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家格林斯潘博士在两本著作中都提到了首先要明确自闭症诊断的核心症状;其次,必须将被试儿童在熟悉环境,熟悉人群中的行为表现纳入评估体系。
—1—用核心特征做评估
首先,再次强调自闭症的核心症状不是刻板动作和语言发育迟缓,而是“任何情况下,都无法参与互动,无法与任何人建立亲密关系”。如果你的孩子不具备这个核心特征,即便表现出其他暂时性问题,很多是感统失调引起的发育迟缓,积极干预都能缓解和愈合。不要轻易给孩子贴自闭症的标签,其实标签本身不重要,但有时这样的标签会影响家长以及社会对孩子的教育关注。
以上也就说明了为何有些自闭症儿童能自愈,其实只是给这部分孩子的暂时性发展障碍贴了个不符合的“标签”而已。
—2—互动和交流的建立
若早期发现孩子由于短暂发育障碍引起的互动减少,但只要孩子有互动表现,就要积极干预。通过感统调整,情绪干预,改善孩子与人建立互动关系的能力,与人建立稳定和富含感情的人际交往能力。从家人开始。
与孩子建立互动的两个原则:
第一,听从孩子的引领以及互动,迎合儿童的兴趣和关注点,以儿童的情绪反应作为每一次互动的起始点。
第二,将孩子的每次相处都变为双向沟通,彼此做出回应,而非双方参与但相互之间平行互不联系的形式。
再次强调,语言干预最终目标是让孩子意识到词语并非只是标签,更是沟通的基本工具。但我们总要挨过一个阶段,仿佛孩子说话只是为了自娱自乐,很多鹦鹉学舌,而不是为了与人交流。当遇到这个阶段时,其实是孩子的进步,下一阶段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孩子能够有问有答地完成沟通。
—3—理解感统失调引发的发育障碍
了解原因。我们可以假想把自己放在一个陌生的语言环境中,自己是否会无所适从?焦虑的情绪是否会滋生?一个感统失调的孩子就是这样,在陪伴感统失调的公子成长中,我深有体会。孩子一开始有听觉加工障碍,进入嘈杂的环境中,无非就是一个充满敌意的地方,每个人好像都对自己“嚷嚷”,进而听觉过度,孩子变得焦虑,失控。而当前多么嘈杂的环境,对他的听觉都不再产生影响。幼儿园中午的嘈杂,一点都不影响他的午休。
有些孩子运动反应过低,就是需要不停地动来动去。因此,这些孩子就永远在跑、跳,坐立不定或者在房间里晃来晃去。满足这部分孩子对运动的需求,才会使他腾出精力来做其他的事情,遗憾的是大部分学校会要求这些好动的孩子必须安静地坐在座位上,而不允许他通过运动的方式来做好学习的准备。
—4—智力的根源
格林斯潘博士与皮亚杰及很多现代认知学习理论家所持的观点不同,格林斯潘博士认为儿童首先通过情绪体验了解世界运作的规律。包括概念、因果关系、数量、抽象逻辑关系等。儿童通过这些体验认识外部世界,迎接其他的智力挑战。进而,格林斯潘博士把智力定义为“从现实情绪经历中生成想法,并对其进行反思和组织的能力”,更为实际和准确。自我反思,或许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让儿童掌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