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的治疗,孩子越小越好办,症状基本可以较快好转。小学之后,由于有学习的压力,情况比较复杂,要难办一些,不过只要坚持合理的治疗方法,还是会有进步的。
这是发生了什么
最近有几位家长来咨询孩子的抽动症、咬手指这一类问题。有的孩子不自觉地耸肩、眨眼、摇头、清嗓子、肩膀、胳膊抽动,有的咬手指,把手指都咬红了,指甲咬没了。家长们不明所以然,觉得很奇怪、很困惑。
其实这并不奇怪,是可以理解的——这些表现一般说来,就是孩子不自觉形成的对内心紧张、焦虑的一种习惯性宣泄。这种紧张、焦虑的来源较多。有的是家长自身就有焦虑紧张的性格,时间久了,孩子容易受影响,变得容易紧张焦虑。另外最常见的是对孩子过于严格要求,压抑孩子。所以,治疗抽动症,可以不吃药,而是直接想办法减少孩子的紧张焦虑,给孩子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
孩子有了抽动症之后,现在大家都知道要对孩子宽松一些。所以,很多家长走向了另一面,以前对孩子很严格,结果造成了孩子的抽动,现在不敢管了,或者不知道如何管了,又任由孩子发展。但是现实又不允许如此。比如,孩子想看电视,说好看了半个小时就停下,但是孩子到时间不停,又不敢管孩子,结果一看就是两三个小时。孩子如果在幼儿园,可能没什么大的问题,但是如果在小学之后,由于晚上的时间是一定的,都用来看电视,做作业的时间肯定不够用,结果会因为作业完不成而着急,担心老师的批评。长此以往,学习成绩下降,或者学得困难,会造成新的压力,其实这种宽松的结果最终是是不利于抽动症的解决的。
再比如买东西的问题,得了抽动症之后,家长不敢拒绝孩子的要求,结果孩子没有节制,要求越来越多,最终孩子还会让家长忍无可忍,结果发生冲突。所以,不敢拒绝要求,最终并不会使孩子平和、舒服。
孩子之所以得抽动症,与家长太严有关。但是太宽松,又会酿成新的问题。所以,还是要严格和宽松的中庸为好,也要学会让孩子能够欣然接受的管教方式。
案例分析更深刻
一个三年级的孩子有抽动症状,由于以前妈妈太严格,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所以在学习的问题上总是吵孩子,甚至打骂,这样一方面造成了孩子抽动的症状,另外一方面使孩子反感写作业。进入三年级之后,作业量突然增加,孩子更加不适应,而且在数学的学习上遇到了困难,所以,有时会大发脾气,不想写数学作业。妈妈问我,是不是要顺着孩子不写作业。
是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逼迫孩子去写作业,一方面对抽动症不利,另一方面也会增加对学习的厌烦。好在地球是圆的,不是只有“写”或者“不写”两种选择,可以有策略、灵活些。
如果直接不写作业,会引起老师的批评,甚至罚孩子写更多的作业,所以,如果孩子实在不想写作业的时候,需要和老师沟通一下,在短期内请求老师宽容一下。但这不是长久之计,总是不写作业会进入学习的恶性循环。所以,可以循序渐进地写作业,比如最初由家长帮孩子减负,大部分作业家长代写或者讲解后孩子写,少部分由孩子自己单独写,孩子不懂的地方多加以辅助,这样孩子写得轻松多了,至少就不那么反感写作业了。之后,逐渐加强对孩子的辅导,提高孩子数学的能力,使孩子学数学不觉得那么困难。这样有了进步之后,可能也会得到老师的鼓励,会逐渐激发兴趣和信心,再逐渐放手,孩子可能就不大反感写作业了,也不会大发脾气,有可能进入良性循环。当然,这个过程需要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家长好的态度才能够实施,也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孩子如果一直处于一个平静的环境中,症状基本是可以控制的,但是遇到紧张情况,就会控制不住地抽动了。比如玩游戏精神显得兴奋且紧张时,肩膀就不停的抽动。其实,这些看似“怪异”的动作就是对紧张焦虑的一种习惯性宣泄,一点儿也不奇怪,也不是很严重的心理问题,不必担心。其实客观上起到了宣泄的作用。所以,解决问题之道在于减少紧张焦虑。
紧张焦虑哪来的?
内心的紧张焦虑有外在的原因(父母的原因、幼儿园、学校的原因),也有内在的原因(孩子自己的原因):比如孩子有追求完美、过高要求的个性。例如考试了,要求自己一定要考好,那么就容易紧张;当众表现,很希望自己表现好,也自然容易紧张。
孩子如果较小,主要与外在原因有关,其中家长过于严格的要求就是一个常见的原因。
抽动症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不要强化,不要太关注孩子。因为本来这个问题没有什么,不算严重问题,只是看起来稍微奇怪而已。如果家长过分关注,会导致孩子因此而背负心理负担,内心焦虑紧张,反而加重症状。淡化是个好的选择,只需要给孩子个宽松的环境就会逐渐好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