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病治疗 > 心理咨询 > 爱与溺爱怎么区分?

爱与溺爱怎么区分?

2017-04-15 来源: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溺爱一方面表现在对孩子需求的过度满足,另一方面是对孩子身心的过度保护。这多半源自于家长在自身成长中某方面或遭遇挫折或有所缺失,于是补偿在孩子身上,孩子如同另一个重生的自己,代替着自己去弥补遗憾。

  许多学心理学以后的妈妈有这样的困惑:在给孩子爱与自由时,常常遭到家人或旁人的指责:“你这样太惯孩子了”“这是纵容孩子!”比如孩子走着走着要抱时就抱他,允许孩子不想叫人就暂时不叫,孩子在专注画画允许他不跟客人打招呼。我就曾在自家小区楼下,让孩子淌水玩时遭遇路人的侧目:“哎呀,这样玩水可以吗?你妈妈也太溺爱你了。”本着好的教育理念,不同于传统做法的妈妈们却承受着来自周遭的压力,不够坚定尤其是童年时自身获得的爱也比较匮乏的妈妈渐渐会焦虑不安的自我怀疑:我这样做对吗?我真的是在溺爱孩子吗?爱与溺爱的边界在哪里?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曾在母婴关系中提出“足够好的妈妈”一说。妈妈在婴儿出生后数周内处于一种“原始母性专注”的心理状态,母亲越来越淡化自己的主体性、个人兴趣和生活节奏等,越来越关注婴儿的活动,这是一种高度敏感的状态,能适应婴儿的愿望和需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婴儿逐渐长大,一个“足够好妈妈”应该逐渐减少关注,婴儿将会根据自己逐渐增长的能力来应付失败和挫折。母亲在被需要的时候及时出现,同样关键的是,母亲在不被需要的时候,适时退开,逐渐减少婴儿对母亲的依赖。由此可见,够好的妈妈所给予孩子的爱是随着孩子的发展量身定制,不断调整的,不少也绝不会多。比如在0-1岁更多给予孩子积极的关注与回应,在2岁以后则着重于在安全环境中放手让孩子探索。而溺爱是过分的满足与保护,是以爱的名义的一种剥夺,看似让孩子免受挫折之苦,实质上消解了孩子成长的动力。

  溺爱的本质是爱自己

  爱与溺爱只差一字,结果却截然相反,爱促进孩子成长,溺爱却让孩子停滞不前。为什么说溺爱会使孩子发展停滞呢?我们知道,人在顺利时很少会反思与改变,而受挫感到痛苦时才有可能想法儿改变策略。在不断的改善中,孩子的能力加强,技巧纯熟,心智发育又上一台阶。而溺爱中的孩子缺乏挫折,便也没有改变的动力,稍加反应便有父母搞定,他在能力上便也停留在稚嫩阶段。

  比如,当孩子以哭闹来面对要求被拒绝的痛苦时,家长转而满足了他的要求,于是孩子破涕为笑,同时深信这个应对方法很好用,之后每次故伎重演都被满足,于是孩子就无从去学习更成熟的沟通方式,比如用语言表达来与家长商量,他在沟通方面的发展便相对停滞了。接触过一个读小学的孩子,在陪他玩当中,只要一不顺他的心意,他就说:“哼,不跟你玩了”然后假装跑开。每每如此,显然他的沟通方式与他的年龄严重不符,也许这样的方式曾经在他与父母互动时无往不胜。

  再比如,孩子害怕见陌生人,时常会采取退缩回避的应对,回避是非常简单易行,又能快速抵御焦虑的应对方式。回避之后焦虑便立刻消失,但同时,孩子也没有机会去习得面对陌生人时掌控焦虑的新方法,当然无从了解情绪的来去都有自然而然的过程,一个人并不会被情绪所吞没。这时家长如果心疼孩子,放任孩子回避,便会使孩子在面对困难,紧张时惯用回避这一防御方式,造成发展停滞。

  武志红曾在《为何家会伤人》中把亲子之爱分成三种:一种是真爱,给予孩子自由,促使孩子独立发展。第二种是冷爱,几乎等于不爱,对孩子更多的是占有和管制。第三种是溺爱,看似对孩子爱的过多,其实本质上是对内在自我的补偿。

  溺爱一方面表现在对孩子需求的过度满足,另一方面是对孩子身心的过度保护。这多半源自于家长在自身成长中某方面或遭遇挫折或有所缺失,于是补偿在孩子身上,孩子如同另一个重生的自己,代替着自己去弥补遗憾,这很常见,这时人被潜意识的愿望所支配,带着非理性的冲动。

  出身贫困的家长常会无条件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自小体弱多病的父母,会全方位保护孩子的安全,穿很多衣服,限制去户外。被父母管束过多的人在面对自己的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无论如何都做不到拒绝……在某一方面受着过度挫折的父母很容易在同一方面让孩子过度满足。然而,孩子犹如一颗饱满的种子,在并不缺水的情况下,过度浇灌,结果亦是殊途同归。家长原本希望孩子避免一种痛苦,却带来了另一种痛苦。被溺爱的孩子常有很多无力感,容易形成自卑心理,由于锻炼机会被剥夺,孩子在家庭以外的环境中感到待遇悬殊,茫然无措,能力不足应付局面从而导致过度挫折,产生消极心理,适应不良,后果更为可怕。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遇挫并不会造成问题,问题出自于孩子得不到理解与支持,缺乏正面的引导,使之以消极心态的自我保护来处理,造成恶性循环。

  一不小心,你就溺爱了

  父母也是普通人,成长中多少都会有所缺失,便都有可能在某方面过分满足孩子,造成阻碍。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成人有时表现的像个孩子。有人可能很会做事,但一遇到有人反对,就手足无措了,因为他人际沟通的能力发展受阻。有的人表现优秀,却因为一次工作失误就选择跳楼,因为他的情感功能极不成熟。

  虽然大家知道溺爱不对,却未必意识到自己哪些行为是在溺爱孩子。或许是饭菜上桌,不经意把好吃的都让给孩子。或许是早晨孩子懒床,你担心他迟到,帮他穿衣洗漱。也可能是亲子冲突时一个妥协的姿态,或是孩子与人冲突第一时间介入替他解决,如果这时你什么都不做,这一份自然挫折,对孩子来说便是成长的宝贵燃料,价值无穷,对孩子的真爱,是陪他面对挫折,安抚痛苦的情绪,鼓励他想法儿解决问题。

  如何避免溺爱?

  那么如何避免溺爱孩子呢?可以说,真正的爱是出自孩子的需求,溺爱多半出自家长的需要。家长能够区分需求的归属非常重要。

  比如,有人认为孩子会走了就不该让家长再抱,再抱便是溺爱。这是谬误的,孩子受挫或遇到焦虑不安的状况时会退行到稚嫩阶段,经常会想回到家长的怀抱,这时的抱便是出自孩子的需求,是一种充满爱的安全感的补给,应该坚定的给予满足。

  家长要区分需求的归属并不容易。首先,需要充分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成长中所缺失的那一部分,了解这部分是怎样影响着你的生活,当孩子的需求触碰到这一部分时,观察自己的反应,包括情绪与思维是如何导致行动的。其次,了解儿童正常的心智发育过程,了解在每个阶段儿童需要怎么适度的爱。由于个体的差异性,还要了解你的孩子的性格特点,气质类型。最后,当孩子提出需求你不置可否时,先想一想你的做法是出自孩子的需要还是自身的需要?当然由于心理投射,我们很容易以为是孩子需要,这时就要跟孩子充分沟通,核实他的想法。

  以上几步骤是需要家长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的,当你越清晰了解你与孩子的边界,也就越不会互相影响,你给予孩子的爱即使在反对声中也会更坚定。这时,你便能给予他真正的爱,这份爱最终通向他能成为他自己。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