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去上学?
学校教育是近代以来才有的事物,以前人们都是从父母那里学习相关的谋生技艺,例如家里是开面包屋的,就会让孩子学习做面包;如果家里经济比较好,家里会给孩子聘请家庭教师。现代社会由于需要普及教育和经济性的考虑,我们把孩子们集中在一起学习,这样也给了更多的孩子平等的学习机会。所以现代国家都由法律规定孩子们必须去上学。
学校模式的问题
为了让孩子对学业、未来和将来工作做好准备,我们的孩子现在需要上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孩子在学校里不仅学习知识,还要学习怎样去与人相处和如何与人合作等等。但是现在学校的架构,对自闭症的孩子其实并不是最好的。因为我们在构思和设计教学时,我们是预计孩子的语言和认知能力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的,但是我们的孩子往往达不到或这个水平。
比如:我喜欢喝酒,如果我要跟人分享喝酒的经验,我就要了解对方是否有这样的经验,这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是如果我的教学对象中有的人对此毫无概念,而有的人已经经验老到的话,这样的教学就会显得很困难。
在普通的学校中,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正常发展的小朋友和我们的小朋友是有很大的不同的。而学校更多的是侧重学业方面的问题。如果我们的孩子语言和认知能力跟不上的话,老师就很难照顾到他的需要。
在普通学校的课程设计是常规的课程,重点并不是放在个别小朋友的接受程度上的。如果孩子在学习上速度比较慢的话,对孩子来说就会挑战比较大,他会追得很辛苦。这种学校的基本设计对普通的小朋友其实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对我们的孩子,这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老师备课的时候,他面对的是大部分一般的小朋友的水平,缺少个人化的设计。而且很多时候我们的评价也主要侧重于结果,而不是过程,这也会对我们的孩子造成很大的困难。
比如香港一些很著名的私立学校,他们也很注重成绩,所以他们也不愿意接受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因为这会影响他们成绩的要求。在香港正常发展的儿童,功课也很多,压力也很大,这对特殊孩子更是艰难。
学校的好处
其实我们喜欢学校,问题不在普通学校,自闭症孩子在普通学校上学有很多优点:
1、上学是一个很好的社交机会;
2、他们可以在那里模仿正常小朋友的行为;
3、孩子们可以在正常的环境里学习一些生活的常规;
4、帮助家长们了解孩子的学业水平和能力。
幼儿阶段
孩子们在幼儿园一般做以下的事情:自由玩耍,如玩玩具;小组时间,玩集体游戏,在老师引导下唱歌讲故事;一起吃点心;学习常规,比如衣服怎样放,去那里洗手;书写的准备等等。
这个阶段孩子需要具备的能力:
1、能对老师表达他的需要
2、能理解老师的指令
3、能比较容易地跟随老师
4、有社交的兴趣和欲望
5、有各种游戏技巧和技能
6、能够在集体(小组)中学习(这是最完美的情况)
7、自主关注(老师)
8、比较少行为问题
如果以上的技巧孩子能够掌握,他才能在幼儿园很好的生存。
小学阶段
小学的挑战要大得多,在香港和这里都是如此。幼儿园因为理念不同,对孩子的要求有比较大的弹性,但是小学普遍对学业的要求比较高。
小学的变化
有多不同科目的课程,不同的老师;
注意力重点放在学业上;
老师主要通过口头语言与孩子沟通;
一个班的人数也大大增加;
老师给每个孩子的关注也会减少。
这个阶段孩子需要具备的能力
1、更加独立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如自己解决午餐问题,自己去上厕所整理好自己的个人卫生,有时候孩子还要在不同的课室、场所之间转换,这些都比幼儿园复杂多了。
2、能在没有老师的提醒下独立完成一些任务,这些不一定是跟学业有关的事情,比如去交作业,上图书馆,然后回来,而不至于迷失在校园里,这也很重要。
3、孩子的认知和语言表达能接近同龄人。
4、较少的行为问题。
我们的日常观察
其实不仅我们的孩子,很多普通小朋友也是没有准备好就去上学的。我们很多孩子是没有得到正确的治疗和支持就去上学的。很多家长都很焦急地为孩子选择了很多治疗和课程,这些治疗很多是没有实证支持的。很多时候我们会没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和目标。很多家长是得不到很多详细的关于孩子的信息,有些老师会愿意直接告知家长孩子的实际情况,但是一些老师却不会。
学习的动机
我们怎样才能让孩子主动学习?我们为什么要让孩子上学?为什么正常孩子觉得上学是一件简单而愉快的事情,而我们的孩子不?他们的推动力在哪里?
正常的孩子是很需要社交的、肯定的,老师的赞赏会让他们很开心,有动力去学习。他们能投入课堂的活动比如唱歌,聆听老师讲话,每个孩子都这样做,因为他们有这种被肯定的社交需要。他们享受这种学到新东西的过程,乐于展示。他们喜欢在学校里见到他们的朋友,即使有她不喜欢的数学课,但是下课后可以和小伙伴一起玩。同时他们怕老师,怕被惩罚,所以会听老师的话。
但是有自闭症的孩子不一样,他们对社交肯定不那么敏感,也不太怕老师,不太在意社会评价,他们不是太在意这些。他们的动机外在的更多,比如获得奖励。
但是这些外在的动机很难持久地带来动力。我们对孩子的奖励应该从外部物质奖励转化为内在的动机奖励,比如获得老师的肯定,对此我们要有计划。
我们要不停地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要求孩子这样做或者那样做,孩子们为什么不这样做?比如孩子为什么上课不专心?比如因为孩子有其他让他觉得更有趣有意思的事情去关注。所以我们首先要关注孩子行为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