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行障碍指18岁以下,儿童或青少年反复而持续地出现违反与其年龄相应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包括说谎、逃学、打架、破坏行为、攻击他人、偷窃、欺诈等品行问题。他们会采取过激的行为伤害别人或自身。
从虐婴案看品行障碍,重庆十余岁小女孩虐待一岁的婴儿一事,她在一楼进电梯时,与婴儿和婴儿奶奶李女士相遇,李女士先出电梯,小女孩抱起原原拦下了他;电梯关闭后,她立即开始残酷地虐待原原。她将原原拉回到她25楼的家,涉嫌将原原扔下楼,在她出门掩盖罪行之际,正好碰到来25楼找孙子的李女士,安慰她,并对她撒谎。她离开李女士,下楼将原原从原坠落地搬到远处,以掩饰罪行。
由上述真实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品行障碍的症状表现为:
攻击他人,包括伤害、殴打、威胁、恐吓他人;虐待比他(她)小的儿童或残疾儿童;使用刀、枪、棍棒、石块等硬物或器械造成他人躯体的伤害,男孩多表现为躯体性攻击,女孩多表现为言语性攻击(咒骂、侮辱);抢劫钱财,年少时表现为抢劫、敲诈同学,年龄大些后或几个人共同抢劫路人、武装抢劫等。
对立违抗性行为,指对成人,特别是家长所采取的明显的不服从、违抗或挑衅行为,表现为经常说谎(不是为了逃避惩罚);易暴怒、好发脾气,常怨恨他人,怀恨在心或存心报复;常拒绝或不理睬成人的要求或规定,长期严重地不服从;常因自己的过失或不当行为而责怪他人;常与人争吵,常与父母或老师对抗;经常故意干扰别人;常违反集体纪律,不接受批评。
故意破坏财物,故意破坏他人物品或公共财物,以破坏他人物品、在公共场所或名胜风景区胡涂乱画、放火等方式给他人造成经济损失。
偷窃与欺诈,多表现为偷拿家长的钱或物,开始时数量较小,当所偷钱财不能满足自己消费时则会去偷同学、偷路人、偷商店。有时为得到家长的钱,可以编出谎话进行欺骗。
违犯社会准则,经常说谎以骗取好处(物质上或精神上),或者是为了逃避责任(惩罚、责备);逃学,由于厌恶学习或学习成绩差,经常对家长讲是去上学,对老师讲则是因为家中有事,而在校外游荡、打电子游戏、玩耍;夜出不归,经常在外过夜,虽经家长劝说仍然不能改正,严重者可四处流浪、乞讨街头。男孩很容易被坏人利用,女孩容易被引诱,甚至被拐卖。
以上行为出现在18岁以下,会明显影响到社会交往、学习。10岁以前出现的品行障碍称为儿童期发作型,多数表现为单独行动,因此又称为非社会化型、非团伙型。10岁以后出现的品行障碍称为少年期发作型,如果为结伙行动,称为社会化型、团伙型。
品行障碍是儿童行为问题的严重后果,一旦孩子的行为问题发展为品行障碍,它的治疗是无药可用的,而行为治疗及心理治疗则有帮助。我们常说预防大于治疗。
在预防方面,从家庭教养来说,为使儿童行为问题避免发展成品行障碍,作为家长要给孩子建立一个温暖、充满爱心的家庭。处于儿童期的孩子模仿能力强且缺乏辨别是非能力,要求家长要注意避免孩子与不良人的接触。
儿童期心理发展有其独特性,个体间有明显的差异,父母及教师要从孩子角度出发,培养他们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善于教育和引导,使孩子得以顺利地逐渐地完善社会化过程,即主要地使孩子学会社会规范、行为准则,确立正确的是非和道德观念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家庭和社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