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病分类 > 心理障碍 > 为什么有人平时很乖,却会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

为什么有人平时很乖,却会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

2017-07-07 来源: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或许多数人不会“邪恶”到这么严重,产生极端行为,但人和人的心理现象是相类似的。我们多数人不大可能会实施犯罪行为,但充满恶意的话语、攻击性情绪、谣言、使绊等诸多日常行为背后,都有着或多或少的邪恶心理在驱使。

  现在新闻头条里常常会出现这么一类人:他们混迹于校园凌辱事件,或者是各种社会相关的恶性事件中,当记者去采访这些人的父母或是亲戚时,得到的信息却让人难以相信:这类人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平日里是个很乖的人,家里人从来没想到他会做出这种事情。

  就像是04年的马加爵事件一样,他在周边人的心中一直是一个很乖的孩子,内向,也从来都不会和别人起任何冲突,但是就是在他身上发生了这么一起震惊全国的事件。

  如果把世界拆分成两拨人:好人和坏人,那么我们觉得坏人做坏事很正常,但是好人做坏事(或者说是极端的事情)就会让我们有些想不通了。

  或许多数人不会“邪恶”到这么严重,产生极端行为,但人和人的心理现象是相类似的。我们多数人不大可能会实施犯罪行为,但充满恶意的话语、攻击性情绪、谣言、使绊等诸多日常行为背后,都有着或多或少的邪恶心理在驱使。

  我们内心的那点儿小邪恶让我们更像一个“人”而区别于神,让生活更多彩,让世界更可爱。

  有时候,我们是把一个人定义成一个“坏人”之后他才做坏事的,还是他做了坏事之后才会被定义为“坏人”的呢?“好人”会变坏吗?“坏人”会变好吗?在我们分析一起犯罪的主客观要件的时候,是不是一定要把一个人分析成“坏人”才肯罢休呢?

  2013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黄洋遭舍友林森浩投毒后死亡的案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对于为什么林某曾“多次捐款、献血”、“孝顺母亲”、“成绩优异免试进入复旦大学医学院攻读研究生”,到最后却走上不归路的原因学者们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如本我意识的膨胀、缺乏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和管理负性情绪的能力等。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1、阴影的压抑

  每个人总是希望自己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展示给别人的都是好的一面,从而获得爱与认可。凡是被理性评价为好的、受到嘉奖的东西,人们就会不遗余力地把它们培养起来;凡是为理性评价为坏的而被处罚的东西,就会力图从行为和自我意识中将之摒弃,并且我们坚定地认为自己懂得分辨什么是美好、善良,什么是丑陋、邪恶,甚至形成追求完美的倾向。但是我们的心灵却变得越来越脆弱,道德的约束力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弱。

  对复旦投毒案中的林某来说,从小成绩优异,一直担任班干部,孝敬父母,留给别人的都是良好的印象。在与舍友黄洋发生多次矛盾之后,他并没有选择去沟通,而是选择了压抑。因为他已习惯了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所以他会担心因锁事而与他人发生争执,会显得自己“小肚鸡肠”,甚至破坏了自己的形象。但是正如荣格所说,“每一种好的品质都有其坏的一面,没有任何一种善会来到这个世界而不立刻产生出相应的恶。若一味地压制阴影,阴影的能量就会因无法释放而不断聚集,我们身上的动物性也只可能变得更富于兽性,这种本能的汹涌宣泄就可能进一步压倒自我,导致一个人精神崩溃而堕入无能为力的境地。

  2、自我控制资源

  自我控制资源有点像是《火影忍者》里的查克拉(能量),我们每个人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如果你在某一方面投入较多,那你接下来完成的事情就只能用剩余的资源来完成(当然前提是排除一切其他的干扰因素)。

  如果你一直处于压抑之中,你的自我控制资源都被用于日常对自己的束缚和控制了,那么你的剩余控制资源便会变少,从而引发放纵或失控,导致在其它的事情上调控不足。

  当一个人已有攻击意愿时,如之前被侮辱过,自我损耗能驱使个体表现出更强的攻击行为。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