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自闭症(autism)也称孤独症,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严重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疾病,主要表现出三大症状:社交障碍、交流障碍、刻板行为及兴趣。
自闭症一般在3岁前发病。有的患者在6—24月就表现出孤独症症状,但也有患者前期发育正常,在2—3岁时出现退行性变化,语言和社交机能丧失。在1980年以前,孤独症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病,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经过20多年的时间,孤独症患者发病率逐年提高,诊出率提高到原来的10倍多。
孤独症是一类多因素导致的综合征,基因等遗传因素的病因已经得到证实,同时,也有人提出各种可能的因素,如病毒感染、免疫异常、营养缺乏、重金属代谢异常(特别是汞异常积累)、出生时父母年龄、父母疾病等。
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肠道微生物与孤独症的关系。美国芝加哥拉什医学院胃肠病营养与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儿童自闭症与肠道菌群有重要关系。研究发现,当人体肠道菌群里的一种芽孢杆菌数量占优势时,会分泌神经毒素,造成腹泻或对神经的侵害,儿童自闭症与此有直接关系。美国学者博尔特(Bolte)认为,孤独症可能是由于长期亚急性破伤风梭菌(C.tetani)(致病性梭状芽孢杆菌的一种)感染所致,胃肠道感染这种病菌后,释放的神经毒素通过迷走神经传入中枢神经系统,水解突触囊泡的小突触泡蛋白,抑制了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引起了孤独症的各种行为表现,而抗肠道梭菌的治疗可减轻孤独症的症状。
最新的一项研究也发现,一种肠道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丙酸,可引起大鼠患孤独症。这些发现都提示了孤独症患者的肠道菌群发生了改变,特别是梭状芽孢杆菌类。因此,通过益生菌促进肠道菌群的平衡,抑制梭状芽孢杆菌的生长,减少有害菌产生的有毒物质,将是治疗孤独症的有效替代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