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是人类功能的一个重要部分,缺乏与他人形成亲密连结的能力可能产生消极结果。常常导致亲密关系问题的重要原因是亲密恐惧。亲密关系恐惧症,并不是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中刻意保持距离,拒绝过度亲密,很难融入某个圈子。他们渴望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却又担心自己的感情付出得不到回应,导致焦虑,慢慢地回避亲密的关系,与每个人都难以交心。
早期创伤
生命的底色,总在你不谙世事时就悄无声息地打好了。原生家庭留下伤痕的人很难进入亲密关系。无法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女性,深度心理学认为是源自童年对父亲的恐惧。如果一个人的亲密关系充满抛弃、冲突、苛求、控制、伤害,就很容易因恐惧而逃离。逃避的不是一段关系,而是失败。只要不开始,就不会失败。恰似那句脍炙人口的“想要不被人拒绝,最好的办法是先拒绝别人”。
早期的创伤经历会破坏个体与他人建立、维持亲密关系的能力。43名童年曾经历大屠杀的幸存者和43名没有此种经历的的亲密恐惧水平相比,他们的亲密恐惧水平显著偏高。他们严重缺乏安全感,在人际交往方面会有困难,很难表达自己的情感,对遗弃有很深的恐惧。即使这些幸存者日后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拥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他们在情感上依然是疏离的,他们常常压抑愤怒,很难信任他人,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自卑
自卑是个体的一种自我情绪体验,它通常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评价过低,轻视自己,担心失去他人的尊重。个体回避亲密关系可能是由于自卑造成的,他们害怕向另一个人完全敞开,害怕自己的缺点暴露会给自身带来脆弱感。有自卑感的个体通常认为自己的缺陷是别人难以接受的,他们不愿与人分享情感,常常害怕遭受拒绝和嘲笑。
研究也发现,对自身缺陷的感知也会导致个体在亲密关系(恋人之间的)中更容易产生脆弱感和被揭露感。因此有自卑感的个体常常会努力掩盖自认为不可接受的缺点来补偿自己的自卑感。他指出严重自卑的个体不仅自己无法接受自身的缺陷,同时他们也认为别人不可接受,因此他们会恐惧将自身的缺陷暴露在亲密他人面前,他们为自身的缺陷感到羞耻。他推断这些个体很可能有着追求完美、标准苛刻的父母,他们总在批评孩子的不足,以至于孩子无意识中将这种批评内化。
童年的经历对成年会有影响,但并非不可改变。关键在于要懂得学习,注重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