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把糖果放在抽屉里,出去了。妈妈进来,把糖果转移到柜子里。小明回来想吃糖果,他会去哪里找?正常人都知道,他会去抽屉里找,因为他不知道妈妈把糖果转移了。但是,孤独症孩子认为小明会去柜子里找,因为糖果实际上在柜子里,他不知道小明不知道。这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叫“错误地点任务”,可以很好地鉴别孤独症孩子。
还有一种错误内容任务,就是把糖果放在饼干盒里,问孩子,小明认为盒子里是糖果还是饼干?正常孩子会说饼干,孤独症孩子会说糖果。
孤独症孩子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以为别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跟自己是一样的,不知道别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跟自己“可以”不一样,不能换位思考,不能理解别人的心态,不能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正常孩子2岁的时候也是这样的,但是到了4岁,就能换位思考了。孤独症孩子可能永远过不了这个关。
有一种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是心理学家,随时对别人进行心理分析。有的人用愿望解释别人的行为,称为“愿望心理学”,有的人用信念解释别人的行为,称为“信念心理学”。2岁的孩子是愿望心理学家,他认为一个人之所以会做某件事,是因为他“想”这样做。4岁的孩子是信念心理学家,他认为一个人之所以会做某件事,是因为他“认为”这样做是对的。他为什么“认为”这样做是对的呢?这涉及到他的所见所闻,他的经验,他的世界观,他的与众不同。
在社会心理学中,愿望属于社会知觉,信念属于社会认知。知道别人的意图比较容易,知道别人为什么有这样的意图比较难。有一个心理咨询术语叫“共情理解”,由共情和理解两个层面构成,共情就是识别别人的情绪(社会知觉),理解就是知道别人为什么有这样的情绪(社会认知)。
有人用镜像神经元解释孤独症,认为孤独症孩子存在镜像神经元的缺陷,所以不知道别人的感受。事实上,孤独症孩子能够明白别人的意图,能够察言观色,能够投其所好,他们的缺陷是不能更深地理解别人,说明他们是愿望心理学家,不是信念心理学家,而镜像神经元与愿望心理学有关。
孤独症孩子的模仿能力也不错,说明镜像神经元是起作用的。相反,可能是因为镜像神经元太强大了,使他们无法换位思考,不能理解别人跟自己的不同。
孤独症孩子看到妈妈把糖果转移了,镜像神经元告诉他,小明也应该看到妈妈把糖果转移了,所以会去柜子里找。他无法理解,小明实际上没看到糖果被转移了,所以不知道糖果被转移了,不会去柜子里找。
换句话说,孤独症孩子只有一种想法,而且这种想法跟事实是一致的,例如糖果在柜子里。他没有第二种想法,不会假设小明以为糖果还在抽屉里。第一种想法是现实的,第二种想法是虚拟的。孤独症孩子不会虚拟,不会想象。他们不会做想象性游戏(也叫象征性游戏,或假扮游戏),所以做沙盘游戏有困难。
虚拟是撒谎的基础,孤独症孩子不会说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