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一群孩子,但他们不爱说话,每天重复着一件事情,甚至对妈妈都不亲近,他们患了一种病叫“自闭症”。而一些性格太内向的“假性自闭症”孩子越来越多。
个案:女孩每天只玩玩具熊
在儿童医院心理科门诊室里,8岁的小姑娘欣欣手里抱着一只掉毛的玩具熊,她是一名自闭症患儿。
欣欣的母亲赵女士说,女儿从3岁起就被发现不正常,不和朋友玩、不和父母交流,甚至抗拒亲近,整日拿着破旧的玩具熊沉浸在她自己的世界里。家长带着她四处检查,听力正常、发音正常,最后被心理科确诊为自闭症。赵女士流着泪说,只有在女儿熟睡时才能把她拥在怀里,才能感觉自己是母亲。
而另一名自闭症患儿小浩今年6岁,从出生到现在他就没有说过话,最大限度就是哼哼几声。不论谁叫他都没有反应,目光呆板。而他每天拿着笔在地上墙上不停的涂鸦,没有人知道他想表达什么。
数据:每月近百名患儿就医
作为专门研究儿童自闭症的权威专家,重医儿童医院心理科梅其霞教授介绍,自闭症并不是抑郁症,全世界大约每250名儿童中就有1名自闭症患儿,多见于男孩,男孩发病率为女孩的4到9倍。
梅其霞说,自闭症是一种先天性的神经系统疾病,无法治愈。病因至今未能完全明确,可能与基因和染色体改变有关。患病儿童3岁前会表现出语言和沟通能力发展迟缓,不愿与人交流,多数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学习有明显障碍,兴趣狭隘、行为刻板,严重的还会有自残或暴力倾向。“儿童医院心理科每月都有近百名家长带着患儿就医,实际上其中仅约5%是自闭症,其余的是‘假性自闭症’。”
分析:药物治疗有效属假性
梅其霞说,有的家长发现孩子不爱说话,反应迟钝等症状,会怀疑孩子是否患了自闭症到医院咨询。“这是正确的做法。”梅其霞表示,专业机构判断一个儿童是否患有自闭症,除了有外在表现外,还需进行病因分析和药物治疗。如果能够找到原因,并且经过药物治疗有效果,那么这个孩子就不是自闭症,而是“假性自闭症”,是可以矫正的。她提醒,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的这些情况,而只是认为是太内向不予重视,“假性自闭症”也会逐渐发展成真正的自闭症。
提醒:
多让小孩与外界接触
自闭症的诊断必须同时满足三个特征:严重的语言障碍、社交障碍、刻板行为,如果孩子仅仅具有部分症状,而且又能找到症状原因,往往属于“假性自闭”。
据了解,近年来,“假性自闭症”患儿也越来越多。“这与现在带养孩子的方法有一定关系。”梅其霞认为,现在的家长太过溺爱孩子,保护太多,不让孩子与外界接触,特别是一些老年人照顾孩子成天关在家里,不让孩子触碰任何东西,生怕孩子磕磕碰碰。这样反而使孩子得不到正常的锻炼和发育。
她建议,家长要让小孩从小多与外界接触,学会和别人沟通和交往。同时,父母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立和抗打击能力。此外,一旦发现孩子性格快速内向、语言迟缓,不爱与外界交往,应及时送到正规医院诊断治疗,大部分患儿可通过音乐、游戏及药物等特殊治疗方法,得到改善或完全恢复正常。
父母如何识别假性自闭症的症状
一、孩子入学前什么都会,入学后什么都不说
四岁的小杰在接受检测时的表现:智力和情绪都正常,但语言及社交能力开始退化。
父母十分惊讶。他们称,小杰两三岁时,能背唐诗唱儿歌。今年初,他们将小杰送进幼儿园,哪知没几天,小杰开始闷闷不乐,现在已到了几天不说话、反应迟缓的地步。
其原因是因为父母长年在外做生意,小杰从小由婆婆爷爷带养,长期受老人百般宠爱。进入幼儿园的小杰面临自立压力,怕与外界接触产生了恐惧,进而诱发严重的心理疾病,表现出自闭症状。如不及时纠正,小杰有可能最终丧失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
二、孩子长期受宠,经受不起挫折
根据调查患儿多来自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身居高楼,单门独户,很少与外界交往,且大部分由祖父辈带养,长期受到过度宠爱和保护。这些孩子一遇上挫折和压力,顿时变得胆小怕事,进而诱发心理情绪障碍,出现自闭症状。
要让孩子从小多与外界接触,学会和别人沟通和交往。同时,父母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立和抗打击能力。此外,一旦发现孩子性格快速内向、语言迟缓,不爱与外界交往,应及时诊断治疗,大部分患儿可以通过科学的康复训练方法,得到改善或完全正常。
家长们如果发现孩子有自闭症倾向,切不可自行想当然的处理,以免激起孩子的反抗情绪,将孩子的病情推动到一个不可挽回的地步。这种时候请多咨询相关专家,在专家的指导下,拿出身为父母该有的耐性来,一步步扭转孩子的病情,最终达到康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