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疾病 > 孤独自闭 > 孤独症儿童的心理干预

孤独症儿童的心理干预

2017-04-05 来源:思而优儿童心理发展中心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心理干预是指利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对孤独症儿童的心理、行为和社会功能进行发展性康复促进的方法和手段。包括认知干预、情绪干预和行为干预,心理干预贯穿孤独症康复训练的整个过程。

  孤独症也称自闭症,属于广泛性身心发育障碍,临床表现以语言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和活动内容局限刻板为特征[1],多数始于婴幼儿期,通常在30个月以前就出现发育异常和受损,男孩发病显著高于女孩。孤独症儿童并不从现实退缩,而是由于普遍和严重的发育障碍,使患儿缺乏进入现实世界的能力[2]。心理因素在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中起着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只有充分重视孤独症儿童的心理因素才更有利于研究孤独症成因、诊断、发展和干预的机理及方法,但长期以来,人们对孤独症儿童的诊断和康复工作一直存在着重“生理”轻“心理”现象,一方面是因为孤独症儿童的严重交流和认知障碍,很难对其开展研究和干预工作[3];另一方面,是因为对于孤独症儿童的心理问题缺乏专业研究人员关注和参与此项工作,导致对孤独症儿童的心理干预存在“易忽视性”和“难操作性”的现实,使孤独症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进展很慢、成果很少,使诊断、康复训练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如何打破现在孤独症康复领域普遍存在的重“身”轻“心”现状,应该引起广大孤独症康复研究者和实践者的高度重视。

  1.孤独症儿童心理干预概念

  心理干预是指利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对孤独症儿童的心理、行为和社会功能进行发展性康复促进的方法和手段。包括认知干预、情绪干预和行为干预,心理干预贯穿孤独症康复训练的整个过程。

  2.孤独症儿童心理干预理论

  通过对孤独症心理理论研究的分析,结合孤独症的心理特点,应用心理理论的原理设计治疗方案,对孤独症患者进行康复矫治,给孤独症的心理干预带来希望。

  3.孤独症儿童心理干预原则

  3.1阶段性重点干预原则孤独症儿童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心理干预要把握儿童发展的关键阶段进行相应的干预措施。

  3.2身心结合干预原则生理与心理的发展不平衡是孤独症儿童的生长特点之一,在心理干预的同时要发展儿童的身体素质,在干预训练过程中既要注意提高身体素质、发展运动能力,又要注重提高心理素质,使身心两方面协调一致。

  3.3实用性原则根据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通过实物、图片、情景等进行心理训练,掌握实用性生活和学习技能,形象生动,切忌抽象说教。

  3.4个别化原则孤独症儿童具有很大差异性,任何心理干预手段和方法都要根据个体的不同特质进行科学设计,考虑到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条件,寓干预于生活之中,要按照儿童的实际能力,注意个体差异,设计个别教案,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训练。

  3.5多通道协同原则感知觉异常是孤独症儿童认知缺陷重要原因,认知过度或不足导致其情绪和行为异常,在心理干预中要尽量应用各种感觉器官多通道地给予孤独症儿童刺激,协助其分辨不同信息的接受和处理能力,以提高其感知水平。

  4.孤独症儿童心理干预阶段性重点内容

  4.1学龄前期重点是围绕基本生活技能,建立情感依赖感和语言表达欲望。着重于吃饭、穿衣、脱鞋与大小便处理等生活自理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该时期为黄金干预时机,可塑性较大,可以应用学习原理、行为矫正技术、工作分析方法和实质性增强理论来学习新的正常行为,消退过分行为。

  4.2学龄期重点是重塑适应和学习能力,建立情感控制和生活常规,进行独立学习、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后期则应逐步发掘其特殊能力,如在绘画、音乐等方面的特长。该阶段家庭要积极参与,力求学习生活化。在家庭的参与下,找出适当的教学训练目标,并将教学的内容融入到生活当中,达到学习目标。

  4.3青春期重点是巩固习得技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防止青春期发育带来的身心失衡和情绪波动。根据不同孩子的发展能力进行必要的职前培训。

  5.孤独症儿童心理干预策略

  5.1了解孤独症儿童的心理特点

  孤独症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正常儿童有较大的差异,感知觉异常是孤独症儿童认知偏差、焦虑不安、情绪波动大、行为刻板、兴趣狭隘的起点。感觉是指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人脑的处理加工而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综合的、整体性把握。显然,孤独症儿童在感觉和知觉能力方面都存在障碍,导致对外界的认知偏差或缺失,表现为反应过度或反应迟钝,其使深处焦虑之中,并引起一系列的情绪和行为问题(见图一)。可以说感觉异常是孤独症儿童心理干预的最大障碍之一,也是干预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5.2把握孤独症儿童的心理需求

  需要是动机和行为产生的基础,只有把握孤独症儿童的心理需求,才能真正理解和体会孤独症儿童的内心世界,才能找到与孤独症儿童交流的渠道,找到有效矫治措施。在干预实践中一旦儿童的某种需求得到满足,训练效果将事半功倍,通过一些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和一些训练效果较好、并逐渐建立了部分社会功能的孤独症儿童的心理分析表明,孤独症的心理需求不但有,而且很强烈。

  (1)安全感的满足:对所在环境和世界的认知偏差与异常,使孤独症儿童“不怕危险”,其实这是不知道危险,根本没有危险的意识,但孤独症儿童内心世界最需要安全的满足;

  (2)情感的宣泄:焦虑不安时刻伴随着孤独症儿童,情绪表达的障碍,导致其情绪常处于失控状态,由于不能与外界正常交流,负性情感无法宣泄,谁能理解孤独的内心;

  (3)成功的体验:认知的偏差和发展能力的缺乏,成功体验成为孤独症儿童的奢望,如果干预训练行为能带给孤独症儿童快乐和成功的体验,将成为孤独症儿童成长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形成社会功能的心理基础。

  (4)认识自己和世界的需要:孤独症儿童与其说不愿了解和世界,还不如说无力了解这个自我内心世界和外部环境。这就是训练功能说的理论基础,也是心理干预的重要内容。

  5.3通过控制干预强度和频率,保持适度焦虑水平。

  在身心和谐中,产生积极的情绪,在适度的刺激强度和频度条件下,采用科学策略确保有效,笔者称之为REST效应[Relax(放松)、Emotion(情绪)、Stimulation(刺激)、Tactic(策略)]。根据倒U型理论,由于REST效应可以较好调控孤独症儿童的焦虑情绪,是教育手段介入的基础,也是康复效果的保证。(见图二)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