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病关注 > 案例解读 > 强迫症的哲学治疗

强迫症的哲学治疗

2017-03-23 来源:人格面具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心理障碍分为感知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意志行为障碍。从理论上讲,认知疗法和哲学治疗应该对思维障碍有效。强迫症分为两种,一种是强迫思维,一种是强迫行为,前者属于思维障碍。

  来访者男,30岁,患强迫症已十三年。高中期间出现胡思乱想,最早的思想是“读书有什么用”。感觉大脑分成两个,一个认为读书是有用的,人必须读书,不读书将来无法在社会上生存,另一个认为读书是没用的,书读多了人会变傻,很多成功人士读书并不多。两个大脑都在不断地找证据,结果两边的证据越来越充分,冲突越来越强烈,离答案越来越远(他预感到答案不可能得到),所以他想停止思考,但怎么也停止不下来。于是,他对大脑的运作感到好奇,开始思考大脑是怎么运作的。他想象大脑像一家食品加工厂,分为不同的车间,原料进入第一个车间,经过加工后被送到第二个车间,再加工,再传送,然后进入包装车间,再经过盖印车间,最后出厂。但是,他马上就对这种想法产生质疑,人的思想是各种各样的,能够制造那么多不同产品的工厂该有多大啊,在脑子里怎么装得下?他想,思想应该像算盘一样,由很多柱子组成,每根柱子上可以放1到10个珠子,通过排列组合,可以产生无数种可能性。

  我告诉他,关于大脑的运作,他的两种想法都是对的。从微观上看,每个神经细胞就是一个加工厂,有的生产五羟色胺,有的生产去甲肾上腺素,有的生产多巴胺,有的生产乙酰胆碱,有的生产吗啡样特质。在宏观上,这些神经细胞相当于算盘上的珠子,但不是10个,而是两个,一个是1,一个是0。

  他惊讶地看着我说:这是真的?我说,当然是真的。他向我磕了三个头,感谢我帮他解答了十三年的困惑。然后兴高采烈地离开咨询室。

  第二次咨询,他又垂头丧气。他说,如果早十年遇到我就好了,问题及时得到解答,就不会产生后续的问题。现在,他的问题已经“泛化”,对任何事物都爱思考一番。我告诉他,爱思考不是问题,问题是他只思考,没有求证。如果他上网查一查,或者买一本神经生理学的书看看,他的问题就有答案了。他说,他不敢上网查,怕查到不好的东西,让他再次陷入胡思乱想。有一次他上网查(具体内容忘了),看到一句话:“思考过多的人会短命”,结果很长一段时间都担心自己死掉,经常往医院跑。

  我说:“是啊,网上的东西乱七八糟的,要学会辨别。”结果这句话被他抓住了,他说:“你也认为网上的东西不可信啊!那你怎么证明你上次对大脑运作的解释是对的?”我说:“我服了你了,我得先想想,想好了再回答你。”

  他继续讲他的病史。由于胡思乱想,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最后大学没有考上,去亲戚厂里打工。有一段时间工作很累,没精力胡思乱想了。有一天,几个同事出去喝酒,喝完酒有人提议找小姐,有的人反对,最后没有去成。当天晚上他又胡思乱想了,为什么有的人想找小姐有的人反对找小姐?找小姐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如果找小姐是对的,那么找自己的妈妈对不对?如果找小姐是不对的,那么找老婆对不对?

  我很想告诉他,嫖娼和乱伦是两回事,不能扯在一起,但克制住了,我得先全面了解他的问题。

  他说,他后来不想这个问题了,就去找小姐,结果又冒出一个问题,他找的小姐会不会碰巧跟他父亲上过床?他父亲经常找小姐。我的脑中蹦出“俄狄浦斯”四个字。我立即打断他的叙述,向他询问童年经历。他说他的童年很平常,没有发生任何特别的事。他的问题是高中开始的。

  第三次咨询,他继续讲自己的症状。第四次咨询,我跟他讨论咨询方案。他的问题是强迫思维,咨询目标是消除强迫思维,咨询方法我决定采用“哲学治疗”。

  哲学治疗也叫哲学咨询,它是心理治疗的前身。早在古代希腊,哲学家们就用哲学思辨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认识自己、过更好的生活。只是到了近代,哲学才渐渐脱离生活,走进象牙塔。心理学作为哲学的分支之一,一直密切结合生活,虽然随着冯特建立心理实验室,心理学被科学所接受,但心理学的主体仍然徘徊在科学之外,与哲学若即若离。很多人至今不愿意承认心理学是科学。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重新介入人们的生活,本质上是古代的哲学治疗的延续。

  强迫症病人常常会被哲学问题所困扰,譬如我是谁?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什么是善和恶?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所以,强迫症很适合哲学治疗。

  他立即抗议说,这种方法行不通,因为他的问题太多了,随时都会冒出新的问题,不可能解决完。我说,正常人也会不断地冒出问题,但是冒出一个解决一个,不让它堆积起来,就不会胡思乱想。

  强迫症病人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不会用实践去检验思想,而是用思想检验思想,陷入循环论证,所以找不到答案。举个例子,天气预报说明天会下雨,而一位老农说明天不会下雨。到底谁对谁错?到了明天就知道了。可是,到了明天,强迫症病人还在纠结到底是天气预报对还是老农对,因为天气预报很权威,而老农很有经验。

  哲学家把世界分为两个,一个是实际世界,一个是可能世界。实际世界由日复一日实际发生的事件构成,而可能世界是理论上有可能的,但不一定会真的发生。例如,希拉里当选美国总统的可能性很大,但只是可能性,最后不一定能当选。所以莱布尼兹说,可能世界是“神头脑中的世界”。

  强迫症病人就是活在头脑里的人,把可能当实际,把思想当事实。所以,医生说强迫症很难治,他就认为自己治不好了;药物说明书上写了药物的副作用,他就不敢吃药了;网络上说思考过多的人会短命,他就担心自己死掉。

  第五次咨询的时候他问我,读书到底有没有用?我说,当然有用,他就是因为读书不多,很多事情不懂,才陷入强迫症的。他说,他的父母从来没读过书,也没有得强迫症。我又被他问住了。我开玩笑说:“你是不是故意来找茬的?”他连忙道歉说,他不是跟我找茬,而是跟自己找茬,当他产生一种想法的时候,立即会出来另一种想法反驳它。我告诉他,当我们想弄清楚读书有用没用时,最好的方法是选两组人,这两组人各方面的条件都一样,只是一组读书,一组不读书,然后看将来谁比较健康、幸福、有出息。这种方法叫对照研究。如果两组人条件不同,一组人心理本来就不健康,读不读书都是不健康的。

  第六次咨询还是垂头丧气,认为自己的问题太多了,解决不完的。我告诉他,解决一个少一个,只会减少,不会增多。他问我,那要咨询到什么时候啊?我问他,估计有多少个问题。他说数也不数清。我说不可能数不清的,不妨一个一个列出来。他列了33个。接下来的咨询每次解决一个问题(个别问题需要两三次才能解决)。

  他担心找的小姐跟父亲上过床,我说这种可能性很大。他立即反驳说,这种可能性其实是很小的,自己运气不可能这么差吧,一定是想多了,别人肯定不会这么想。我问他,那他为什么会这么想?他说多想就是他的毛病。我说,所以,他是不是想找跟父亲上过床的小姐?他说不可能,他最怕碰到跟父亲上过床的小姐了,怎么可能会想找呢?我告诉他,想也很正常,在原始社会,父亲可以和儿子共用一个女人。我这么一说,他回想起来,他的老家发生过类似的事,儿子跟后妈通奸。他一下子掉进低谷。他本来想听到我说,这种事情不可能发生,结果这种事情自古就有,身边也有发生,他也有想,那怎么办啊?我问他,如果地上有一个坑,你怕自己掉进去,会不会拿一张纸把它盖住?他说,傻瓜才会拿纸盖住,看不见了不就更容易掉进去吗?我说是啊,你有乱伦冲动,如果你把它掩藏起来,说不定真的就做出来了。把它亮出来,可以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掉进去。

  他说他一想到自己有这么龌龊的想法,就想杀了自己。我立即对他做了自杀评估。我问他,古代都有父子共用一个女人的习俗,他为什么觉得龌龊?他说,原始人太野蛮,他自己是文明人。那么,什么是文明呢?文明就是压抑人性。他说,那压抑也比野蛮好,如果不讲文明,世界就乱了。我说,那也是,所以,在外面要讲文明,在咨询室里可以野蛮一下。他笑了。

  当我正得意着,他问我,我讲的话听起来非常有道理,那是“实际”正确,还是“可能”正确?我说,当然是实际正确,因为我的观点都是有事实根据的。他说,人家也能拿出很多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啊。于是,我向他解释什么是证据。科学实验做出来的结果是最硬的证据,通过观察得到的证据次之,人说的基本上不可信。电视广告里一个明星、“医学专家”或“病人”出来说某种药怎么好,多半是骗人的。学界评价一种药效果好不好,是看实验数据的。个别人的评价容易发生偏差,大数据相对比较客观。

  做到25次的时候,他会举一反三了,有些问题自己能解决了,我不用再给他上哲学课,只要听着就可以了。后来又做了10次,他的症状基本上消除了,偶尔还会想一想老问题,但他认为那是应该想的,人怎么可能什么也不想呢?想通了就好了。

  认知疗法认为,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是认知偏差或不合理信念引起的,改变认知可以消除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哲学治疗也是作用于认知的,所以疗效可以与认知疗法相媲美。

  心理障碍分为感知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意志行为障碍。从理论上讲,认知疗法和哲学治疗应该对思维障碍有效。强迫症分为两种,一种是强迫思维,一种是强迫行为,前者属于思维障碍,也是认知疗法和哲学治疗的适应症。强迫症病人的思维特点是:过度概括,非黑即白,不会假设,不懂概率,实际世界和可能世界不分。

  本案例虽然以哲学治疗为主,但背景还是心理咨询。第一步是建立咨询关系,搜集资料,做出诊断,制定咨询方案。在实施过程中,跟来访者讨论问题,除了解决问题本身之外,同时也是一种宣泄。来访者的苦恼不好意思跟别人说,别人根本不把它当一回事,甚至嘲笑他,所以只能一个人冥思苦想。心理问题是有能量的,释放了就好了(包括面对和接纳),“解决”有时候是次要的。所以人本主义和精神分析(尤其是客体关系理论和自体心理学)都会绕开问题本身,聚集于情感和感受。强迫症病人很难绕开问题,他固着于问题,被问题所吞没,如果强行绕开问题,可能就会脱落。例如,当我询问童年经历时,他就敷衍我。他更喜欢谈症状。在这种情况下,不如投其所好,反正谈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谈话过程中的情感和感受。

  需要注意的是,谈哲学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要被哲学问题带走。许多哲学问题实际上无解,重要的不是找答案,而是让来访者学到处理哲学问题的方法。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