乐、平静、镇定,他们的这些情绪反应很少持续超过几天,通常都只持续几个小时甚至更短。

  患有BPD的人对于情绪是失去掌控力的,他们既无法抵挡情绪的到来,也无法控制和调节它的强度,也会为自己在剧烈情绪下说出的话、做出的事而感到愧疚和羞耻,这种情绪失控往往让他们自己也不知所措。一名BPD患者说道,“上一秒我还发自内心地感到开心,下一秒我就毫无原因地嚎啕大哭起来,并对其他人大呼小叫。这让我感到害怕。”

  2、冲动性的行为:自毁

  BPD患者所做出的冲动行为通常都是带有自毁性质的。一方面,他们可能行事鲁莽,如豪赌、乱花钱、暴饮暴食、滥用物质、或者进行不安全的性行为等等;另一方面他们可能自我伤害,如切割或烧灼,甚至自杀。这些带有冲动性的行为,可以看做是BPD患者用来应对心理与情绪痛苦的手段。

  有时他们试图通过身体上所感受的痛苦,来确定自己真实存在,因为他们经常被一种“我不知道你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空虚感缠绕。

  有时他们试图通过这样自毁的行为来洗刷内心的罪恶感,如前文所述,当ta为自己剧烈的情绪反应感到自责与羞愧时,通过自毁的行为能帮助他们获得一种救赎、一种解脱感。

  3、极度不稳定的人际关系:爱恨交织

  “爱对于这样人而言是困难的。这有双重意义。他人去爱这样的人(BPD)是困难的,而这样的人(BPD)去爱他人也是困难的”。

  “别离开我”

  一方面,他们对“被抛弃”有着深刻的恐惧。而这种“被抛弃”有可能是真实的,但更多时候则是他们主观认为的。他们会将一些日常短暂的分离或是临时改变的计划都看做是一种“抛弃”,而这些在他人眼中往往都是稀松平常的。

  在这种恐惧的驱使下,他们常常会做出疯狂的举动来试图避免被抛弃,如持续的电话或短信轰炸对方,总想要和对方待在一起、拒绝让对方离开自己半步,他们还会为此做出伤害或杀害自己的举动。

  “我讨厌你”

  另一方面,当别人给予他们足够的爱与关心时,他们又会担心这会让自己窒息,或者担心自己会因过度依赖对方而为其所操控,而这也会引起他们强烈的恐惧。更多时候,他们会对对方产生莫名的、强烈的厌恶感。因为情感突然的极端转变,他们又会远离对方、拒绝对方,甚至用激烈的言辞逼迫对方离开自己。

  因而,患有BPD的人与他人的关系总是“爱恨交织”(love-haterelationship)的。人们在与他们的相处中,往往也会觉得自己是时而被极端理想化又时而被极端妖魔化的,并且会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来回摆荡:

  “他会突然觉得我很好,毫无保留地欣赏我,崇拜我,认为我是完美的,请求我不要离开;不过一会儿,他又突然十分厌恶我,甚至贬损我,让我滚蛋,仿佛他此前认为的我的好从不曾存在过”。

  不难想象,在这样的相处模式之下,BPD患者与他人的关系是难以维系的,而这又更会加剧他们在心理与情绪上痛苦。

  4、扭曲的认知:分裂的自我感与他人形象

  BPD患者在情绪、行为及人际关系上的不稳定性,与他们内在缺乏一个核心的、连贯的、稳定的自我认知有关,而这种认知上的扭曲也被认为是导致各种问题的核心因素。

  由于缺乏一个稳定的自我认知,他们便常常会根据当时当地的环境、在场他人的反应去调整自己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性取向、人生目标与价值观等等(像伍迪艾伦的电影《变色龙》中的主人公那样)。

  不仅如此,在BPD患者的内心存在着一个“非黑即白”的、分裂的心理结构与认知模式,即在他们的世界里,只有绝对的好与坏,对与错,是与非。这就意味着,当他们随着外在环境不断改变“自我形象”时,就很有可能不自觉地塑造出了一个自相矛盾的、令他们自己都感到困惑的自我形象。

  这种自我认知的不稳定与矛盾感,会让他们在情绪上起伏不定(绝觉得自己好的时候便感到开心,觉得自己不好的时候便感到焦虑),在行为上冲动鲁莽(当对自我感受不佳时,试图通过极端的行为来伤害或毁灭“坏”的自己)。同时,自我感的缺失造成了他们内心持久的空虚感——“我究竟是一个好人还是一个坏人?”,“我究竟是谁?”。

  此外,这种非黑即白的认知模式也影响了BPD患者对他人看法的分裂与矛盾。也正是由于这种对他人看法的分裂,导致了他们在人际关系上对他人的“爱恨交织”。

  比如,当一个原本ta认为“好”的人做出了让ta觉得“坏”的事,ta可能会认为这个人是绝对“坏”的——竟然做了不好的事,因此感到愤怒、希望对方远离自己。

  这就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一群难以真正走进却急需走进和理解的人。希望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剖析,能够唤起你的一些共鸣和关爱他们的欲望。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