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十年的研究已经证明了患有自闭症个体的动作技能异常的情况是一个定律而非例外。Chinello和同事们延伸了对于动作技能异常的研究--他们测试了非临床患者的被试人群(未患有自闭症)。结果发现,具有轻微的动作技能异常的正常发育的人群携带了潜在的自闭症的特征,并且可能遗传给后代。Chinello和同事们的发现致力于探寻为什么当父母呈现潜在自闭症特征时(轻微的社会性沟通的困难),其生育的正常发展的儿童会呈现出动作技能困难的表现。可能性之一:动作技能障碍和自闭症特质同属于自闭症潜在患者的一类症状,它们共存呈现;可能性之二:动作技能异常是个体存在非常态发育可能的第一警示标志。
家长启示
由于科技的发展,人类的沟通方式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例如足不出户就能知道全球动态,不用见面也能知道互相的近况。因此,现代人们的社交方式也由此发生了变化,衍生了“键盘侠”、“点赞狂”等新型的社交模式。面对面的时候反而很难像以前一样有聊不完的话题,沉默和尴尬变成了主流,面对面却互相低头玩手机也是一种常态--这些都是明显的社交退缩,社会性沟通困难的表现。这类型的个体在组成家庭之后繁衍的后代将有更大的可能性带有动作技能的困难,以及携带可能的特质。家长应该在日常维持规律的稳定的社交活动,并且提供孩子这样的环境,一方面提供丰富社交刺激,另一方面也提供丰富的社交学习榜样。尽量避免“宅男”“宅女”的生活模式,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有帮助的家长榜样。
自闭症儿童的注意力水平与场景情绪相关?
自闭症存在的对社会性相关信息的异常注意过程可能是其社交困难的预兆。本研究探索了共25名6至12岁的自闭症儿童在不同社会场景(快乐,悲伤和恐惧)中的注意力表现,旨在检验个体对刺激的情绪线索的调控。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对于恐惧场景呈现了注意力集中的倾向,而对照组的正常发展的儿童则对悲伤的场景留恋。两组儿童对快乐的场景的注意力表现并没有差别。因此,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传递恐惧情绪的情景更容易抓取其注意力,但由于他们认知和情绪在适应带有恐惧情绪的情境存在可能的问题,因此这些情境将影响其社会技能的习得。
家长启示
很多家长反映过自家孩子存在对某些声音、物品的恐惧,并烦恼其恐惧脱敏的问题。但实际上孩子如何形成这样的恐惧却往往一问三不知。个体对于恐惧情绪的感知是最为强烈的,但往往正常发展的个体能够很好的消除其情绪印记,投入到新的事件中。可星孩不只能够很敏锐的接收到这些情绪,并且牢记、泛化这种情绪的关联事物。这也就是为什么孩子只是听到了电影里的狗叫就如同在现实中被狗追逐撕咬一般恐惧。
尽管研究提及的都是恐惧的负面影响,但实际上它的运用可以很好的帮助星孩确保人身安全。例如孩子害怕狗叫声,那么家长可以训练孩子将人行道的红灯与狗叫结合对孩子进行条件化训练,那么孩子看到红灯就唤醒那种恐惧的情绪,自然就不会冲到车阵中了。这就是恐惧情绪的积极转化法。因此孩子对于恐惧情绪注意集中的特点也可用于训练注意力,特别与学习任务结合时,效果最佳。
自闭症儿童喜欢什么样的社交机器人?
本研究调查了儿童们对机器人的看法和喜好。儿童们需要把6种机器人分类为机器,人类,动物以及玩具,并根据儿童的性别和年纪进行了区分分析。数据表明不论是自闭症儿童还是正常发展儿童对机器人的看法主要集中在“玩具”这一分类,一部分自闭症儿童认为机器人为“机器”。儿童们对于机器人的偏好有很多的不同,但是对于设计简单,面部特征设计夸张的机器人有共同的偏好。因此,本研究揭示了不论自闭症儿童或者正常发展的儿童对于社交机器人的看法,除了面临“玩具”的定位以外,他们还喜欢操作简单但是面部表情丰富的产品。
家长启示
从2015年开始,多方关注的康复机器人被投入商用,因此衍生了一大批关于机器人康复自闭症儿童的相关研究,并呈现了一派疗效良好的乐观景象。但为什么机器人对这些孩子具有如此强的影响,却从未有人深入分析过。该研究获得的孩子的第一手反馈体验,关于简单操作与面部表情丰富这两个特质的关心,才是这些康复产品获得如此良好效果的要素核心。
那么延伸到家庭干预中,当康复机器人的角色被父母所替换的时候,家长们就需要尽力实现这两个要素。1互动与指令要有明显的可以理解的线索,方便孩子抓取并作出反应;2所有的互动都应存在程序化流程,这是孩子能够按图索骥的最佳方式;3所有的互动都应伴随明显的甚至是夸张的情绪体验,例如夸张的面部表情,明显起伏的语气等,如此便能强化孩子对于情绪线索的抓取,也能更好的判断自身反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